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神話是中華民族童年的歷史,它孕育出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心系民眾的責任意識、改造世界的自強性格、不畏艱難的擔當品質、不屈不撓的追求稟性、勇于犧牲的無私情懷、和合同心的共進品格”的精神內涵滋養下,團結奮進、執著進取、犧牲奉獻,不斷發展壯大、由富到強,并一步步邁進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關鍵詞:古代神話;民族精神;民族成長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06-0123-06
遠古之時,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認知能力低下的先民們對自然及萬物頂禮膜拜,他們根據自己的認識來描述自然與社會,于是產生了古代神話。中國古代神話真實地記錄了中華民族童年時代的足印,客觀反映了先民們對自然、社會的認知,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鑄造出了偉大的民族之魂,孕育出偉大的民族精神。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折射出的民族心理特征、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滋養并引領著民族的形成、發展、壯大、強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我們重新審視古代神話,對繼承和弘揚神話的精神品質,培育和提升時代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思危:心系民眾的責任意識
中國古代神話告訴我們,盤古開天辟地以后才有了宇宙天地與世間萬物,但此時的世界還屬于洪荒與蒙昧的遠古之時,先民們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嚴重威脅制約著先民們的生存、健康與發展。古文獻對當時人類的惡劣環境有所記載。《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太平御覽》卷十八引《古史考》載:“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食,穴居野處,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飲血茹毛;近水則食魚鱉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面對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與生活條件,先民們積極思考應對,于是有了“燧人氏取火”“有巢氏構巢”等神話。這是先民真實生活的寫照,也是先民思危意識的反映。
不僅如此,遠古之時還有更大的劫難戕害著先民。《淮南子》等文獻載: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淮南子·覽冥訓》)
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淮南子·本經訓》)
帝堯之時,遭洪水滔滔,天下沉漬,九州閼塞,四瀆雍閉。(《吳越春秋·越王吳余外傳》)
往古之時帝堯之世,旱災肆虐、洪水浩劫、猛獸瘋狂,這是上古時期的真實寫照,也是先民們對生存環境心存憂患的反映。它時時提醒先民,對大自然要居安思危,常存憂患之心、常懷敬畏之情,但對大自然的劫難更要積極應對,于是就有了后羿射日、女媧補天、鯀禹治水等蘊含民族精神的神話故事。
神話著作《山海經》連篇累牘地記載怪獸異禽奇物,不厭其煩地記載死亡。《山海經》記載的怪獸異禽奇物隱含著兇災異兆,如在“五藏山經”中有“見則天下大水”“見則天下大旱”“見則天下大風”“見則天下大疫”“見則國有恐”“見則國有兵”“見則其國為敗”“食之已癭”等怪獸異禽奇物,由此可見先民對不可認識和不可控制的自然災難及人間災難的憂患意識。為了消除這種憂心忡忡的危機,《山海經》也記載了一些祥瑞的靈異動植物,如“見則其國大攘”“食之不癭”“服之不厥,可以御兵”等;更有用祭祀來消除災難和祈求平安的,如“山經”中記載的每座山的最后都說出了某山的山神以及如何祭祀山神的方法。《山海經》記載的死亡類型很多,有自然死亡的、被殺而死的、意外死去的、為事業獻身的,等等。對于先民來說,死和生都是很神秘的,但死亡是很恐懼的,是先民憂患最重的情形之一。在死亡的威脅下,先民為了生命的長存與人類的健康,于是就幻想出了“不死民”“不死國”“不死藥”以及能使人長壽的“乘黃”“吉量”,還有能“死而復生”的神與人等神話。在古代神話中生與死成了先民生命意識的重要命題,他們不僅關注著形體變化中的特異功能,而且關注著功能的延續和長存,更關注著人類的健康與長壽,這是一種對于生命失去的憂患與對于生命長存的企盼,是一種深重的生命憂患意識與心系民眾的社會責任感,它時刻提醒著先民要有一種危機意識,要居安思危,更要有化解危機的能力。
