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作為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之一,雕塑作品主要表達雕刻家的內心思想和認知,表達體現出人們的內心需求,所以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需要把不同區域和不同時代的作品進行分析,驚醒研究才能體現雕塑的審美價值。在本文中,筆者就將針對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雕塑的風格與明代雕塑風格的特點展開具體探究,并得出相應結論。
以意大利文藝復興為標志的文藝復興運動,一般認為始于14世紀至16世紀由盛到衰。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為稱之為“美術三杰”的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米開朗琪羅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雕塑家和繪畫家,代表作品有《哀悼基督》《大衛》《摩西》《最后的審判》以及奴隸雕像; 受文藝復興思想潮流的影響,其主要進行人體雕塑,特別是裸體的雕塑,并且總是能夠展現出健”碩之美。在中世紀的雕塑作品中,作品題材完全來自于《圣經》中的故事。雖然文藝復興已經開闊了藝術家們的視野,解放了藝術家們的思想。但是在意大利,無論是早期的洛倫佐還是多納泰羅,抑或是最負盛名的米開朗琪羅、切里尼,他們的創作仍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圣經》為題材。藝術家們為了得到創作經費,或者得到社會的認同,不得不以教會故事作為創作的題材。盡管如此,藝術家們依然希望能夠擺脫宗教的束縛,重新恢復古希臘時期歌頌自然和人文主義精神的文化和藝術,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變化和改革,實現突破。當時的統治者也希望能夠降低宗教的影響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在兩者有著共同目標的前提下,羅馬教廷放松了對藝術的約束,允許藝術可以偏宗教的約束,為藝術家們的改革提供了條件,一些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的雕塑作品開始出現。米開朗琪羅在1513年創作的《垂死的奴隸》,奴隸的左手托住后仰的頭部,右手想要掙脫身體上的束縛,整個動態呼應自然,表現了奴隸飽受折磨、奄奄一息的狀態,在睡夢之中既有對現實壓迫的掙扎,又有著在夢之外的世界的一種安詳。整個雕塑表現了人物豐富的精神世界。在米開朗琪羅的雕像中,奴隸仿佛不再是一個奴隸,而是一個英勇的斗士,人的尊嚴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中國明代各種制度已經相當完備,國家長期處于穩定狀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在空前豐厚的社會物質財富基礎上和不斷改進工藝技術條件下。首先是封建統治階級的需求,然后是宗教的需求,還有在物質得到滿足以后,精神層次的需求。尤其是明朝皇陵的雕刻,因為是朝廷直接干預,所以材料優良,制作工藝優秀,有大量的雕刻留存于現世。在這個時代一些小型的雕塑,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雕塑逐漸興盛起來,代表著知識分子階層和普通人民的階層。代表著這段歷史時期雕塑藝術的新特色。
就總體藝術風格而言,明時期的宗教雕塑作品多趨于程式化,世俗雕塑多趨于裝飾化和工藝化。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藝術進入了另一個高度,在這一時期,意大利的雕塑藝術顯得比較突出。我以這一時期意大利的兩名著名的雕塑大師為例,說出我對這一時期意大利雕塑藝術的見解。
在文藝復興早期,主要的雕塑代表是多納泰羅,多納泰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前期雕塑新紀元的代表人物,曾耗費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古代希臘和羅馬的雕塑,他沒有到處去模仿別人的風格,而是繼承發展了古典雕塑的特色。他的代表作品《大衛》是第一件偉大的作品,后世一提到多納泰羅就會聯想到《大衛》可見影響至深。多納泰羅用對應構圖方式和解刨學,向人們展現一位形體比例和結構都十分準確的少年形象。在他的手下,這位圣經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生命。
著意表現人的完美體魄和崇高精神的雕塑作品,在黑暗的中世紀已經消失,所以同真人一般大小的裸體《大衛》問世,實在是驚世駭俗之舉。裸體的、有血有肉的少年大衛立在人們面前表現了過去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到來,開創了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和頌揚人體美的先河,奠定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傳統。他所塑造的大衛是佛羅倫薩人熱愛和平、追求自由的心愿象征。《大衛》的身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符合古典藝術的理想標準;它的姿態遵守“重心轉移”的造型規律,顯得放松而自然。《大衛》正陷入復雜沉思的心理狀態,他的沉思目光似乎發現了人類自身的美和力量。這種對人類自身價值的發現和認識,正是文藝復興的根本精神。
