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仁杰一生為官,兩次做宰相,終身清廉,為民請命,剿匪除惡,懲治腐敗,鏟除貪官,輔助武則天建立起盛唐大業。他為治理國家和許多地方立下過汗馬功勞,卻命運多舛,屢屢遭受別有用心的朝廷官員或同僚的陷害與打擊,幾起幾落,甚至于數次危及到人身安全;但他為了大局利益,敢于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
徐克電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正在熱映,作為《狄仁杰》系列的第三部,講述了大破神都龍王案之后的狄仁杰陷入了武則天的權力之爭中。有人說,徐克版狄仁杰與歷史脫節,只是借助這個商業IP。歷史上的名官狄仁杰究竟是什么樣?我們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對他有哪些誤讀?狄仁杰真實的探案手段真的如此高明嗎?
出身宦官之家,從小卓犖不群
狄仁杰,字懷英(所以電視劇《神探狄仁杰》里,武則天有時候問起狄仁杰稱之為“狄懷英”),唐貞觀四年(630年)出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個官宦之家。
狄仁杰的祖先是羌族人,最早在甘肅天水一帶定居,到他的高祖那一代開始遷移至現在的山西地區,下一代已經完全漢化了。狄仁杰的祖父任貞觀朝尚書左丞,是比較高級的官員;父親是夔州長史,相當于省長助理。狄仁杰兒時便隨著父親宦游各地,眼界得以開闊,有著很豐富的社會閱歷,從小就卓犖不群。
狄仁杰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天在家讀書,碰到縣吏來查問附近發生的案情,狄仁杰不予理睬。面對縣吏的責問,狄仁杰耿直地回答:我正在讀圣賢書,圣人的話還沒看完,哪有空理你們這些世俗的官吏呢?把對方嗆了回去。
有記載說,狄仁杰頗精醫藥,尤其擅長針術。顯慶年間他進京趕考途中,遇到一富家為少年兒子的疑難病癥在路上懸賞,狄仁杰通過針灸當場把病人的病治好了。
判案如神,無一冤案
可以說,狄仁杰是從基層判案人員成長為一代名相,他一路不攀附、不賄賂權貴,穩扎穩打。任汴州(今河南開封)佐官時,其特殊才華被閻立本發現,改命他為并州都督府法曹參軍掌管刑法。在這里他工作了10年以上,后來因為業績突出,被調到了長安擔任大理寺丞。 狄仁杰剛到大理寺時,積壓的案件非常多,他夜以繼日,筆不停批,整整奮戰了一年,就把積壓的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員達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個喊冤的都沒有。狄仁杰斷案數量多、質量好,被傳為佳話。
對于狄仁杰破案手段的表現,在《武則天四大奇案》(清代公案小說,也叫《狄公案》)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剛過門不久的新娘突然在喝了一碗茶之后暴斃,其丈夫和其母親分別來告狀,矛頭指向一個曾揚言要毒死新娘的舉人。但狄仁杰反復盤問后,覺得這些人都沒有太大的作案動機。后來,他查出煮茶的仆人當天將茶爐挪到了房梁底下。狄仁杰覺得蹊蹺,再讓仆人在那里煮茶,果然爐子煮了一會兒,房梁上就落下灰塵,接著在房梁上發現一條毒蛇。原來是毒蛇受熱氣熏蒸吐出毒液,落入茶碗毒死了新娘。仆人說,平時其不在房梁下煮茶,那天是突發奇想將茶爐移到了那里。新娘被毒死可謂偶然的事故。
狄仁杰能夠被當作“神探”得歸功于一個荷蘭人,他叫高羅佩。高羅佩對《武則天四大奇案》這本奇書大為折服,在研究此書的基礎上,他將自己寫的16個中長篇和8個短篇故事集在一起,統稱為《大唐狄公案》,這些作品引起了轟動,狄仁杰被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
其實,流傳至今的“神探”狄仁杰的各種傳奇就像是人們對諸葛亮的崇拜,是因為大家喜歡他這個人,于是就把各種智慧集成到他身上,而歷史上的狄仁杰真正的大作為是在政治上。
智勸武則天立李家子嗣為太子
徐克這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安排武則天“色誘”狄仁杰,歷史上這是真的嗎?當然不可能,武則天當上女皇已經67歲了。如果說當初她是靠美貌進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并被賜號“武媚”,在侍奉太宗之際,與太子李治相識并產生愛慕之心,其實她真正的厲害之處在于頭腦和手段,讓唐高宗很依賴她,并立她為皇后。
武則天欲將“李唐”改為“武周”,她以此為目標,先打擊皇族,后打擊貴族,再打擊官僚。所以,忠于李唐的臣子過于剛直的早早就被酷吏干掉,“面”一點的則被貶斥。而狄仁杰能夠和武則天棋逢對手,最后甚至可以說戰勝了武則天的陰謀,不在于表面強悍,而是內心剛強。
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武則天當上女皇后問狄仁杰:我是立武家子嗣為太子,還是立李家子嗣為太子呢?武則天和狄仁杰彼此心知肚明,狄仁杰支持李唐王朝,但狄仁杰并不直接回答,而是問武則天:等您將來百年了,您是愿意自己的侄子祭祀您,給您上各種供品呢,還是想讓您的親兒子來上供呢?這個無可爭辯的邏輯把武則天問住了,假設她立武家侄子為太子,將來祭祀的時候,人家肯定會把供品給親媽,誰會給姑姑呢?武則天如此一想,這樣將來死了還要餓肚子,還不如就把太子之位還給李家。
遭誣告被貶,后復居宰輔
狄仁杰雖然強大,但也遭遇過被下獄貶官的危機。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律法規定,一經審問就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杰當場認罪,于是被收監等待日后行刑。他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書寫冤屈情況,然后塞在棉衣里,請求送回家中。其親人持帛書向武則天訴冤。武則天看罷帛書,親自過問狄仁杰之案。她召見狄仁杰,詢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于酷刑了。”最終,狄仁杰被免除死罪,貶為地方官。
要知道當時的刑法嚴酷,如果不是馬上承認,早就死于酷刑無法回轉。狄仁杰正是憑著對當時法律、司法的透徹了解,在危機之中全身而退。后來,武則天面臨治理國家的大事,身邊沒文化的酷吏不足為用,只得再次起用狄仁杰,讓狄仁杰復居宰輔。
狄仁杰不僅身前為國家服務,任宰輔之時還將很多忠于李唐的名臣埋伏在崗位上,后來他雖溘然長逝,卻后繼有人,最終將武周政權扳倒,恢復了李唐王朝,這也是狄仁杰在歷史上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