思危催人奮進。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很多篇章都流露出先民對自然的恐懼之心和敬畏之情,體現出了先民對先存環境與生命企盼的思危意識。這種思危意識孕育出了燧人氏取火、有巢氏構巢、女媧補天、伏羲畫八卦、神農嘗百草、軒轅造百物、鯀禹治水、羿射十日、夸父逐日、女丑曝日等一大批解決問題戰勝困難的神話故事與神話英雄。這些神話故事與神話英雄都有一顆為民之心,有一份強烈的“生于憂患”“居安思危”的社會責任感,它告誡先民們不能安于現狀、貪圖安逸、樂而忘憂,它引領感召著先民們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走出了蒙昧時代,邁入了文明社會。這些神話故事及神話英雄也培育了后世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今天我們實現中國夢更需要這思危意識與社會責任。
二、創造:改造世界的自強性格
中國古代神話開篇之作盤古開天辟地化育萬物充滿了濃濃的創造精神。徐整的《三五歷紀》《五運歷年紀》載: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藝文類聚》卷一引徐整《三五歷紀》)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本,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繹史》卷一引徐整《五運歷年紀》)
盤古開辟了天地,死后又化育出日月山川湖海草木蟲魚以及人類自己等自然萬物,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空間與物質基礎。在河南桐柏山地區還流傳著盤古是從龍蛋中孵出來的傳說。盤古從蛋殼中出來后手持利斧辟開了天地,并與其妹創造了人類。盤古的創造與奉獻精神為后世神話英雄做出了典范。
《周易·系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此圣人乃伏羲。伏羲畫卦是神話中的經典篇章。伏羲畫八卦是一種思想創造,是先民哲學思想的反映,它奠定了哲學著作《易》的基礎,也開創了古代哲學的先河。不僅如此,在八卦思想的影響下,伏羲還創制了姓氏并自定為“風”姓,制定了嫁娶之禮保證了人類的健康繁衍,創造了畜牧業為人類提供了肉食,又造書契、做樂器、創歷法、立筮法、設六佐等,這些發明創造為人類幸福做出了巨大貢獻。
炎帝神農氏是神話時代農耕的代表,他靠“丹雀銜九穗之禾”發明了農業,使人類進入農耕時代。他還發明了紡織業,解決了穿衣問題。《商君書·畫策》曰:“神農之世,公耕而食,婦織而衣。”《莊子·盜跖》曰:“神家之世……耕而食,織而衣,無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他還“以赭鞭鞭百草”,并親自嘗百草,發明了醫藥。另外,他還教人類立市,創造了集市。如此等等。
我們說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那是從黃帝算起的。孫中山曾頌揚說:“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黃帝時期創造發明接連不斷,他和他的臣子們創造發明了舟車、指南車、弓弩、蠶桑、衣服、歷法、文字等,并進行都城、制度、建軍、官吏等政權建設。黃帝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我們還在享受著他給我們帶來的文明成果,稱他為人文始祖。
顓頊的偉大創造主要表現為“絕地天通”的宗教改革,他通過統一氏族部族之間的神權,增強了部族之間的凝聚力,進而推進了部族的思想意識的統一與農業生產等的發展。
古代神話中不僅有思想、生活、制度的創造,還有偉大的工程建設。其中最大的工程莫過于女媧補天,通過女媧的勞作,“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淮南子·覽冥訓》),于是女媧又開始了“摶土造人”“引繩為人”“成婚造人”(《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應邵《風俗通》)的造人工程,顯示出創世神創造世界的獨特氣魄與魅力。而大禹治水,通過治黃河、導淮河、決濟水,疏浚了河道,創造出了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九州從此得治。而巨靈神“開二華之山,以利河流”(《搜神記》卷十三)的“造山川,出江河”(《文選·西京賦》李善注引《遁甲開山圖》)的開山造河工程同樣顯示出了先民偉大的創造力。
