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雅 崔佳卉
2017年,是我們第二次參加環球自然日活動。在聽取了老師、家長的建議后,我們選擇繼續深入探究2016年開展的主題:瓢蟲。由于在2016年我們已經對七星瓢蟲進行了初步的探究,因此在準備2017年的主題時,很快就明確了方向。七星瓢蟲雖然很小,治理蚜蟲的效率卻很高,我們決定從這方面進行深入探究,于是此次參賽的主題就確定下來了——背負“北斗”的七星瓢蟲。背負“北斗”的意思是北斗七星和七星瓢蟲都有七星,北斗七星對人類識別方向有很大的作用,而七星瓢蟲在消滅害蟲方面也功不可沒,這樣就突出了七星瓢蟲的重要性。
為了在比賽時能更好地展現七星瓢蟲的形象,我們在空白的板子上繪制了七星瓢蟲從卵到成蟲的過程,并按一定比例放大,裁下來后掛在展板上。在參賽過程中,我們發揮了自己在繪畫方面的優勢,同時經過對七星瓢蟲的仔細觀察,繪制了一只人們日常很少見到的展翅飛翔的七星瓢蟲,得到了評委老師的一致好評。
我們覺得僅僅通過展板的文字和圖片來展現七星瓢蟲還不夠。雖然我們見過七星瓢蟲,但不能保證所有人都見過它們的樣子,在城市中更是難得一見。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七星瓢蟲的真相,我們決定把真實的活瓢蟲帶到重慶的總決賽現場。
不巧的是,去重慶的前一天,濟南剛好下了一場大雨。如何在雨天找到七星瓢蟲呢?糟糕的是,奶奶認為下雨天七星瓢蟲不會出來——她可是個老農民了。我們的心情非常郁悶,到哪里才能找到七星瓢蟲呢?我們還是不愿意放棄,抱著無論如何也要試一試的心態,到千佛山公園展開了搜索。
我們在公園中到處尋找,卻不見七星瓢蟲的蹤影。此時依然下著雨,但我們的信念十分堅定:不能放棄。可是這種地毯式搜索也不是辦法,我們突然想到:七星瓢蟲是吃蚜蟲的,所以哪里有蚜蟲,哪里就有七星瓢蟲,而被咬了許多窟窿的植物上,肯定有蚜蟲呀!于是,我們就開始尋找被蚜蟲“侵略”的植物。我們很快就找到了爬滿蚜蟲的紫薇,細細一看,葉子上面不僅有蚜蟲、七星瓢蟲成蟲,甚至還有七星瓢蟲的卵。我們把有卵的樹葉還有十幾只七星瓢蟲小心地裝進空礦泉水瓶,乘上火車把它們一同帶到了重慶。
在去往重慶的路上,我們一直在擔心七星瓢蟲能不能堅持到總決賽現場。令人高興的是,當我們到達重慶后,瓶子里的七星瓢蟲不僅還活著,而且多了一些幼蟲,這是因為兩天的功夫有些卵已經孵化成了幼蟲。就在此時我們還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有些七星瓢蟲的背部是黃色而不是橙紅色,而且背部也沒有7個小黑點,這是為什么呢?我們趕緊去查資料,原來這些是剛剛羽化的七星瓢蟲,它們需要經過幾個小時才能逐漸變成我們熟悉的七星瓢蟲的樣子。這一發現更是得到了評委老師的贊賞。
最終,通過我們的努力,以及老師、家長的支持和陪伴,我們取得了2017年度環球自然日全球總決賽的一等獎。通過兩次參加環球自然日活動,我們明白,無論何時都不能放棄,哪怕希望渺茫,也一定要堅持。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要巧妙地迎難而上,并且努力克服困難。成功,不都是這樣取得的嗎?最重要的是,我們還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了觀察、研究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