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卓么 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
在信息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加強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是新時期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全面推進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中小學教師必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具有獲取、收集、提取、分析、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了了解青海省海南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筆者在海南州實施了分層隨機抽樣調查研究。調查利用問卷和訪談獲取教師的看法、感受等數據,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海南州民族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應用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初步的建議。為更好地開展教師現代信息技術培訓提供依據,從而使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方法,調查問卷是自行設計的“青海省藏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現狀調查問卷”,問卷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的掌握情況及認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四個部分。在這次調查中,選青海省海南州民族中小學教師作為調查對象,青海省
海南州是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之一,現下轄5縣,總人口41.34萬人,有藏、漢、蒙、回、土、撒拉等2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7.6%,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57%。本次調查涉及海南州共和、貴德、貴南、同德、興海五個縣,共11所學校作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810份(其中共和縣發放200份、貴德縣200份、貴南縣150份、興海縣130份、同德縣130份),回收有效問卷780份,回收率96.3%;調查對象中女教師456名,占總數的58%,男教師324名,占總數的42%。
2.2.1 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
本部分是調查了解教師的年齡結構、專業分布及任教科目情況,調查數據如圖1、圖2、圖3所示:



本次調查對象為海南州民族中小學從事一線教學的中青年教師,調查涵蓋九年義務教育的所有學科,因此,數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2.2 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
本部分主要是了解現今中小學教師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的情況,調查數據如表1所示。
表1數據分析可知,多數教師在計算機基本技能的應用中對文本處理軟件掌握情況很好,且熟練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而對Flash、Photoshop、視頻、音頻處理軟件的應用不太熟,甚至不會應用,
可見,中小學教師的的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能力有待提高。

表1 計算機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統計數據
2.2.3 信息技術教學的應用情況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2]。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的作用日益凸顯,使教師的學科教學技能面臨新的挑戰。


如圖4、圖5數據分析可知,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情況調查中30.2%的調查對象回答“經常用”,34.1%的調查對象回答“偶爾用”,22.9%的調查對象回答“很少用”,從數據可知,大多數中小學教師偶爾在學校組織聽課和評優活動中用,其他時間不用,很少將信息技術資源用于教學;據了解在教學中很少用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所限,準備課件費時費力,導致不能把信息技術充分應用到教學中去。在掌握信息檢索技能情況的問答中,有15.3%的調查對象回答“熟練”,31.2% 的調查對象回答“會”,35.2%的調查對象回答“一般”,18.3%的調查對象回答“不會”, 因為教師欠缺獲取、搜集,整合、分析信息的能力,導致不能充分將豐富的網絡資源應用到實際教學中,訪談中大多數教師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教學要求,提高學科教學的能力、建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2.2.4 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認識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而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需要教師積極的態度并且充分理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調查結果(如圖6和圖7)顯示在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意愿中53%的調查對象回答“很想學”現代信息技術技能, 32%的調查對象“想學”現代信息技術技能;極少數教師表示“不想學”,主要是高齡老教師。在調查中發現,多數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表示很想學學這門技能更好地為自己的教學服務,提高教學效果。在信息技術對教學的作用問題的回答中45.6%的調查對象認為“很有幫助”,39.1%的調查對象認為信息技術對教學“有一定的幫助”,通過數據分析可知,目前,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科教學的重要作用,并能在學科教學中輔助教學使用,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

在對海南州民族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教師能夠認識到信息技術科學有效地應用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的具有重要作用;多數教師出于教學需要積極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課堂教學;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已經具備基本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能力,并嘗試采用多種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同時,中小學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其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人員因素(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設備因素(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及認識因素(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認識)。
藏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數量和質量上還不能滿足目前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需求,師資力量是課程設立的首要前提。據筆者調查,海南州民族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相關專業畢業生。還有目前擔任信息技術課的教師一類是剛從大專院校畢業,他們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教學的理論知識,但對教學的實際狀況缺乏深入的了解,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經驗不足;另一類是參加過中小學初級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培訓的教師,這部份教師有一定的實際操作能力,但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教學的起點不高。相當多的中小學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及網絡資源能力有限,進行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有時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訪談中有些老師提到:“為準備一節課,制作教學課件花去很多時間。”可以看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欠缺是影響教師教學和工作的一個關鍵因素。
調查中我們發現,有許多學校建成了多媒體教室、教學軟件,但計算機數少于學生數,使得在上機練習過程中一些學生沒事做,影響教學效果。有的學校現有的微機房配置低,無法安裝教學必須的軟件,學生上機操作的機會較少。還有一些學校在建設信息技術教學資源時基本上是注重硬件,很少配備相應軟件和人員培訓,形成“硬件硬,軟件軟”的現象。也有些學校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和評估,投資配置了一些軟硬件資源,在檢查和評估過后,就將其閑置一邊,導致資源的利用率低,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3.3.1 教師的認識因素
調查中發現,有很多中小學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信息技術與實際教學的結合,但是從實際的整合效果來看,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從實際的應用情況分析可以看出,不論是在信息技術方面,還是從日常的教學方面,都沒有做到兩者真正的結合。這一現象充分地說明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并未真正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依舊在影響著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意識仍然處于淺層面,對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著重于應用手段,甚至有的教師僅在學校強制要求和應付檢查時使用。教師沒有真正意識到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是現代教育事業發展和培養人才的一種基本需求,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事業中的發展是毋庸置疑的。
3.3.2 學校領導的因素
中小學的領導者在學校的各種策劃和管理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調查中發現,有些學校領導不能樹立正確的信息化理念,對于信息技術教學及建設缺乏認識,不能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信息技術應用于具體教學成為空談。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可采取如下方法和策略,來提高海南州民族中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效率和水平,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效益。
面對海南州各民族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普遍不高的現狀,應著力將各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重點由骨干教師轉向全體教師;且認真做好培訓的需求分析,根據不同教師的能力水平開展不同內容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教學資源和人力資源,在假期對教師開展信息技術能力校內培訓。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和實現課程教學方式實質實質性轉變的關鍵在于教師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融合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并不斷提高其信息化教學設計水平。因此,在各種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中要從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實際出發,通過參與式培訓等多種渠道推動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提升教師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設施是順利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的物資和技術保障。學校在進行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時,既要站在時代的“制高點” , 著眼于長遠,統籌規劃,又要立足于當前實際, 逐步實施,在裝備的硬件配置上,要以實用和夠用為前提,合理配置,一味貪大求全、盲目追求高檔次是不可取。通過購買引進、交換共享、收集整理、自主開發等多種方式積累優質教學資源,建立校級教學資源庫,為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提供方便。
中小學領導是學校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靈魂。一方面,學校領導應當重視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為教師的信息化專業發展提供各種機會和可能性,鼓勵教師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的實踐探索,并在學校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對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效果突出和取得顯著教學成績的教師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