多納泰羅之后,米開朗基羅是主要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完全可以說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巔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完全注重透視比例,氣魄恢宏,給人以充滿了力量感。他的作品受到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并伴有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達當時市民的精神層次。米開朗基羅在藝術作品中包含了自己特有的感情,豐富的滿腔悲劇性的激情。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大衛》、《摩西》和《哀悼基督》。
《哀悼基督》(圖一)是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作。作品采用了穩重的金字塔式的結構,十分隱覓,圣母寬大的衣袍既顯示出圣母的四肢的形狀,又巧妙地掩蓋了圣母身體的實際比例,解決了構圖美與實際人體比例的矛盾問題。圣母那年輕唯美的神態,改變了以往中年圣母的形象。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體與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統一而富有變化。他的雕刻下的衣褶,讓人感覺不到那種大理石的笨重感,給人的感覺就是很輕松的附著在了形體上。這一切都賦予了石頭以生命力,使作品顯得異常光彩奪目。米開朗基羅還將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帶上。
他著名作品《大衛》,它不僅是男性和力量的化身,而且毫不掩飾地向世人展示自己肉體的美感 靈魂的反省的痛苦、生之厭惡、對于物質束縛的爭斗,這是他的靈感的原素。
大衛的胸部隱見的肋骨和顯見的肌肉共同組成起伏的波紋。而大衛的頭部是緊張而機警的 、帶有挑戰性的,頭部、頸部與身體的和諧,隱含著一個驕傲的男性在袒露自己身軀時所特有的、像雄雞或雄性鳳凰一樣的自豪感、夸耀感。大衛的雙手是巨大的,巨大的雙手在炫耀著男性力度的同時,也夸張著男性在性美感、肉體美感指向外在時所具有的付出、奉獻、自信的心理感覺。
大衛的腰部極具魅力。男性的腰部跟女性的腰部有本質的區別,因為他充滿了陽剛之美,充滿了力量感。男性的眼部是軀體最柔軟、但是確是承上啟下的部位。男性的腰部,越是承受重量越是堅強不屈。當兩腿從腰部伸展出來時,好象獲取了無窮的力量,能夠站穩腳跟,也能夠跨越障礙。

圖一
米開朗基羅雕刻作品早期表達了他的內心想法,雖然中期的作品順應了時代,但是在他晚年的作品,又開始回歸到內心的想法中去。
明朝雕塑種類很多,但我就以皇陵石雕為主驚醒分析,因為皇陵石雕是中國傳統雕塑藝術中重要的遺存歷史文化瑰寶,有較高之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闡釋了中國封建社會之世界觀和權力觀,對古代歷史的研究以及當前的城市建設和文化發掘保護有極大的考古研究價值。
明朝皇帝陵寢大都有各種各樣的雕塑,如瑞獸、石獅、華表、馭手與石馬(圖三)、石羊、文官武將內臣等,都在神道兩側排列,緊湊會集,給人強烈的震撼感。
從鳳陽皇陵石像來看它的特有之處,技術細膩,連細節之處都很重視。形式表現上,將寫實和夸張手法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是明朝初期石刻之杰出代表。從風格之變化上來看,明朝工匠顯然征召自全國各地,從而顯得剛柔并濟。
明太祖布置得與其他皇陵大為不同,其只有18對石像,逶迤之神道卻長達近四千米,增添之巨象、駱駝等大型動物也成為此后歷代明朝各代帝王陵寢構建之規則。孝陵之石刻有著超強之體積感、厚重凝練,有著較強之雕塑性。孝陵整體之古樸特性,形體簡潔之動物造型,再加之文臣武將內臣裝飾精細之服飾都見證了明朝皇陵后幾十年來雕鏤風格之演變。

圖三
十三陵雕塑,實際上主要是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之長陵之神道鐫刻,由于此后十四帝陵均不再設置神道鐫刻。這位有胸懷偉略之天子之陵寢神道鐫刻先從體量上就比之前大出很多,體積最大之雕塑有三十立方米,形象生動之石駝令人看后難以忘卻。長陵之總體風格基于明朝皇陵鐫刻而達至極致,達到了可以說完美之境界。石獸、石人之比例均勻,造型生動活潑、繪聲繪色、惟妙惟肖。人物之口鼻描繪詳盡過細,這在以往之陵寢鐫刻中是很少能夠領略到的。但作品大多面貌單一,式樣多模仿前人或用固定模式,缺乏創造性和內在生命力。雕塑創作不復有漢唐時期的雄偉氣勢,而呈現衰微之勢。
在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雕塑作品和明代雕塑介紹的基礎上,從環境因素和雕刻首發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具體分析了兩個不同區域的雕塑的特點,并進一步討論了具體雕塑作品的內在價值。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主要就是寫實,注重真實性,而明代的雕塑注重整體感覺,并不注重細節,所以文藝復興時期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而明代雕塑雖然也有很強的藝術性但是并沒有形成有特色的風格,沒有引導清朝后期的雕塑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