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潔
摘 要:我國新疆北部的大草原上,有一些戰國時期的石人石棺墓葬,其中包括單墓制墓葬,或者兩個以上、用圍墻圍起來的墳院制墓葬。但是無論單墓制、或者墳院制墓葬的石棺墓前多有面向東的石人、或者條石。這些石人石棺墓葬,當是我國古代新疆地區塞種人的遺存。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中所說的“獨眼人”,就是塞種人的一支。這些石棺墓前的石人,是我國最早的墓前石像生。漢代以后,墓前立石像生的風俗傳入內地,成為我國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石人石棺墓;疆北草原;漢文化
中圖分類號:K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06-0102-05
新疆北部草原阿勒泰地區,分布著許多石人石棺葬。其時代早可追溯至戰國、西漢,晚則至隋唐;這里保存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各族先民活動的遺跡。這是疆北草原上的歷代民族、特別是塞種族人創造的文化遺存,與漢文化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本文就阿勒泰地區的石人石棺葬進行研究,探討其與漢文化的關系,以正于方家。
一、新疆阿勒泰地區的石人石棺墓葬
1963年在阿勒泰的克爾木齊發掘了32座石人石棺墓葬,從而揭示了石人石棺墓葬文化的豐富內涵。所謂石人石棺墓葬,就是石棺墓與石人共存于墓地上的,稱為石人石棺墓。從阿勒泰的克爾木齊墓葬區的地表看,有單獨的一個石棺墓,亦稱為單墓制石棺(主要是豎穴土壙墓);或四周有圍墻,圍墻內有幾個石棺墓的;發掘者把這種形式的墓葬稱為墳院制(主要為石棺墓)的石人石棺墓。這兩類墓葬在時代上表現的早晚不同,但有時又有交叉現象。如墳院制的石棺葬中出土石器、陶器、銅刀等,應早于出土鐵器的豎穴土壙墓。
墳院制墓葬,即在地面上有一定范圍,四周往往用平鋪(或直植)的塊石或石板,也可稱為巨形列石,圍成一個矩形,露出地表約5厘米,圍成長方形或者圓形的圍墻。圍墻內有小方形石棺3—5個,形成不同的墳塋區,即墳院。有的周緣上雖無列石,但較周圍地面略略隆起,也比較清楚。墳院范圍通常為200—600平方米,墳院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墓葬。石棺一般用10厘米厚的花崗片麻巖石板砌成,上口與地表齊平。①克爾木齊發掘了32座石人石棺墓葬中,有24座墓葬分布在10座墳院之中,其中無封土的計17座,有封土的7座。如阿勒泰地區克爾木齊的M17是一座有兩個石棺墓和一個殉葬淺坑的墳院制墓葬。四周用垂直埋植的塊石圍成矩形,東西長20.8米,南北寬12.1米,高僅10—20厘米。矩形列石外端有較厚的立石三塊,頂端均殘斷,可能原為樹立的石人像。M17m1是一具方形大石棺,在墳院內偏西處,出土缽、匕首、錐、范等石器七件。M17m2大石棺呈方形,隨葬品有陶罐一個,小青銅刀一件。墓主人骨架下的填土中約30厘米處,發現遍布全棺的大量骨架,以頭骨計共20人,應是被殺殉者的骸骨。墳院內距M17m2大石棺西南約1.2米處的表土層下,有一淺穴,內有散亂的頭骨碎片、段骨殘段等,可能是一小型的祭祀坑。
另外還有一種有封土的,是在墳院中的石棺墓。克爾木齊的M5墳院,周緣無列石圍護。院前有小型石人一個,面向20度。距石人約13米處有一高約0.75米,直徑2.2米的石堆封土墓葬M5m1。封土下1米處即豎穴土坑,底部有一個用四根圓木圍成無底無蓋的木“棺”。M5m1的東北和東南各有一殉葬坑,內有零亂的人骨。石棺底部東側為墓主人骨架,仰身屈肢,頭北腳南。緊挨墓主人西邊就是累累白骨,可能亦是被殺殉者的尸骨。
這類墳院制的石棺墓葬,一般是在片石圍砌的矩形石垣內,有石棺多具,與石棺并存的還有豎穴土室墓。有的土室墓中的骨架周圍,圍以數塊片石,構成象征性的石棺。石垣長寬均達數十米,像一個家族塋區。圍垣前,也有石人立像或三四條立石。
克爾木齊地區有的雙棺葬形成了墳院制的石棺墓葬,這類墓葬前多有石人。如克爾木齊1號墓、16號墓,皆是雙的石棺,有石的圍墻,與石人并存。石人一般造型較大,高至1米、或者2米左右。②
單墓制的石人石棺墓葬,即一個石棺墓單獨構成的體系,沒有塊石圍成的圍墻。單墓制的石棺墓葬亦有封土的墓丘和無封土的兩種。如豎穴土坑墓,墳內無葬具,普遍出土鐵器。如M22土壙墓屬戰國時期,封土直徑9米、高0.9米,隨葬青銅小素鏡一件,小鐵刀兩件及碎陶器等。M22出土的小青銅鏡。形制和大小都與河南陜縣上村嶺虢國墓出土的基本一致,表明了邊疆文化與內地文化的聯系性。③無封土的石棺墓,都是方形大石棺,與墳院石棺相似。阿勒泰縣克爾木齊到哈巴河縣波什屋博一線甚多,均用長0.8—1米,厚5—10厘米的四塊石板對砌成正方形石棺,埋于地下,上口與地表齊平??藰纺君R6—9號石人遺址的圍墻,東西長達55米,南北寬約30米,是選用長1—1.5米,厚約10厘米的花崗片麻巖石板砌成,大部埋人地表以下,露出地面者約30厘米。④這類墓葬的葬式有屈肢葬、仰身直肢葬、俯身直肢葬和叢葬。仰身直肢葬較少,其余叢葬并存于一室者,則居于墓室的主要地位。叢葬,人骨架有多至22人的,亂骨一片,多出現單墓制的大石棺或墳院制的大石棺中,而不見于矩形石棺或豎穴土室墓內。克爾木齊M18的大石棺中,有頭骨七個在靠西北二壁排成一列。有的頭骨上還有明顯的砍痕。這些現象表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存在著殘酷的殺殉制度。⑤
