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生 張翼
獅子盔甲(Lion armour),約1545~1550年制作,原產地為法國或意大利,是一套采用凸浮雕獅頭圖案和嵌金波紋裝飾的盔甲,12個壓花獅子頭分布在盔甲的不同部位,頭盔是一個大獅子頭的造型,護顎延伸至頜部,看上去像一只怒吼的雄獅。其裝潢裝飾堪稱文藝復興時期凸浮雕裝飾盔甲中最杰出的樣本,也是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盔甲藏品中裝飾最為精美的一套盔甲。頭盔上留有劍刺痕跡,可能來自于比武。這套盔甲可能還有其他已經遺失的配件,例如可拆卸的、用于戰場或比武的加強配件等。
這件盔甲可謂光彩奪目、非同一般,從其豪華程度上即可看出,盔甲主人擁有巨大的財富、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及不俗的品味。對其來歷博物館進行了縝密考證,最終確認它原本屬于法國國王亨利二世。亨利二世1547年加冕為法國國王,1559年4月,他在為女兒的結婚慶典而舉行的比武中被蘇格蘭衛隊長蒙哥馬利的短劍刺穿頭部,10天后不治身亡,終年40歲。
在亨利二世死后,他的這套盔甲便下落不明。以至于何時通過何種途徑到了英國,均沒有任何記載,與之相關的一些線索是從繪畫作品中發現的。繪畫特別是肖像畫經常被用來追溯盔甲的來源和擁有者,經考證發現這幅盔甲曾出現在17世紀多幅人物畫像中。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一幅畫作,是畫家約翰·邁克爾·懷特(JohnMicheal Wright)為阿爾比馬爾公爵喬治·蒙克(George Monck,1608~1670年)繪制的肖像畫。這套盔甲還出現在懷特為其他人繪制的畫作中。由此推測,這套盔甲可能在畫師手中作為道具保留過一段時間。
戰象盔甲,制作于印度莫臥兒王朝時期,這件展品被認為是世界范圍內公開展出的最完整的戰象盔甲,還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重的盔甲,總質量達159kg
戰象盔甲(Elephant armour),來自印度莫臥兒王朝,制作年代約1600年。這套帶有鎖子甲和甲片的大象盔甲,由8塊防護板塊組成,包括:覆蓋頭部防護板1塊;覆蓋咽喉部防護板1塊;覆蓋軀干防護板6塊(左右兩側各5塊)。其中,覆蓋右側軀干的3塊防護板塊只剩下居中的1塊,另2塊缺失,裸露部分被博物館用編織物做了修復裝飾。防護板塊使用皮革、棉布和棉絮做底襯,上面共有5840塊甲片,通過并排的鉚接鎖甲連接。大部分鎖甲和鐵片被布包裹,只在身體暴露部分保留正方形鑲嵌板,鑲嵌板四周配有黃銅邊框,上面的凸浮雕裝飾為大象、蓮花、鳥、成對的魚等花紋圖案。現存盔甲總質量為118kg,如果加上缺失的部分總質量約159kg。這件展品被認為是世界范圍內公開展出的最完整的戰象盔甲,還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重的盔甲。
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9世紀,大象就一直在戰場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主要被使用在南亞和印度,偶爾也出現在北非,甚至西歐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大象的價值在于它具有力量大、聰慧和易于馴服的特點,它們被用于搬運重物,例如搬運大炮組件和在叢林中搬運木料等,但其主要角色還是作戰。在戰場上,它們可以踩踏人和馬,或者卷起人、馬并拋擲出去,也可以使用象牙發起進攻。戰象的這些令人恐懼的戰斗力和威懾力,使之具有非同尋常的特殊的軍事價值。
在印度莫臥兒王朝時代,這種全副裝甲的戰象一般都配置在印度莫臥兒陸軍的突擊部隊中。大象的盔甲都是手工制作的。根據記載,在德里蘇丹國、莫臥兒帝國及帖木兒統治下的波斯等地均設有制造象盔的工場。展出的這件大象盔甲,產于16世紀末或17世紀初印度北部地區,它是第二任克萊夫勛爵愛德華·克萊夫(Edward Clive)的妻子在1798~1800年間獲得的,1801年這件大象盔甲被克萊夫夫人帶回英格蘭,收藏在威爾士的波伊斯城堡內展出,100多年后的1962年,克萊夫家族將其捐贈給了英國皇家軍械庫。
