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平
[摘要]腦血管病是各種病因導致供應腦部血液的血管發生病變所致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主要臨床特征是病變血管支配區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腦血管病。缺血性腦血管病是指局部腦組織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供血障礙所導致的缺氧缺乏營養物質,最終致使神經元死亡和神經功能的缺損。它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有很高的死亡率及致殘率。在眾多病因中,動脈粥樣硬化導致顱內或顱外腦血管狹窄和堵塞是主要病因。早期應用抗血小板藥物能有效提高責任血管血流質量,恢復病變腦組織血供,挽救半暗帶,減少病損面積從而保護更多的腦功能。本文就目前抗血小板治療的現狀及最新進展綜述如下。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療;研究現狀;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5.39.02
臨床常見的腔隙性腦梗塞、腦血栓形成、短暫性腦缺血、腦栓塞等均屬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此類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有較大威脅。現代明明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使得缺血性腦血管病早期診斷率明顯提升,同時也為患者的早期治療干預奠定了基礎。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過程中,抗血小板治療的療效得到了認可。本文結合相關文獻分析缺血性腦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療的現狀與進展。
1血栓形成機制分析
血栓形成是誘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血栓的形成的三個條件是:(1)血管內皮損傷。(2)血液高凝狀態。(3)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液流速減慢或出現停滯)。這其中血小板的正常凝血功能起著重要作用。現代臨床研究表明,血栓形成主要有以下幾種機制:(1)血管內膜受到損傷,造成血管內膜脫落,影響到正常的血液循環;血管受到損傷后會使得血管壁變得粗糙,影響到正常的血液循環,久而久之可形成血栓;(2)患者血流速度變慢,部分血管位置出現了漩渦,使得局部出現血液垃圾的沉積,最終形成血栓;(3)相關物質的影響,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血小板,正常血液循環情況下,血小板不會參與血液相關反應。血小板具有止血作用,通過血小板的聚集粘附可形成血小板塊,進而對血管損傷位置發揮作用,減少出血并達到止血的目的,當人體血管出現損傷或者局部病變的情況下,血小板會發揮正常的作用,表現為血小板凝聚,血小板聚集后會在動脈血管中形成血栓。整個過程主要是血管壁損傷一血小板附著一血小板激活一血小板聚集。大量臨床試驗證實,血小板在血栓形成過程中包含了黏附、聚集、活化釋放以及凝血反應等復雜過程。這種血小板等血液凝固性物質增高是形成血栓的一個重要原。
在血栓形成的機制中,血小板屬于關鍵性的因素,因而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可通過抗血小板治療,避免血小板聚集,通過對血小板的聚集、粘附等產生影響,避免血小板聚集,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發揮預防和治療作用。
2常用抗血小板藥物分析
2.1環氧化酶抑制劑
環氧化酶抑制劑能夠抑制環氧化酶的正常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屬于一種非特異性環氧化酶抑制劑,對于COX-1以及COX-2均能發揮抑制作用,在血小板形成血栓過程中COX-1參與其中,因而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后能夠抑制COX-1,影響到正常的血小板形成,降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風險。有學者在文獻報道中指出,阿司匹林還能夠對TXA2發揮抑制,TXA2本身能夠促進血管痙攣、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通過對TXA2的抑制同樣可以達到溶栓治療目的。臨床在使用阿司匹林過程中應注意小劑量的藥物才能夠發揮抗血小板作用,而大劑量的阿司匹林則無法發揮作用,同時還會增加不良反應。
在環氧化酶抑制劑中除了阿司匹林外,通常還有奧扎格雷鈉、前列地爾等。
2.2磷酸二酯酶抑制劑
磷酸二酯酶抑制劑中代表性的藥物有西洛他唑(培達)以及雙嘧達莫(潘生丁)。西洛他唑在抗血小板治療過程中,能夠對血栓素A2、磷酸二酯酶Ⅲ活性發揮抑制,避免了血小板出現的聚集。臨床文獻資料顯示,西洛他唑在抗血小板治療過程中不會對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產生影響,在藥效發揮方面,兼顧抗血小板以及擴張動脈血管的作用,對于血栓形成后引發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作用。
2.3二磷酸腺苷(ADP)受體抑制劑
典型的代表藥物有波立維(氯吡格雷)、普拉格雷以及替格瑞洛,其中波立維屬于一種血小板聚集抑制劑,他能夠選擇性的結合血小板受體,同時還會和ADP介導糖蛋白GPllb/llla復合物發生結合,實現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現代臨床表明,波立維還能夠對相關激動劑發揮作用,達到減少激動劑誘導血小板聚集的目的。當然有學者指出波立維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出血、血液病以及皮疹等較多的不良反應,對于患者自身要求較高。
2.4 5羥色胺2(5-HT2)受體抑制劑
典型的代表藥物有安步樂克,該藥物能夠選擇性的和血小板表面的5-HT受體結合,影響5-HT對血小板凝集以及血管收縮作用。臨床研究顯示安步樂克能夠對多種血栓類型發揮作用,能夠較好的減少血小板聚集,從而達到抑制動脈血栓形成以及抑制血管收縮作用,實現抗血小板治療。
2.5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 b/Ⅲa)拮抗劑
典型的代表藥物有阿昔單抗,本品是一種帶有精氨酸一甘氨酸一天門冬氨酸(RGD)合成的肽按順序與血小板糖蛋白IIb/Ⅲ受體結合。作為一種生物制劑,能夠選擇性的通過空間障礙和/或結構形態的作用對血小板糖蛋白II b/Ⅲa受體發揮抑制作用,避免激活后的血小板與血小板凝集因子、纖維蛋白原等物質結合,避免血小板聚集。
3小結
缺血性腦血管病抗血小板在治療過程中可采用的藥物種類較多,使用最廣的主要是環氧化酶抑制劑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ADP)受體抑制劑波立維(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磷酸二酯酶抑制劑西洛他唑(培達)以及雙嘧達莫(潘生丁)。5羥色胺2(5-HT2)受體抑制劑,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Ⅲa)拮抗劑的使用相對較少。上述藥物除了單獨使用外,部分藥物還可以聯合用藥,增強抗血小板作用,當然在治療中應明確不同藥物的毒副作用以及禁忌癥,聯合應用建議短期使用,當然合并大血管病變及冠脈病變可適當中長期使用。使用時要同時做好出血心動過速等毒副作用的預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