阿勒泰的克爾木齊發現的墓葬,無論是墳院、或者是單墓,墓葬前多有石人立像。墳院里有石人立像的,如2號墓有一個石人已倒、3號墓有1石人面向東、4號墓有1石人面向200°、5號墓有1石人面向20°、14號墓難免有殘立石、24號墓有1石人面向東;單墓的22號墓有殘石面向105°、25號墓有條石,面向88°等。⑥如果說墳院制的墓葬,石人均在圍墻東側,百分之八十的石人面向東,但也有幾個別的面向西、或向東南的。同一個墓地上的石人有兩個、或四個并排樹立的,但以一個最為普遍。單個石棺墓前,亦有立石人像或石柱。單墓的石棺均在石人背后,石人面向東方。
二、阿勒泰石人石棺葬的時代與族屬
新疆北部的石人石棺墓葬,其時代早至戰國到西漢,晚期則到隋唐。但是如前所述,阿勒泰、富蘊、青河、哈巴河、溫泉等縣的石人石棺葬前的石人像當是我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的文化遺存,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的墓前石像生。阿勒泰發現的石人比較集中,共發現39尊石人,其中在切木爾切克盆地發現15尊。如切木爾切克墓地石人-3,頭缺失,身體部分淺浮雕有動物,似牛,面向東。切木爾切克墓地石人-4,臉型為桃形,彎眉,小而圓的眼睛,鼻子窄而直。嘴為陰刻,呈一字形。⑦青河縣薩木特墓地石人圓形面部輪廓,直徑0.3米。面部呈凸棱狀浮起,上面浮雕眼、眉、鼻和嘴。雙弧眉與鼻相連,鼻翼部相當地寬,眼睛呈圓形,顴骨隆起明顯,嘴微裂且突起。⑧阿勒泰地區的石人皆在墓前,石人的面皆向東方。在這些石人的身后是石棺墓、石堆墓、石圈墓和石圈石堆墓等。那么這些石人是哪個民族創造的,其族屬為何?有人認為阿勒泰地區的石人石棺墓葬是突厥族的文化遺存。⑨但在這段歷史時期內,活動于新疆地區的不少游牧民族,來往不定,交接頻繁,都留下了自己的文化遺存,把這種石人石棺墓葬統統歸屬突厥族,不足以解釋這種豐富的文化內涵。
墓前立石人的習俗雖然在突厥人、回鶻人中間都存在,但是突厥人、回鶻人皆在中世紀時期興起,本文研究的的石人石棺葬,是我國戰國之前、甚至更早的文化遺存,那么戰國以前至秦漢時期在這一區域活動的民族有可能是這一墓葬文化的創造者。
戰國以前至秦漢時期在這一區域活動的民族主要有:匈奴、大月氏、塞種(即斯基泰)、烏孫人等。這些民族在我國古代史籍中皆有記載。關于塞種、匈奴、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的情況,《史記·匈奴列傳》云:“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薄妒酚洝ご笸鹆袀鳌吩疲骸盀鯇O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行國,隨畜與匈奴同俗。控弦者數萬,敢戰。故服匈奴,及盛取其覊屬不肯往朝會焉?!薄翱稻釉诖笸鹞鞅笨啥Ю?,行國,與月氏大同俗??叵艺甙司湃f人,與大宛鄰國。”“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叵艺呤嗳f,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云。”“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萬?!雹庥梢陨稀妒酚洝ご笸鹆袀鳌返挠涊d來看,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等皆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烏孫“與匈奴同俗”,康居“與月氏大同俗”,奄蔡“與康居大同俗”,大月氏“與匈奴同俗”。B11那么可以說,匈奴、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皆同俗。
關于塞種人,他們主要分散在西域數國之內,休循、捐毒之國,都是塞種人?!稘h書·西域傳》(上)云:“休循國,王治鳥飛谷,在蔥嶺西,去長安萬二百一十里,戶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勝兵四百八十人。東至都護治所三千一百二十一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宛國九百二十里,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民俗衣服類烏孫,因畜隨水草,本故塞種也?!