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發
[摘要]目的探討腕關節外固定支架在腕關節骨折患者中的療效及對腕關節功能的影響。方法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腕關節骨折患者86例,采用簡單隨機化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后內固定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手法閉合復位及腕關節外固定支架治療,以Dienst評分評價患者的腕關節功能,比較2組治療效果及治療后的Dienst評分優良率。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38.65+7.28)min和(64.83±8.69)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9.43±8.64)min和(73.52±8.78)d(P<0.05);觀察組治療后Dienst評分優良率為90.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74%(P<0.05)。結論腕關節外固定支架在腕關節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理想,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腕關節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外固定支架;腕關節骨折;腕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8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5.62.02
腕關節骨折常見于老年人,其治療方法的選擇對改善腕關節功能、提升生活質量意義重大。本課題以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腕關節骨折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腕關節外固定支架在腕關節骨折患者中的療效觀察及對腕關節功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腕關節骨折患者86例,采用簡單隨機化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31~75歲,平均(61.44±2.85)歲。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1~74歲,平均(60.89±2.92)歲。入選患者均確診為腕關節骨折,本課題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對治療方法具有知情權。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后內固定治療。行臂叢神經組織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姿勢,在第二掌骨垂直骨干轉入2枚外固定架螺釘,螺釘間距>1 cm,在腕關節骨折部位近端植入2枚螺釘(鉆入螺釘時避免損傷周圍組織)進行固定,根據每一位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鋼板、固定。觀察組:采用腕關節外固定支架治療。取仰臥位姿勢,行常規消毒鋪巾,在C臂X線透視下分別在腕關節骨折近端與遠端分別置入2枚克氏針,固定完畢后選擇線形腕關節關節外固定支架進行固定。在透視下置入螺絲,完成手術治療。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應用“x±s”描述,采用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38.65±7.28)min和(64.83±8.69)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9.43±8.64)min和(73.52±8.78)d(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后Dienst評分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Dienst評分優28例,良11例,中4例,優良率為90.7%對照組治療后Dienst評分優21例,良12例,中7例,差3例,優良率為76.74%(P<0.05)。
3討論
腕關節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多為摔倒后手掌硬性支撐地面或交通意外中的碰撞所致,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手段進行治療,可導致關節畸形、手部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切開復位后內固定是治療腕關節骨折常用的治療方法,其牢固的內固定可以對骨折部位形成穩定的支撐作用,但是對患者的創傷較大,而且影響到舟狀骨的血供,導致腕關節功能恢復不理想。我院采用手法閉合復位及腕關節外固定支架治療腕關節骨折,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38.65±7.28)min和(64.83±8.69)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9.43±8.64)min和(73.52±8.78)d(P<0.05)。外固定支架是近年來常用的固定方式,其優點如下:(1)不影響關節活動,腕關節可以自由屈伸,避免關節發生僵硬;(2)其具有的牽引力對移位的掌背起到矯正作用,能夠加強腕部肌力,促進腕關節功能恢復。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Dienst評分優良率為90.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74%(P<0.05)。
綜上所述,腕關節外固定支架在腕關節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理想,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腕關節功能,值得推廣應用。
本文編輯: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