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湖南科技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永州 425199)
社會速度發展過快導致城市的人們生活在快、緊、壓的生活節奏下,讓人感到身心疲憊。從剛開始對生活充滿希冀,轉而變得麻木、無趣,隨著物質生活慢慢達到人的滿足,人們開始追求精神需求,越來越多的農家樂、山莊層出不窮,以風靡全國的趨勢,強勢闖入人的視野,人們開始向往自然,向往休閑、慢節奏生活,開始品味生活。
項目的地理環境問題的分析,了解項目的特征以及使用人群,更有利于項目建設過程中過去-現在-未來發展的把控。只有充分了解到項目的現狀,才能做出合理的規劃設計,首先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石廩是衡山五峰之一,石廩峰位于中國湖南省中部偏東南部,綿亙于衡陽、湘潭兩盆地間,,主體部分位于衡陽市南岳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石廩峰所在區域,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盛傳,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座落于衡山縣店門鎮,山體延至衡山縣馬跡鎮,主峰海拔1189.3米。其山崖上凸出兩個長圓的巨石,似開啟的兩扇門,從下仰視,兩石渾為一體,又好似大門緊閉。
山莊景觀設計過程中,對其現狀基地狀況進程分析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基地原址上有一座未完成三層建筑物。所占比重比較大,使得空間壓抑。與此同時,原有建筑進行改造,并不拆除,建筑與景觀融合是一個難點。
2)基地景觀設計占面積不大,并被原有建筑物所占位置打破。景觀功能分布需要考量。
3)此地風景優美,進行景觀設計過程中合理借景于當地自然景色,并更好展示自然景觀,使得人們恍如置身于大自然中。
4)景觀應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在游玩過程中,不僅身心放松,并能將當地文化潛移默化的深入人思想中。設計采用元素、材料等是取自于當地特色文化,并設計區域提供地方展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1)設計原則
a.因地制宜
該區域景觀設計過程中,在設計理念方面,針對不同地域習慣、風俗、文化進行設計。在施工工藝方面,在山腰處,材料出入不變,在不破壞生態環境同時,就地取材,有效減少人力、物力資源浪費。
b.人性化設計
景區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使用對象,針對人習慣、使用方式,設計功能分區時,具有節奏與方便性;合理考慮使用人群的針對其多元化人群,設計過程中注重細節設計,如考慮殘疾人,設計專用殘疾人坡道;考慮小孩,道路設計防滑,減少危險系數,增加景觀趣味性等。
c.生態性原則
注重生態性,并非嘴上說說,而是在設計過程中采用可透水地磚,并設計水流通形式,將雨水匯集至雨水收集池。在通過收集池凈化吸收,再回收澆灌周圍景觀。
d.地域性原則
設計風格尊重當地傳統建筑形式風格,將景觀與其相融合。景觀設計方式,采用借景,框景等;景觀設計元素采用當地文化為設計元素;景觀小品選擇當地特色小品進行設計,如明朝時期拴馬柱等。
對山莊景觀設計分析了解,基地范圍內,景觀用地相對偏少。建筑占地面積大,且體量大。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合理考慮周圍環境現狀情況,進行合理規劃設計。如右圖針對以上情況,在建筑物前廣場設計相對大空間,在主體建筑物左右側設計兩個休閑區域,并將周圍山體環境中的小路進行規劃,滿足人們飯后休閑散步、感受自然空間。,在建筑物西面,設計民俗文化展示園,讓人置身于其中,不僅感慨自然的腐朽神奇的同時手繪知識。(如圖1)

圖1:景觀設計平面圖
針對于人們感受疲勞程度變化,對有限區域進行合理規劃,合理布局休閑區與娛樂區,兩者相結合,使得人置身其中,隨環境轉換心情得以變化,空間豐富多趣。(如圖2)

圖2:景觀功能分析圖
針對現狀情況,設計道路變得多元化,采用主要道路將主要建筑物,出入口連接,使得到達目的地方便快捷。在針對景觀節點設計景觀次道路貫穿節點,次道路與主道路相聯系,使得景觀園路以一個“回”字形相互連接。避免走回頭路。并將周圍環境進行分析,設計一條與自然相結合的小路,時長大約1個半小時,有效讓人置身于自然之中。(如圖3)

圖3:景觀流線分析圖
本區域設計過程中動靜相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讓人能更好的感受環境的多樣性,與此同時設計考慮人感受,在休息區附近設計“靜”區,在餐廳附近設計“動”區,讓聲音、視覺等增加餐飲等趣味性。(如圖4)

圖4:景觀動靜分析圖
本區域視線分析了解到,每一個視線點所看到景色,并通過視線點分析,對景觀設計最佳觀賞點,能更好的將景觀呈現在人眼前。
文化展示區主要體現形式:主要采用與建筑物風格一致長廊形式,長廊末端設置兩層展覽館,里面設計了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長廊的曲折,將當地文化通過曲折形式源遠流長,如將當地的地瓜干做法,豆瓣醬做法等,將流程與制作成果等展示出來,并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并讓外來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五感體驗特點展示:
眼:建筑物形式,當地特色建筑物提取元素,更直觀感受當地韻味(如圖5)。
鼻:主要展示當地在吃食上面的文化特色,鼻子能感受到當地的味道。

圖5:展示園區效果圖展示一
嘴: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并能品嘗當地味道,使得人回味無窮,為未來更好展示園區提供新方向。
耳:耳邊是清晨的雞鳴,搭配山澗水流的嘩嘩聲。將人們喚醒,開始一天忙碌,再到后來過去的叫賣聲,熱鬧人聲,光是聽聲音就覺得豐富多趣。
觸覺:腳下踩著青石地板,手上觸摸到的是木材的溫和,身體感觸到微風或是人與人之間摩擦,讓人心情放松,感覺置入其中。
根據地勢變化,該處處于半山腰位置,高度達到一定程度,向下看,山下桃樹林、梯田圍繞景色優美,背靠山體,形態優美,竹林圍繞,具有一定觀賞性。同時所處位置面朝東面,日出時,面朝東面,太陽從山體背后慢慢上升,有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因此所選位置是最佳觀賞點。(如圖6)

圖6:展示園區效果圖展示三
針對面對使用人群多樣化設計,部分帶小孩來游玩觀賞人群進行功能與節點融合,在景觀中設計水渠進行收集雨水,并將水渠設計比較淺,(如圖7)可以滿足小孩在水渠中嬉戲游玩的空間。在周圍設計枯山水形式的景觀,既滿足觀賞性,同時給小孩提供可塑性空間。

圖7:展示園區效果圖展示四
空間中設計相對放松環境,滿足不同人不同需求,設計“鬧”環境,感受人氣,設計“靜”環境,讓人放松心情。設計過程中設置一個下沉空間,并搭配植物,高低變化,具有圍合性,同時利用植物分割空間,讓人安心、舒心、放心的環境下暢聊。(如圖8)

圖8:展示園區效果圖展示五
雨水資源合理利用有利于緩解山上水資源缺乏。并為未來發展提供參照。本案設計采用低影響開發的技術手法,針對景觀現狀情況進行合理設計。如利用原有地形設計山體洼地、濕地、水渠等。(如圖9)

圖9:雨水收集形式
本案針對衡山五峰之一的石廩峰山腰處生態農莊進行分析,并通過對其使用人群、現狀環境、當地地域文化、未來發展等因素進行分析,針對其不同特點不同功能結合當地文化進行設計,滿足人群需求同時產生美觀性,并將中國出現的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在景觀中雖然體現渺小,能力不大,但積少成多。是自然與人和諧相處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