薄熬瓒緡踔窝芏毓?,去長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戶三百八十,口千一百,勝兵五百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至疏勒南與蔥嶺屬無人民,西上蔥嶺,則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北與烏孫接,衣服類烏孫,隨水草依蔥嶺,本塞種也?!盉12塞種人,以及其同種族的休循、捐毒之屬,“民俗衣服類烏孫”。也就是說,匈奴、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再加上塞種人皆同俗。匈奴、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塞種等民族由于地緣相近,經常發生爭奪水草的利益沖突,相互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漢書·西域傳》云:“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賓?!盉13烏孫國“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后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盉14
關于塞種、大月氏、烏孫之間互相攻打的故事,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中引用阿利司鐵阿斯的敘事詩也有記載:“阿利司鐵阿斯在波伊勃斯(阿波羅神)的指引下,一直來到伊塞多涅斯(1sssdones)的土地,在伊塞多涅斯住著獨眼人(Arimaspu)種阿里瑪斯波伊人,在阿里瑪斯波伊人那里住著看守黃金的格律普斯(Griffins),而這些人的那邊則又是一直伸張到大海的、極地居民的領地。除去敘佩爾波利亞人之外,所有這些民族,而首先是阿里瑪斯波伊人,由于一直不斷地攻打相鄰民族,伊塞多涅斯人被阿里瑪斯波伊人趕出自己的家園,斯奇提亞(斯基泰人)也被阿里瑪斯波伊人驅逐;而居住在南海(指黑海)的奇姆美利亞人又因斯奇提亞的逼侵而離開了自己的國土?!盉15文中的伊塞多涅斯,即伊頓人,法國學者韓百詩認為,就是烏孫人或者大月氏人;斯奇提亞人就是斯基泰人。文中的“獨眼人”,稱呼來自塞種語,即斯基泰語。伊塞多涅斯人說過獨眼人和格律普斯的事情。這是斯奇提亞人講的,而斯奇提亞人則是從他們那里聽來的,我們把斯奇提亞人那里聽來的話信以為真,并給這些人起一個斯奇提亞語的名字,即獨眼人。因為在斯奇提亞語當中arima是“一”,而spu是“眼睛”的意思。B16斯基泰人把“塞人”或者“塞種人”稱為“獨眼人”?!扒耙徊糠謅rima(一),相當于于闐塞語中的arma(孤獨的),后一部分spu(目)相當于于闐塞語中的spasa(觀察者)”B17“那么斯基泰人對塞種人的稱謂意為‘孤獨的守望者?!盉18這種獨眼人(Arimaspu),就是我國古文獻中所說的“塞人”或者“塞種人”的一支。
匈奴、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塞種等皆是生活在我國新疆地區的民族。這些民族與匈奴皆同俗?!妒酚洝ば倥袀鳌吩疲骸埃ㄐ倥﹩斡诔鰻I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其坐長左而北鄉,日上戊巳。其送死有棺槨、金銀、衣裘,而無封樹。近幸臣妾從死者多至數千百人?!盉19由此可見,崇拜太陽是草原游牧部族的普遍習俗。新疆阿勒泰地區的石人皆在墓前,石人的面皆向東方,應該是崇拜太陽的反映。墓葬在地面之上均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土石構建的封堆,依封堆的構造可分為石堆墓、石圈墓和石圈石堆墓。有些墓葬依封堆的構造可分石堆墓、石圈墓和石圈石堆墓。這些石堆墓、石圈墓和石圈石堆墓皆為圓形,當與太陽崇拜有關。
克爾木齊M18的大石棺中,有頭骨七個,有的頭骨上還有明顯的砍痕,表明這些民族中也存在著殘酷的殺殉制度。
自先秦至漢代,這里生活著匈奴、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塞種等族,他們皆同俗,那么新疆阿勒泰石人石棺葬當是這些民族的文化遺存。
三、疆北草原的石人石棺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系
新疆與中原地區的文化聯系自先秦時代就已經開始。王國維《月氏未西徙大夏時故地考》認為:夏王朝滅亡之后,夏人的一支西逾太行、祁連,至新疆北部,以后又越蔥嶺西徙,建立大夏?!霸率蠔|去敦煌、祁連之后,西居大夏之前,其居必在且末、于闐間?!盉20王國維先生所言甚有道理,虞夏民族在夏商之際,逐漸西遷,最后至大夏境的?!赌绿熳觽鳌酚涊d了周穆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的故事。西王母對周穆王說:“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碧熳哟鹬唬骸坝铓w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盉21《管子校正·揆度》曰:“北用禺氏之玉?!币伦ⅲ骸柏希鞅比置裰??!盉22“玉起于禺氏之邊山,此度去周七千八百里,其途遠,其至阨,故先王度用其重而因之。”B23西周王朝曾居于西部戎狄之中,與西方民族早有聯系。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向西部開拓領土,與西部聯系更為密切。
