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倩 (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隨著“非遺”的保護熱潮的不斷深入,掀起了土家族文化藝術的研究和保護熱流。土家族民間音樂主要由民歌、器樂、舞蹈、戲曲幾大塊結合而構成。[1]土家族民歌是指在土家族地區廣為流傳的土家人自己創作傳唱的民歌。可分為:情歌、勞動歌、燈歌、兒歌、哭嫁歌、擺手、孝家、儺戲歌、梯瑪歌、其他儀式歌。[2]民歌是生活的真實寫照,民歌直接表達人民的心聲,反映人民的生活。然而,對于土家族聚集區到底有多少學生會唱土家族民歌呢?面對土家族文化藝術的傳承所面臨的瓶頸。筆者從傳承土家族民歌角度,以土家族民歌如何進校園提出自己的一點建議。
隨著時代的進步,多種音樂的音樂的融入使本土的音樂受到的嚴重的沖擊,特別是民族音樂面臨瀕流失的危險。而對于流傳至今的土家族民歌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土家族的音樂文化傳承刻不容緩。筆者認為將湘西土家族民歌引入校園便是很好的傳承土家族音樂的方式之一。湘西土家族民歌進湘西自治州小學校園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學校是傳承文化的搖籃
學校這個特殊的場所在今天成為了傳承民族音樂的搖籃。教師要在教學中要發揚民族音樂的優良傳統,將民族音樂文化這一寶貴財富傳承下去。民歌便于學習和傳唱,貼近生活,所以我認為將湘西土家族民歌帶入校園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很好的一個方式。它能使得民族音樂文化得到最大范圍最好的傳播,讓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2、學生是民族文化的繼承人
學生從形式上看是是教育影響的受體,但本質上而言是學習活動的認識和發展的主題。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不少民歌朗朗上口,押韻,趣味性強,貼近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湘西土家族民歌進校園能夠讓學生接觸到土家族的民歌、兒歌。
3、課堂教育是民族文化繁衍的關鍵
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藝術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藝審美。在課堂教育中教師可以探究土家族民歌背后包含了豐富的土家族民族文化,在課堂教育中利用多種途徑,吸引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學習土家族民歌的動力,從而達到學生繼續學習、主動學習的效果。
1、提高學生重視民族音樂的認知度
本土民族音樂在流行音樂與外來音樂的占主流位置的今天,其前景并不樂觀。因為對于本民族的歷史疏于了解使得現在的學生不愿去接觸本民族的傳統音樂,民族音樂在當今的社會中缺少了根深蒂固的文化基礎作為積淀便成為了晦澀難懂的唱腔。將土家族民歌帶入到校園的學習中,通過老師課堂教學和課余時間展開相關實踐活動,增加了學生與土家族藝術接觸的機會,使得土家族音樂真正融入到學習生活中,提高了學生重視民族音樂的認知度。
2、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思想感情
將湘西土家族民歌帶入到校園的學習生活中來,可以讓學生從小就認識了解土家族的音樂文化,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因而增加學生對民族音樂熱愛的情感。教師在上課時通過介紹歌曲的背景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土家族特歷史文化知識。將湘西土家族民歌帶入校園,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都充分接觸到土家族音樂,放學回家后也能夠與父母長輩多做交流,這樣也能喚起長輩對兒時生活的記憶,喚起對本土民族音樂的熱愛。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感情的需要
將湘西土家族民歌引進校園可以讓學生從認識自己家鄉民族音樂出發,親近家鄉的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從而達到增進熱愛家鄉的情感。通過一系列湘西土家族民歌進校園的活動,增加學生對家鄉感情的熱愛。在學生學習湘西土家族民歌時能夠接觸了解家鄉民族的優秀文化歷史和民族精神,同時也了解到父輩們兒時生活的情況。了解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感受土家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通過這樣的熏陶,學生能在學習土家族音樂的學習中逐漸增進對家鄉對祖國熱愛的情感。

