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詩斐(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9)
很多社會學家從社會學的角度,總結居民歸屬感的影響因子包含舒適感、安全感、交流感、識別感、成就感(劉巍巍,2007)。
1、舒適感
舒適感是指行為和視覺的感受,即放松、舒適等感覺。“人體的舒適性包含在兩個方面,一是行為舒適性,二是直覺舒適性”(王展等,2007)。
2、安全感
居住安全感包括客觀性和主觀性,居住行為的安全性可分為物質與精神兩方面(馬航,2002)。獲取安全感,是人類的本能。
3、交流感
“人的整個情緒領域都是在人們交往的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揚·蓋爾,1992)。譚英也在《社區情感、社區發展與鄰里保護》中提到,通過社區公共空間設計促進居民交往,能增進居民之間的聯系,最終有利于居民形成社區歸屬感(譚英,1999)。
4、識別感
“研究表明,環境認知基于認知主體的心理圖式,當環境的意象與觀察者的空間心理圖式相吻合,或至少具有較清晰地容易把握的空間結構時,認知的便利,可以幫助建立歸屬感”(姜玉艷等,2005)。
5、成就感
成就感是指居民根據自己的意愿設計和管理自己的生活環境,實現自我價值的榮譽感和滿意感。成就感必然影響歸屬感。
1、舒適感——知覺與行為舒適的雙重考慮
(1)知覺舒適感
人類的各種感官感受組成人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王薇薇,2005)。提升知覺舒適感可以從多方面入手。一是環境景觀,居民對綠化也有觀賞性的要求。二是嗅覺吸引,一個舒適的嗅覺環境可以緩解人們的精神,產生良好的的環境體驗,從而引起情感反應。三是生態聽覺,塑造生態聽覺不是隔絕所有的聲音,而是鬧中取靜,例如利用噴泉掩蓋噪聲。
(2)行為舒適感
行為舒適感,是從人的行為方面來說的,是人們感受到的環境給人們行為方面的舒適程度。比如在居住區中,居民要前往小區外的便利店購物,由于路線及出入口設置不合理,需要繞很遠的路;在居住區內散步,卻時刻要注意路上的車輛,若是環境無法給予居民行為上的舒適和方便,就會影響居民的行為舒適感。
(3)行為空間
不同年齡、不同目的的人行走路線不一樣,在設計時需要考慮不同人群的需求,形成系統性、連續性的行走空間,同時盡量不要影響居民行走的障礙物。
(4)行為設施
人們在選擇休息設施時,傾向于靠墻或靠柱的座位,使背部有所依靠,獲取安全感;公園內最受歡迎的座位是一個嵌入式植物保護座椅,而不是一個面向街道并且沒有安全感的座位。
(5)行為場所
居住區重要的行為場所包括:娛樂場所、體育場館和休閑場所等。行為不同,對于場所的要求便不同,總體可分為“動態”和“靜態”兩種類型。動態的行為場所需要開闊、無障礙物的空間,可以設計成兒童專屬、球場等相對自由的活動區。靜態行為場所需要相對封閉,具備桌椅等休息設施,與動態區相隔一段距離。
2、安全感——打造安心的居住環境
(1)向光性心理
向光性是大多數動物的本能,人類也一樣,在有光的環境中,安全感會大大增加,住宅區中設置齊全的照明設施,有利于居民增加安全感。
(3)圍合的居住區形態
居民傾向于建造圍合形態的居住環境,這表明了在心理上,圍合的形態使居民更加具有安全感。如北京百萬莊擴大街坊模式。
3、交流感——促進居民間的交往
(1)創造交往的機會
戶外休閑綠地是居住區中居民的主要交往場所,它應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需要把不同的空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方便人們使用,增加交流的機會。例如將戶外場所分為專為兒童提供的游戲空間、專為老人提供的活動空間、專門運動鍛煉的空間、人們經常停留的空間等,在分離的基礎上利用合理的道路連接場所,促使空間的流通,也利于人們順暢的交往。
(2)按照人的空間意識布置設施
人的空間意識主要包含場所意識、防御意識和邊界效應。在考慮戶外空間設計時,需要事先了解人們對于場所選擇的特征,尋找人們喜歡的地帶,再布置戶外服務設施。
(3)提高環境質量
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提到,居民的交往活動分為三類: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戶外活動與戶外空間質量密切相關,當外部環境質量較高時,居民的自發活動和社會活動會增加,交往的頻率則會隨之增加。
3、識別感——獨特的風格和識別性
在進行居住區規劃設計時,要根據地域文化、風俗、當地氣候的特征進行設計,突出自己的特點,增加居住區的識別感。
4、成就感——公眾參與
影響居民成就感的主要就是參與性。提高空間環境的合理性,增加空間的靈活性,有利于居民參與感的產生。例如在公共活動區設置公共園圃、書畫展區、舞臺,培養居民生活情趣,讓居民有管控這些空間的權利,這會大大提高居民的歸屬感。

圖2-1 北京百萬莊擴大街坊模式
(1)在布置居住區植物時,應考慮到有毒有刺植物的傷害性,避免居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到傷害;第二方面要考慮植物的功能性,最大程度發揮植物美化環境的作用;第三,利用植物為居民營造更好的環境,降噪降塵。(2)設計水景時,要嚴格按照國家安全標準進行,不能忽視每一個微小的細節,同時發揮水景的裝飾作用,讓戶外景觀更加有趣生動,使居民更愿意停留在戶外,增加居民交往。(3)劃分功能場所需要考慮到每個年齡層的使用者,每個戶外場所利用植物或休息設施進行隔離,使其獨立,但保持視覺上的連續。(4)鋪裝設計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可加入設計師的個性化設計,利用鋪裝進行空間劃分、指示方向、增加觀賞性等。(5)在景觀設計中,要使居民產生歸屬感,還需融入本土文化,在設計前期,設計師需要了解當地民風民俗,實地調查,與當地的居民溝通交流,獲取有建設性的意見后再進行設計,可以將當地文化特色融入到建筑小品、細部裝飾中,營造獨特的景觀。

圖2-4 戶外空間質量與戶外活動發生的相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