先秦時期,新疆與中原地區的文化聯系同樣也能在地下考古材料中得到證實。新疆阿勒泰克爾木齊石人石棺中出土的許多器物與中原地區有密切的聯系??藸柲君RM22出土的素面鏡是古代中原戰國時期的物品,它的形制與大小都和河南陜縣上村嶺虢國墓葬中出土的銅鏡基本一致。M24出土的黃色豆形陶器通高7.5厘米,形制與中原春秋時代出土的陶豆頗有淵源關系,B24說明古代新疆少數民族與內地文化有比較密切的聯系。
西漢中期以后,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與西域諸國建交,大大地加強了漢王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的交流。西漢王朝派遣大將衛青、霍去病率大軍出擊匈奴?!妒酚洝せ羧ゲ鳌吩疲骸膀婒T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余里;擊匈奴得胡首虜騎萬八千余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薄膀婒T將軍復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里,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得胡首虜三萬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漢驃騎將軍之出代二千余里,與左賢王接戰。漢兵得胡首虜凡七萬余級,左賢王將皆遁走。驃騎封于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翰海而還。是后,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B25《漢書·霍去病傳》亦云:霍去病“過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蘭下;殺折蘭王、斬盧侯王”,“票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其四出以將軍,斬首虜十一萬余級。渾邪王以眾降數萬,開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B26霍去病絕大漠,擊匈奴,溝通了漢和西域之間的文化交流?!稘h書·霍去病傳》記載:霍去病死后,“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師古曰:“在茂陵旁冡上有豎冢,前有石人馬者是也。”B27霍去病的墓前也立了石人石馬?;羧ゲ∧骨暗氖逃信P虎、臥牛、臥馬、臥豕、猩猩、野人抱熊、馬踏匈奴等。這些石刻生動、古樸、逼真。盡管在此之前殷墟墓中曾出現過石虎等,但是霍去病墓前的石像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墓前石人石馬,也是我國最早的石刻之一。B28匡衡是西漢元帝、成帝時人,晚于霍去病??锖饽骨暗氖艘卜从沉宋鳚h時期自霍去病以后,大貴族紛紛在墓前立石雕成風的現象。
是時,人們除去在墓前立石人雕像,還在廟宇、苑囿、宮闕之前立石人。如西安城西約20公里處的斗門鎮附近有兩所小廟:石爺廟、石婆廟。廟前各有一個石人像。這里是昆明池舊址?!段倪x》卷一(唐)李善注引“《漢書》曰:武帝發謫吏穿昆明池。《漢宮闕》疏曰: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象”。張衡《西京賦》曰:“昆明靈沼,黑水玄沚。周以金堤,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睗h代的昆明池早已廢棄,極有可能西安城西石爺廟、石婆廟前的石人像,就是當時昆明池邊的牽牛、織女像。這些皆是我國最早的石雕像。B29
山東省棗莊市南也發現一批漢代石人。其中棗莊市臺兒莊發現4個,嶧城區發現3個。臺兒莊的ZS1石人,殘高0.85米,圓雕,頭戴盔帽,怒目獠牙,身穿護甲。嶧城區的ZS5石人,通高0.95米、寬0.4米、厚0.25米。青石圓雕,身著甲胄,雙目環視,相貌兇猛,掛劍而立。ZS6石人,通高1.1米、寬0.6米,頭飾高髻,著右衽交襟衫,腰間束帶雙手交于腹上,掛劍而立。ZS7石人,殘高1.2米、寬0.6米,青石圓雕,四肢采用淺浮雕,雙手交于胸上,兩腳外撇,掛劍而立。這7尊石人造型粗獷、古樸,雕刻簡單,ZS1、ZS2石人處,原是一大型古塚,周圍分布不少漢磚墓和漢畫像石墓。從調查中得知,此大型古墓南部曾塌陷一洞,露出石室一類的建筑。門楣上有文字,并填以朱彩后洞口填平。據此這兩件石人,應是墓前所立之物。B30其他石人極有可能是漢代墓前的石人。