圖1
學校學生問卷調查情況
本人選取的是湘西永順縣做的調查,之所以會選擇永順是因為⑴筆者在這里長大相對而言比較了解這里的情況;⑵永順縣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總人口49.1萬人,其中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36.l萬人,占總人口的73.6%。我選取的是永順縣靈溪一完小、民族附小、民族實驗學校作為學生情況的調查地點。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實際情況和可塑性,我向以上三所學校中的二年級至四年級發放調查問卷。一共發放約300份調查問卷。每所學校100份問卷,每個年級中隨機抽取名學生30進行問卷調查。經過數據統計結果如下:

圖2
由圖1和圖2可明顯看出永順縣小學學生的民族分布情況。圖1顯示,有85%的學生是少數民族,其中主要包括土家族、苗族、瑤族、白族、等。只有15%是漢族。圖2顯示的是土家族人口占了總人口的77%。由以上結果表明,在永順縣的小學中少數民族占了絕大部分,而土家族人口占了77%之多。選擇永順縣進行調查使得調查結果更全面和客觀。

圖3

圖4
如圖3所示,只有4%的學生會說土家語,并且只是少數的土家語,更多的96%不會說土家語,由此可見永順縣的小學生會說土家語的只有極少部分,并且也只會說很少的一點點。圖4可以看出將近三分二的學生不會唱土家族民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家庭環境,現在的父母輩也很少用土家語或唱土家族民歌,加上日常工作很忙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日益減少更沒有時間教小孩唱土家族民歌了。第二學校的教材雖然是湘版教材但是土家族的歌曲只有兩首。自然教師也將教學重點放在其他歌曲上,因此學校沒有良好的學習土家族民歌的氣氛。第三相關的教育部門和政府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重視程度不夠高,雖然說有相關的政策但是效果甚微。