創造改變世界。先民的創造發明還有很多,這些創造使中華大地到處充滿著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與文明碩果。這種創造精神引領著民族在前進的征程中自立自強,不斷地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產生出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墨子等思想巨匠,傳承了《格薩爾王》《瑪納斯》《江格爾》等偉大的史詩,創造了偉大的《詩經》《楚辭》以及后代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藝作品,貢獻出了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重大發明,建設了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故宮、布達拉宮、三峽大壩等偉大工程,制造出了天宮、神舟、嫦娥、長征系列、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彗眼、大飛機等高科技創新成果。創造使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間奇跡不斷出現。目前,中華民族在創造精神引領下,不斷攀登創新高峰,不斷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三、奮斗:不畏艱難的擔當品質
中國古代神話很多篇章都反映了先民抵御災害征服自然的斗爭,其中透出一種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
洪水神話是世界性的神話母題。當洪水災難到來時,西亞神話中的諾亞借助一條大船逃生,古希臘神話也有相同的逃生記載,而我們的先民卻是勇敢地面對洪水劫難并戰勝它。《淮南子·覽冥訓》載女媧面對“水浩洋而不息”的劫難,“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最后是“淫水涸,冀州平”。《尚書·堯典》《史記》都記載了帝堯之時的洪水劫難。為治水帝堯向四岳咨詢治水之人,四岳推薦了鯀。面對“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山海經·海內經》)。最后鯀治水不成遭殺戮而“腹生禹”。大禹不計父親被處死的悲痛,勇敢地擔起了父親鯀的治水大業,開始了艱難而漫長的奮斗歷程。《墨子·七患》曰:“禹七年水。”《莊子·秋水》曰:“禹之時,十年九潦。”《荀子·富國》云:“禹十年水。”大禹治水不用鯀的堵塞之法而用疏浚之法,“開三門”(即鬼門、神門、人門)、鑿龍門(洛陽附近)、化熊通轘轅山、擒拿水怪無支祁、三過家門而不入等,以至造成了“脛無毛,生偏枯之疾,步不通過,名曰‘禹步”(《尸子·廣澤》)等的形象特點。這些再現了大禹十年治水的奮斗歷程,彰顯了大禹不畏艱難的奮斗與擔當。鯀禹父子的治水擔當反映了先民們前仆后繼、矢志不渝、迎難而上的偉大民族奮斗精神,正是這種不屈的意志和艱苦的奮斗使我們的先民戰勝了一場又一場的空前劫難,擺脫了一次又一次的人類危機。
面對旱災,我們的先民也同樣表現出了大無畏的擔當品質與奮斗精神。《淮南子·本經訓》載“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食”,于是堯使羿“上射十日,下殺猰貐”。《山海經·海外西經》載“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殺之”,古代神巫女丑用“曝日求雨”的行為應對炎炎烈日和無情干旱。作為巨人的夸父更是“與日逐走”(《山海經·海外北經》)驅趕太陽,用他神巫的身份,“運用手中的魔杖驅逐太陽,使太陽落山,從而減輕旱災”①。“夸父逐日的原因,是為了戰勝炎熱和干旱”②。面對人類的對抗,宇宙之王的太陽要么隕落于箭下,要么倉皇奔逃于夸父的追逐。