山東鄒縣匡莊發現一個石人,系砂石雕成。石人高1.2米,臉為長方形,兩手疊放,下面似一圓帶方形座,未鑿出腿部。線條比較簡單,保持天然石的狀態。當地有人稱之為石婆婆。這個石人離西漢匡衡墓半里。這座墓葬規模很大,根據暴露出來的部分來看,當是一座石墓。石人的雕刻風格與石材都與西安附近的西漢石雕相似。這個石人當是西漢匡衡墓上的石人。B31
江蘇徐州市的小山子發現一石棺墓,是西漢中期的墓葬。石棺用青石板砌成,石灰勾縫。棺長2.44米、前寬1.06米、后端寬1米、高0.92米。徐州北約40公里的利國鎮發現一個用青石板砌成的墓葬,共分為前、中、后三室,其中室兩側還有兩個側室;整個墓室用青石板砌成,每個墓室都有雕刻的人物故事和花紋。這是一個畫像石的墓葬。B32
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盛行土葬,葬具一般為木棺;只有東北、西北、西南地區有石棺葬。有人說,我國實行石棺葬的地區呈新月形。西漢以后,中原地區也開始實行石棺葬。
西漢以后,我國出現大批的石室墓葬,畫像石墓葬、墓前石像生。隋、唐、宋、元、明、清,歷代皇陵前出現大型的石像生群,石棺墓葬紛見于世,構成我國燦爛的石棺葬文化和石雕文化。這些應與新疆北部草原上的石人石棺文化有一定的聯系。
注釋
①③⑤⑥B24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克爾木齊古墓群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
②④⑨李征:《阿勒泰地區石人墓調查簡報》,《文物》1962年第7、8合期。
⑦王博:《絲綢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115頁。
⑧王博:《絲綢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頁。
⑩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3161—3162頁。
B11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3161頁。
B12班固:《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上),中華書局,1982年,第3896、3897頁。
B13班固:《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上),中華書局,1982年,第3884頁。
B14班固:《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下),中華書局,1982年,第3091頁。
B15希羅多德著,王以鑄譯:《歷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270、271頁。
B16希羅多德著,王以鑄譯:《歷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276頁。
B17轉引林梅村:《古道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西文化交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第95、96頁。
B18林梅村:《古道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西文化交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第96頁。
B19司馬遷:《史記》卷一百十《匈奴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2892頁。
B20王國維:《月氏未西徙大夏時故地考》《觀堂別集》,門人趙萬里校輯,《民國叢書》之四二輯。
B21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卷三,中國書局,1990年,第154、156頁。
B22B23《管子校正》卷二十三《揆度》,中華書局,1983年,第387頁。
B25司馬遷:《史記》卷一百十《霍去病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2908、2911頁。
B26B27班固:《漢書》卷五十五《霍去病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2492、2489頁。
B28B29顧鐵符:《西安附近所見的西漢石雕藝術》,《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11期。
B30李錦山:《棗莊市近年來發現的一批古代石人》,《文物》1983年第5期。
B31王恩禮:《山東鄒縣東匡莊的古代石人》,《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10期。
B32江蘇省文管會、南京博物院:《江蘇徐州、銅山五座漢墓清理簡報》,《考古》1964年第10期。
責任編輯:王 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