黃靜薇, 張香月, 汪泓寰, 肖 旭, 田 萌
(成都理工大學核技術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伴隨著全球制造業的不斷進步,3D打印從20個世紀80年代的嶄露頭角到現在的大顯身手,這一切與它操作簡單、成型速度快,支撐容易去除、無環境污染破壞等特點息息相關,符合我們所倡導的綠色制造概念。因此各個國家都希望能掌握其核心技術——打印成品的精度。
3D打印是通過熔融絲材層層疊加的,因此具有許多的填充方式,如linear(線性)、Hilbert(希爾伯特曲線)、Hexagonal(六邊形)等方式。不一樣的填充方式都會引起打印件的表面粗糙度、材料耗費量等發生變化。
填充方式指的是:噴頭在打印件內部打開網格的形式。

表1 填充方式為變量時材料耗費量變化
當熱床溫度低于30℃時,打印產品容易出現翹邊甚至打印失敗現象。當熱床溫度高于50℃時,則會使噴頭所噴出的熔融態材料不能及時冷卻,即當一層未凝固時下一層就已經覆蓋在此層之上,從而使得模型出現變形的現象。

表2 熱床溫度為變量時打印產品狀況

圖1 熱床溫度過低時的模型打印狀況

圖2 熱床溫度過高時的模型打印況
回縮距離指調整長絲在行進之前被拉回到擠出機中的數量。增加回縮距離可能會對擠出機的使用壽命產生負面影響。如果模型顯示出拉絲的跡象,增加拉伸距離可能會有所幫助。也可能是由于燈絲暴露在潮濕或潮濕的環境中造成的。當回縮距離越小,表面粗糙度變得越大,拉絲和翹邊情況隨之嚴重,故而材料的打印精度越低;反之當回縮距離變大時,而打印機的最大回縮距離為1.6 mm,表面粗糙度變得越小,拉絲和翹邊情況隨之減輕了,材料的打印精度變高。

表3 回縮距離為變量時打印產品狀況
在3D打印中的填充密度指的是模型打印時內部材料填充的比例。如100%填充就是完全實心填充,0%即空心填充。填充指的是在所打印產品的外形結構里面填充,所以0%并不代表不填充,而是結構內部為空心。因此,填充密度越小,打印件的強度越低,花費的打印時間很少,填充密度越大,模件的強度雖然增加了,但所用時間增加了。所以,當選擇填充密度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經過了一系列實驗,在這里推薦填充密度最好選擇20%~40%。

表4 填充密度為變量時產品所需打印時間的變化
本文對影響MakerBot Replicator Z18 3D打印機打印成品的幾個工藝因素逐一做了對比實驗,通過這些實驗數據的分析統計,給出了一些因素的最佳數值或范圍。當然,不可能每個因素都有最佳數值,這是因為每個人對打印的產品使用要求不同,其中一些因素選取要根據實際需求來定。結論如下。
1)本實驗所使用的儀器設備是MakerBot Repl icator Z18 3D打印機,所以使用的材料是PLA,對于不同顏色的材料,經實驗得知綠色的綜合性能相較于其他顏色來講要優秀一些。
2)填充方式有許多種,其中按照打印產品的綜合性能來講,線性打印所得成品最好。
3)當熱床溫度高于50℃或低于30℃時會出現打印失敗的情況,所以打印最佳熱床溫度為30℃~50℃為最佳。
4)回縮距離越小,其打印產品的粗糙度很大,拉絲以及翹邊情況會更嚴重,由實驗數據可知,回縮距離越大打印效果越好,因該儀器的最大回縮距離為1.6 mm,所以最佳回縮距離為1.6 mm。
5)填充密度的取值范圍在20%~40%之間可獲得理想的模件,因為在此范圍內打印時,花費的時間少,拉絲情況不嚴重,翹邊情況也還可觀,最重要的是模件強度對于一般零件的使用來說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