奮斗成就夢想。鯀禹治水、后羿射日、女丑曝日、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房屋畜牧農業醫藥的發明等神話,是中國神話時代戰天斗地的壯舉,也是上古時代中華兒女不畏艱難的奮斗篇章。經過他們的努力,洪水平息、九州得治,人民樂業安康。這些古代神話展示的是一種歷史進程,昭示的是一種民族奮斗精神。中華民族正是在這種不畏艱難、不懈奮斗的精神激勵下,“上下求索”“九死而不悔”、革故鼎新、發憤圖強,涌現出了黃帝、炎帝、鯀、禹、后羿等神話英雄,培育出了無數的歷史英雄與時代楷模,戰勝了無數的自然災害,開發和建設了美麗的大好河山,創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國家要強大、民族要復興,必須靠我們不畏艱難、砥礪奮進、不懈奮斗的民族精神。
四、執著:不屈不撓的追求稟性
執著是一種永恒追求,不屈不撓是一種堅韌意志。英雄神共工一生執著于戰斗。他與顓頊爭過帝,最后壯志不酬怒觸了不周山,造成了“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地球劫難(《淮南子·天文訓》);他與高辛帝爭過帝,帝“使重黎誅之而不盡”(《淮南子·原道訓》);堯讓天下時,共工諫言,堯舉兵誅殺共工于幽州之都(《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經訓》);最后,禹伐共工(《荀子·議兵》),并把共工與其臣子相繇一起殺掉。
共工被誅,但其數代人為爭取獨立與諸帝不屈不撓地執著抗爭品格讓人敬佩。這一品格在其他諸多神話中也有表現,如鯀生禹神話:鯀不滿自己因治水不力被誅殺,而“鯀腹生禹”,以生命轉化的方式來延續自己生命,這是對自己未竟事業的執著追求。《山海經·海內西經》載:“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遭殺后“操干戚以舞”同樣也昭示出了一種為自立死不瞑目的執著抗爭的民族品格。夏耕頭可斷,但靈魂不屈,依然“操戈盾立”,這是一種對職業與信念的執著。“蚩尤桎梏化楓林”神話也能讀出執著這種民族品格。按郭璞的注釋:蚩尤為部族獨立自強向中原盟主黃帝發起挑戰,蚩尤被黃帝俘獲,加以刑具處死。以后這些刑具在被扔掉時變成了楓樹。紅色的楓樹不僅是蚩尤流的血,同時又是他不屈不撓執著于理想的精神物化。
太陽神作為宇宙之王備受人們崇敬,但當它給人類帶來無情的干旱時,我們的先民卻大膽地射日、追日。面對“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淮南子·本經訓》)的慘象,后羿下到世間為民除害。他執著射日,一連射落了九個太陽,最后觸怒了天帝,終老人間。后羿射日神話透出了一種寧死不屈埋頭干事的執著品格。
夸父逐日神話也是一篇執著干事的經典。為了解除旱災,夸父與日逐走,執著地驅趕太陽,竟然道渴而死。另一說夸父逐日是反抗太陽神黃帝,因為夸父是炎帝氏的后裔,他的驅逐太陽就是為給炎帝報仇而進行的斗爭。這種斗爭是炎帝與黃帝斗爭的繼續,是一種為了部族利益而執著奉獻的精神意蘊。
精衛填海神話英勇、悲壯,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子路》)的填海壯舉,驚天地泣鬼神,充分表現出了不屈不撓執著拼搏精神,備受人民敬重和贊揚。
執著通向成功。盡管共工斗諸帝、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衛填海都帶有很濃的悲劇色彩,但它反映了先民執著抗爭的稟性,體現出了先民執著追求、久久為功、前赴后繼的決心,造就出了先民正視自己、樹立自信的心理基礎,孕育了堅忍不拔,義無返顧,百折不撓的民族正氣。千百年來,我們的民族在這種精神的滋養下,培養出了屈原、岳飛、文天祥、林則徐等成千上萬個英雄人物,正是他們不屈不撓的執著、勇于犧牲的氣概,為國家自強、民族獨立、人們幸福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五、奉獻:勇于犧牲的無私情懷
樂于奉獻、勇于犧牲是中國古代神話所蘊含的偉大民族精神,創世神盤古為其典范。《五運歷年紀》載當盤古偉岸的身軀倒下的一剎那,他同時也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其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化育成了世間萬物,給人類留下了美好的山川幸福的家園。另一個開辟大神女媧為人類補天治水殺猛獸,又教人行媒置婚生育后代,爾后其腸也化作十神人繼續守護人類。女媧身上最能看出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犧牲奉獻的母親形象。中國開辟神與生俱來的自我犧牲精神,體現出先民們樂于奉獻的無私情懷。