關于它的來源還有另外一種推測,認為它是克萊夫勛爵一世,即羅伯特·克萊夫(Robert Clive,1725~1774)在1757年孟加拉的普拉西戰役中繳獲的。羅伯特·克萊夫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締造者之一,是集冒險家、軍事家、外交家、政治家于一身的傳奇人物,號稱“印度的克萊夫”。1557年由他帶領和指揮一支遠征軍,在孟加拉南部城鎮普拉西一舉擊敗了莫臥爾帝國附屬國孟加拉總督西拉杰·烏德·德拉(Siraj Ud Daulah)的一支18000人的軍隊,此戰被認為是英國殖民當局控制次大陸的最重要戰役之一,以此為轉機,英國逐漸將其他殖民大國,如荷蘭和法國的勢力逐出了南亞。同時,羅伯特·克萊夫也成為孟加拉總督,在占領和統治孟加拉期間,他橫征暴斂大肆掠奪,獲得了大量不義之財。后因吸食鴉片病患纏身,于1774年自殺身亡。
該件展品被放置在博物館4樓“東方武器館”中展出,大象標本和坐在大象背上兩個人物模型的盔甲也來自印度。據展品說明介紹,戰象和它的騎手(亦稱“象夫”)間有著緊密的關系。騎手一般都跨坐在大象的脖頸處,用雙腿和馴象的刺棒發出指令,以此來駕馭大象的行走方向和速度。一只大象通常配備一個或兩個騎手,在大象的背部有時還放置一個用木板或柳條制作的用于防御的掩體,騎手跨坐在掩體內。小型掩體用于狩獵,較大型的掩體用于作戰。騎手配備的武器有弓箭、弩、長矛、投槍等,到15世紀火器出現后,也配有各式火器。
永樂賜劍(Presentation Sowrd),產自中國明朝永樂年間(1405~1424年),系明朝永樂皇帝贈賜給西藏僧院的一把禮品寶劍。劍身長760mm,總長903mm,質量為1.3kg,總質量(劍和劍鞘)2.0kg。該展品是1991年4月1日博物館購入的,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范圍內保存最好的中國古代寶劍之一,現被放置在博物館4樓“東方武器館”一個單獨的玻璃展柜里展出。
《七煞三藏經》木刻版畫插圖,帶有“kirtimukha”頭飾的佛像,kirtimukha意為“榮耀的臉”,在中國則被稱為“饕餮”
這把寶劍的劍柄和劍鞘帶有精美而復雜的裝飾,使用的材質包括鋼鐵、金、銀、木、皮革、寶石、絲綢等。寶劍的紋飾雕刻帶有非常鮮明的藏傳佛教特色。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劍柄護手上裝飾的怪獸形象,這個只有頭顱和雙手的怪獸,在梵語中被稱作“kirtimukha”,意思是“榮耀的臉”。在中國,它被稱為“饕餮”(讀音tao tie),是傳說中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了。在藏傳佛教中,饕餮的傳說來源于《室健陀往世書》,它是毀滅之神濕婆慧眼發出的火焰生成的惡魔,它力大無比,最終因失去獵物不得不自食其身,直到僅剩下雙手和頭顱。濕婆因欣賞他的力量,將他的臉稱為“榮耀的臉”,并讓他擔任自己門檻的守護神。因此,在西藏寺廟建筑物和供奉的神像雕塑中,可以看到饕餮的形象。在西藏宗教藝術中,饕餮也經常被作為一種紋飾出現在鎧甲、頭盔、盾牌和武器上。它的基本特征是,有一張無下頜的兇惡的臉,頭上長角,雙手緊緊握著插在口中的金色飾杖,額頭頂著一彎銀色的新月和金色的圓盤,四周被火焰包圍。
劍柄柄首的裝飾也非常豐富,整體形狀呈三葉形,正反兩面分別雕刻饕餮和龍的形象,兩側邊緣雕刻象征佛教威力的“八吉祥”圖案紋飾:輪(法輪)、螺(法羅)、傘(寶傘)、蓋(華蓋)、花(蓮花)、罐(寶瓶)、魚(形似金魚)、長(盤長,又稱幸運結)。按照佛教的說法,這八種吉祥物為佛教八寶,是人的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能感悟并顯現的八種物象。
俄羅斯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的圖拉武器套裝,1752年由俄羅斯帝國圖拉武器工廠為女皇制造
劍鞘使用木、皮革、鍍金鐵等材質作為裝飾,格狀構圖和細膩的紋飾與劍柄形成完美的對接,裝飾圖案中有蓮花、火焰、玫瑰、串珠等,這些裝飾元素也都帶有藏傳佛教文化的深刻含義。