圖5

圖6
由圖5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是通過哪些途徑接觸土家族民歌。通過長輩口頭相傳的最多,相比之下學校僅占四分一,筆者認為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承擔起傳承民族的文化的重要責任。圖6更好的體現了學校對土家族民歌的不重視,老師教唱過土家族民歌的不到四分一。老師不予以重視的態度,學生自然也同樣缺乏興趣甚至排斥。
通過以上的調查結果分析得出,土家族民歌進校園是很好的傳承的土家族文化的良好途徑。在筆者看來傳播土家族良好的音樂文化應該要從小抓起。小孩是祖國的未來,同樣民族文化的傳承也要從他們開始做起。同時在接觸學習土家族民歌的同時,學生能較全面的了解本土家民族音樂文化再到了解土家族的文化歷史。從而達到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自己的家鄉。通過這樣的方式土家族的優秀文化就能得以發揚傳承。
以下針對土家族民歌如何進校園,提出幾點建議:
將土家族民歌的教學深入到日常的教學中,是筆者提出的幾項措施中效果最顯著,也是最便捷的,最重要的一項。具體的從兩方面展開:
1、在課堂教學中豐富教學方法
我國常用的教學法有模仿法、示范法、講授法、練習法、情境法、討論法、發現法等,在這里我主要從情境法和發現法舉例說明。
情景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是激起學生的情緒,進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融情、言、行、為一體的教學方法[3]。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激發學生產生一定的內心體驗和情緒,從而加強學生對音樂教學內容的理解,促使他們產生用音樂來表達的欲望,同時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土家族民歌與生活密切相關,在許多歌曲中都能聽到以一些生活中節日的場景,如土家族的《擺手歌》中唱到:正月里來是新年,祠前擺手多歡樂。二月里來白花開,愛玩愛耍唱歌來。三月里來是清明,哥哥秧田把耙平……其中就有正月,新年,清明節,端午節的蹤影,當唱到正月、端午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邊唱邊重現歌曲中展現的情景,并可以自己改變歌詞,加上自己節日生活中的內容,或者把自己的說的內容編成故事或者舞蹈與大家一起交流,這樣原本相對較枯燥的土家族民歌課瞬間就變得有活力,有情景。一豐富了教學的形式,二貼近生活增加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擺手歌》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發現其中土家族過新年和端午的一些特有的習俗。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土家族的文化。將熱愛民族文化融入課堂中,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開發豐富的土家族民歌教學內容
以土家族民歌為重點,開發豐富有特色的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和充實課堂教學。以土家族紅歌為例:
紅歌是在特定時期產生和發展的,它的歷史意義深遠。土家紅歌能反映出當時的抗戰斗爭情況,又能鼓舞士氣。筆者認為在音樂課中加入土家族紅歌,這樣能讓學生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如《賀老總的兒童團》:“星兒閃,月兒偏,爬墻翻進地主院,東邊瞧,西邊看,惡霸正在打鼾鼾。繳了搶,捆了嚴,嘴里塞塊爛綿綿……”通過這首歌曲可以學生讓感受到當時的土家少年,不怕困難,機智勇敢的形象。有了正面的形象參照,學生也會無形受到影響,積極面對生活,珍惜現在美好生活。有的歌曲形象的展現了當時社會的苦難場景,如《朝盼日頭夜盼星》中,歌詞展現了這樣的景象:“貪官污逆與豪紳,彼此相互勾結。抽稅籌款征錢糧,催租逼押奪田宅。張三去了李四來,暮暮朝朝無停歇。新娟舊債緊糾纏,一窩青菜連根掘。門前雞犬不聞聲,灶中煙火久斷絕…”通過學習這首歌曲,學生能感受到以前的生活困苦。看到今天家鄉的變化,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愛家鄉愛民族的德育。
為了更好的推進土家族民歌進校園,學校應該開展一些相關的實踐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并且能夠將土家族兒歌進校園帶入學生的生活當中,而不僅僅只是進課堂。關于開展土家族音樂的實踐活動,筆者有以下三點提議:
1、創建土家擺手舞隊
擺手舞是湘西特有的舞蹈文化,在土家語里稱為“社巴”或“金巴”,每當土家人祭祀祖先、祈福豐收、歡慶新年的時候的集體活動。擺手舞是與擺手歌相結合的有時候是互相結合的,筆者認為學習擺手舞或將擺手舞與擺手歌相結合,一能讓學生更快的學會歌曲;二能了解土家族更多的文化。從而達到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本土民族文化。
2、組建土家合唱隊
學校老師可以組建一個土家合唱隊。教師根據土家族民歌進行相應的編排,對學生進行訓練學習。筆者認為通過合唱隊的編排表演一來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二來另外的沒有加入合唱隊的通過觀看也能帶動自己學習的欲望和興趣。這樣筆者認為又能制造良好的土家族民歌的學習氛圍又能宣揚土家族優秀民歌。
3、成立土家民樂隊(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區流傳最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意義的藝術形式。在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節日活動中就能看到打溜子這個器樂合奏,其風格古樸,節奏鮮明,旋律優美,曲調多變,被稱為“土家族的交響樂”。
民族器樂能很好的表現音樂。可以在教唱土家族民歌的同時穿插講授一些民族器樂。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全面的了解土家族的音樂文化,同時也豐富的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學習內容與表演方式也能夠讓學生了解土家族民歌,熱愛土家族民歌。
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當今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問題多種原因造成的。傳承民族文化是大家的責任更是教育者的責任。本文通過湘西土家族民歌進校園的重要性對湘西土家族民歌進行現狀調查,并結合在永順縣小學的問卷調查,針對土家族民歌怎樣進校園提出筆者自己的建議。本文認為湘西土家族民歌進校園的重要性體現在培養學生熱愛本土民族音樂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需要得兩點上。關于湘西土家族民歌怎樣進校園可以考慮一下幾個措施將土家族民歌的教學融入日常的音樂教學中,開展土家族音樂的相關活動。
注釋:
[1]田士高.土家族音樂概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第43頁
[2]徐旸,齊柏平.中家族國土民歌調查及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9.第1頁
[3]尹紅.音樂教學論[M].重慶:西安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