中國開辟大神的犧牲奉獻精神為后來的大神們做出了榜樣,始祖神與英雄神把這一精神進行了弘揚。伏羲結網罟,教民漁獵;炎帝發明了農業,親嘗百草辨草藥,死而為灶;黃帝發明了指南針、舟車、文字等;堯帝一生為民事,在陽城考察而死;舜帝一生為民奉獻,最后“舜勤民事而野死”,駕崩于南巡三苗對其實行教化的征程中;鯀死化禹,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蚩尤為了部族利益而犧牲,其桎梏最終也化為楓林,造福人類;夸父為了人類不受旱災與日逐走,道渴而死,其手杖化為鄧林,為行旅之人提供一片歇息的場所。神射手后羿,為了拯救下民從天界來到人間,射落了九個太陽,解除了干旱災難,爾后又殺死了一些猛禽兇獸,最后終老人間。這種犧牲是何等的偉大。
另外,《山海經》中人們熟知的“以袂蔽面的女丑之尸”“操干戈而舞的斷首刑天”“操戈而立的無首夏耕”等神話雖然是巫術祭祀儀式的直接記錄,但卻閃耀著犧牲奉獻的精神光芒。“女丑”即“女巫”,她為了人類求雨除旱而被十日炙殺而成“女丑之尸”。“斷首刑天”的深層意蘊是一種“谷神斷首”的原始農耕祭儀,刑天為人類祈盼豐收而被斷首;司職農業的農神夏耕“無首”犧牲企盼豐收③。為祭儀事業舍生取義勇于“犧牲”透出了一種奉獻精神。
奉獻鑄就靈魂。中國諸神所普遍體現的樂于奉獻、勇于犧牲的民族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話英雄所罕見的。這種犧牲奉獻精神改造了世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與光輝燦爛的精神文明,是為我們民族所崇敬,也為我們民族所發揚光大的寶貴財富。千百年來,為了民族自立國家自強人民幸福,多少個仁人志士隱姓埋名,甘做無名英雄,可歌可泣;更有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勇于犧牲的偉大英雄。今天我們黨所培育的紅船精神、南泥灣精神、時傳祥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洪救災精神、塞罕壩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時代體現,它處處閃耀著犧牲奉獻的耀眼光輝,激勵著中華民族堅定地邁向中國夢。
六、團結:和合同心的共進品格
中華民族是一個和諧共處,團結共進的民族,這種優秀傳統在神話中表現得很充分。“盤古化生萬物”是人與自然和諧,是天人合一觀念與和合觀念的有機統一,是古代很多思想觀念的重要內容和依據。其他的死亡神話,如女丑之尸、斷頭夏耕、夸父逐日、鯀死為禹、顓頊死而復活等都是他們和合自然的使命使然。
和合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還有很多,如《山海經》中記載了很多兩性同體、雜種、怪物等復合形象:人面鳥、人面蛇(燭陰)、乘黃等;還有許多畸形人:大人國、小人國、三首國、長臂國、氐人國等。他們首先是自身的和諧,其次是與自然社會的和諧,他們和平相處和諧共存在神話的國度里。
龍與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重要形象,也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圖騰。作為一種神物,龍與鳳是多種動物和多種天象的融合體,這反映了人們對天地萬物包容的心態與和合心理,形成了民族的和諧觀,體現了民族的尚和精神。
和合共進、團結同心的精神品格表現最為充分的是華夏族的形成。上古之時,萬邦林立,中國大地上生活著眾多不同的先民部落和部族。在長達數千年甚至數萬年的社會發展中,數千個甚至數萬個部落部族不斷融并。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是伏羲部族東遷中原與太昊部族融合成為太昊伏羲氏部族,第二次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是炎帝東遷中原融并了太昊伏羲部族。民族的不斷融合,最后形成了三大民族集團:以炎帝和黃帝為代表的華夏集團,以太昊、少昊、蚩尤為代表的東夷集團,以伏羲與女媧為代表的苗蠻集團。華夏民族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三大集團的融合過程。當炎帝神農氏沒落時期,黃帝軒轅氏“習用干戈,以征不享”,經過阪泉之戰打敗炎帝,兼并、融合、統一了中原地區的諸多民族,形成了華夏族的主體,實現了民族的第三次大融合。“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淮南子·冥覽訓》),黃帝又與東夷蚩尤戰于涿鹿,并且擒殺了蚩尤。組成了以華夏和東夷集團為主體的更大規模的華夏集團,民族大融合進一步實現。后來有虞氏舜與陶唐氏帝堯的兩個女兒通婚,意味著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融合進一步加深。而此時南方的苗蠻集團還沒被征服。時間在流逝,黃帝及其后裔組成的華夏集團在與其他部族不斷融合過程中,也開始了對南方苗蠻集團的融合。最后經過堯舜禹的努力,徹底征服了三苗,最終融并了苗蠻集團,這意味著民族大融合的共同體——華夏族基本形成,結果是推進了華夏族建立起了多元一體的復合制“華夏族國家”政權——夏王朝,隨后的商王朝、周王朝使華夏族更加發展與壯大,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使以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真正形成,且不斷強大。