據博物館展品說明文字介紹,這把寶劍制作于1420年左右。明朝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的,他在1367年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之后一直維系著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防范和抵御來自蒙古人的威脅。到了第三代皇帝朱棣統治的永樂年問,國力達到鼎盛時期,對邊疆的統治日益鞏固。中央政權與西藏地區的聯系也更加緊密,這些都促進了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這把帶有藏傳佛教鮮明特征的賜劍正是明朝時期歷史的一個見證。
圖拉武器及附件(The Tula garniture),是1752年俄羅斯帝國圖拉武器工廠為女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制造的一組武器及其附件,其中包括一支長獵槍、一對手槍、一個火藥壺、一個修補工具盒,另外還有一對馬鐙。這組武器套裝被放置在博物館4樓“狩獵武器館”里展出。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1709~1762年)是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女兒。1741年通過宮廷政變廢黜了幼年沙皇伊萬六世,登上皇帝寶座,成為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第三位女皇,在位21年,53歲時去世。伊麗莎白女皇統治的時代,政治上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迅速,而且在文化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圣彼得堡美術學院和莫斯科大學就是在她的統治期內建立的。
在當時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槍支都是為男人制造的。伊麗莎白天性開朗活潑,青年時代就喜歡騎馬打獵等運動,在成為女皇后又引領了女性擁有槍支并熱衷于射擊運動的時尚。為女皇制造這套火槍套裝的圖拉武器制造工廠,始建于16世紀末期,從1712年開始成為國家兵工廠,主要任務是為俄羅斯陸軍制造小型軍用武器。18世紀以后開始為皇室貴族生產少量帶有奢華裝飾的火槍,用來向外國來訪的王公貴族炫耀。
火槍套裝中的長獵槍,槍管長1118mm,全槍長1511ram,全槍質量3.4kg;一對手槍,槍管長295mm,全槍長496mm,全槍質量1.2kg。3支槍均采用燧發式槍機,在閉鎖板的邊緣銘刻有代表女王的字母縮寫和制造日期,槍的裝飾為法國洛可可風格,構圖內容豐富多彩,特別是以金為底“金凹鋼凸”的鋼雕蝕刻技藝,表現了圖拉火器裝飾獨有的鮮明特色。
蘇格蘭早期燧發手槍(Snaphance pistol),產于蘇格蘭,制造年代1619年。這種款式的手槍從16世紀末開始在整個英國地區使用,魚尾狀的握柄,八角形的槍管后膛,不帶護圈的大頭釘形狀的扳機,以及一個很長的皮帶鉤,都表現了與歐洲其他地區燧發式手槍明顯不同的特征。這種帶有廣泛的文藝復興和凱爾特風格的槍體設計和裝潢裝飾,最早在蘇格蘭低地流行,到18世紀逐漸發展成為蘇格蘭特色的全鋼手槍。
這支手槍是蘇格蘭早期燧發式手槍的精品之作。該槍采用常見的木質握把,上面使用鍍金黃銅鑲嵌,帶有玫瑰和洋薊混合造型的花紋圖案。金屬部件表面都充滿了雕刻和鏤刻裝飾,槍口呈郁金香形狀。
這支手槍的特別之處還在于,槍機位于槍身左側而不是右側,這是一種很少見的設計,這被認為是蘇格蘭人的一次獨特的試驗。
展出的這支槍原本屬于一對手槍里左手使用的那一支。
根據博物館掌握的資料,這支手槍是為查理王子也就是后來的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國王查理一世制造的。查理一世1626年3月繼承王位,1625年1月被處死。槍機閉鎖板上刻有字母“C.A”,可能是制作者查爾斯·埃里森(Charles Allison)的標記。查爾斯·埃里森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火器工匠,他的家族在蘇格蘭東部城市鄧迪開設的火器作坊聲名遠揚,是斯圖爾特王朝軍隊最主要的武器供應商。
該展品被放置在博物館5樓“自衛武器館”展出。(全文完)
編輯/劉蘭芳
蘇格蘭早期燧發手槍,產于1619年,是蘇格蘭早期燧發式手槍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