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強(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保羅.塞尚(1839.1.19——1906.10.22),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1839年生與法國南部的埃克斯。塞尚年少時學習法律專業,后不顧他父親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走上了繪畫的道路。
他的繪畫作品獨具風格又融合理性語言,著重強調物象的內在結構和語言關系的和諧,他將古典主義和理性造型相結合以獨到的觀察方法尋找繪畫藝術的純粹和真實,強調繪畫的純粹性,重視繪畫的形式構成,還強調畫中物象的明晰性與堅實感。塞尚他要在審美物象之下發掘某種簡單的形式,同時將眼見的無秩序的物象構成讓它秩序化。他曾說要用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來表現自然,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能夠明顯的感受到這種理念的體現,如他的作品《蔬果藍》、《玩牌者》(圖1)等。他認為,如果畫面中表現的物象模糊不清,那么便無法尋求畫面的構成意味。因而,塞尚與印象主義重色彩輕素描的主張相駁反,他極力追求一種能塑造出鮮明、結實的形體的繪畫語言。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它是整體環境的產物,是有機構成中的部分所在,脫出于社會和文化體系。因此,要了解一個藝術家或一件藝術品就需要了解他生存的外圍領域:時代文化、時代精神、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哲學和美學背景等。從客觀方面講,可以說是某個時代造就了某個藝術家,當今比較常見的藝術研究方法“圖像學”和“解釋學”就是基于此種普遍聯系對藝術加以探討和歸類的。基于此,我們將塞尚的藝術風格成因簡單的歸類為以下幾種。

圖(1) 玩牌者
保羅.塞尚由于某些家庭原因在他的家鄉受當地人的嫉恨和敵視,小時候常受其他同學的排斥和欺辱。在最重要的童年時期常常伴隨著不快,父親為了讓他繼承家業對他學習繪畫再三阻撓。成年后的塞尚由于對父親的經濟上的依賴和對母親情感上的依托,只是在內心積郁著強烈的不滿。他孤僻的性格就此形成,表面孤僻安靜,內心卻充滿了感情壓抑之后的強烈反叛意識。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末,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相伴的是工業和科學文化的革命。是一個哲學、道德和科學以及思想觀念大變革時期,隨之而來的是法國革命不斷,政權更迭不斷,不斷地破舊立新。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問世,使人們的宗教信仰徹底被扼殺,開始重新認識人類自己及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此時西方文藝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變化,藝術家們開始以新的視角看世界,重新審視繪畫,不再亦步亦趨的追隨傳統模式和遵循古訓,體現出了蔑視一切傳統的反叛精神,勇敢的跳出一切傳統的羈絆。所以,這個時代在繪畫領域出現一個持獨到藝術觀念的塞尚具有必然性。
塞尚在這樣環境下形成的孤僻與反叛的心理對他的繪畫有很大的影響,早期較寂寥的畫面風格,他對繪畫的重新思考與詮釋:他強調繪畫的純粹性,重視繪畫的形式構成,還強調畫中物象的明晰性與堅實感,與以往力求繪畫要重視內容、題材以及現實意義有著顯著的區別,完全拋棄學院式的描繪。
哲學從某種程度上是時代的反映,并影響著時代精神,19世紀的西方哲學隨著工業革命及一系列的變化逐漸形成了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并在不同的方向和意義上影響了西方哲學的發展。比較前衛的非理性主義在西方出現并很快成為哲學領域的主流思潮,同時為文學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哲學理論基礎。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叔本華和尼采。塞尚和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他們的思想有著共同的時代淵源,對塞尚有很大的影響,如塞尚比較重視直覺感受和繪畫的純粹性。非理性主義為審丑提供了哲學的理論支撐,成為反傳統思潮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丑的問題在很早以前就有存在,但一直是作為美的對立面而存在的。到了19世紀中期,羅森克蘭茲發表《美的丑學》以及羅丹的《羅丹藝術論》以后,在理論上審丑也成為了獨立的美學范疇。塞尚在這樣的美學思想影響下,使得大膽的探索成為可能,擺脫了之前的比較狹隘的美學思想并進行了探索,最終成就了他特有的藝術風格。不再追求畫面的唯美、真實的物象、情節性、圓融細膩的過渡及褐色調等局限,大膽的追求繪畫的純粹性,更注重繪畫的形式構成,極其重視他對物象的真實感受。人物的表現也是強調其內部結構,把人物形象簡練并概括為簡單的圓柱體,用筆拙樸、厚重,并具有很強的形式感。但從他筆下描繪出的物象觀看,可以用“丑的美”來形容了。
塞尚也受到了這種和美學思想的影響,他還經常翻閱《惡之花》,并做一些記錄。并對丑在藝術中的作用有過重要的論述,這樣看來,塞尚對所謂的丑的美學觀的接受也是毋庸置疑了。
塞尚在繪畫作品中所體現的丑主要表現在塞尚反藝術模仿自然理念支配,在形式語言方面引入了丑。如他早期的作品《誘拐》、《宴會》等,明顯有形體上的丑化。
塞尚常和畢沙羅等印象派藝術家在一起討論,有受印象派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視覺觀察更為客觀,色調逐漸趨向明朗,關注光線照射到不同質地物象上的變化,如他的風景畫《圣維克多山》(圖2)1878年塞尚離開了印象派,他開始在作品中尋求一種更為明確的形態與構成,[1]印象派對他的影響便體現為一種反面的影響,也就是說塞尚在某些方面是與印象派相矛盾,對立的。我們都從一般的史論上了解到,后影響主義雖然名稱上稱為后影響主義,但不同于印象主義。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反面影響,比如,塞尚在繪畫中力求物象的形,并用他自己的理解表現出來,不同于影響派輕形重色地特點。

圖(2) 圣維克多山
塞尚曾說:“完全根據自然,重畫普桑的畫”,塞尚受普桑影響主要表現在繪畫觀念上。
他對永恒秩序感的追求(用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來表現自然),塞尚認為面對自然的時候要拋棄所有的概念,用不受任何困擾的親近心靈去觀察,這就是古典的精神追求,在塞尚后期的畫中結構及秩序感一直是他所力求的東西,并對同一題材進行多次創作,從中尋求最和諧的構成。19世紀80年代中葉,他的繪畫構成給人很強的均衡感,實現了卓越的古典性繪畫——特別是風景畫。1888年以后,他的許多作品構圖賦予前所未有的宏偉古典性。
在塞尚的生活經歷以及他所處的時代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才形成了他的最終藝術面貌。因此,我們對于任何藝術作品的欣賞務必要深入到它所處的文化語境當中去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義及美學價值,才能使得藝術作品得以真正的創作完成。
注釋:
[1][法]塞尚著 潘襎 譯 《塞尚書簡全集》 [M]北京 :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