在早期民族融合及華夏民族的形成過程中,是以炎黃二帝特別是以黃帝和龍為同心圓的核心和血緣紐帶的。這種民族的整合融會,一是華夏族向外兼并擴張的外向認同,一是外圍民族的內向聚集華夏。這種“以夷變夏”的內向聚集華夏,即是外圍民族認為自己也是炎黃后裔和龍的傳人,是華夏族的一部分,如匈奴自認為是夏禹之后,鮮卑自認為是黃帝之后,苗族自認為是蚩尤的后代,瑤族自認為是高辛帝的后代,另有“龍生夷”之說。后來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等政權也都是認同華夏民族的文化而融入華夏民族大家庭之中的。華夏民族的融合發展強大過程是以向中原華夏族聚攏的過程,更是認同黃帝和龍核心地位的文化融合過程。“一個民族,只有當他們認同了共同的神話時,它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中華民族的核心神話只有兩個:龍和黃帝。”④龍的旗幟、黃帝的核心位置造就了中華民族和合同心的看齊意識與核心意識,顯示出了中國古代神話所涵蘊的民族精神和東方魅力。
團結就是力量。正是這種“和合同心”的民族團結精神,使古代眾多部族、民族歸宗炎黃、凝聚華夏,建立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了56個民族多元一體融洽的民族關系,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當近現代西方列強欺凌中國時,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同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心聲,打敗了侵略者,捍衛了民族獨立和自由,書寫了中華民族保衛祖國的壯麗史詩。今天,建設和諧社會目標,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要求我們講求弘揚和合同心、團結共進的民族精神,營造出和諧有序的社會生態,創造出“美美與共”的大美氛圍,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的和美形象,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綜上,中國古代神話既是先民真實生活的寫照,也是先民美好生活的夢想,其所蘊含的“心系民眾、改造世界、不畏艱難、不屈不撓、勇于犧牲、和合同心”文化內涵,孕育出了“思危、創造、奮斗、執著、奉獻、團結”等偉大的民族精神,它樹起了文化自信、民族自立、國家自強的精神旗幟。這些源于神話內在特質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強盛的精神動力。千百年來,在偉大民族精神引領下,中華民族無論處于危難還是居于順境,都時刻不忘憂患意識,踐行進取之志,團結一致,奮斗拼搏,犧牲奉獻,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今天,中華民族承繼神話品質,弘揚民族精神,通過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馳而不息地不懈奮斗,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注釋
①張春生:《夸父神話和逐日巫術》,《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②涂元濟:《夸父逐日考·民間文藝集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
③閆德亮:《中國古代神話的文化觀照》,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8—50頁。
④謝林:《中國——神話哲學》,《德國思想家論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責任編輯:行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