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禮
[摘要]目的觀察碳酸氫鈉靜脈注射聯合地塞米松鼓室內注射治療內耳眩暈的療效觀察。方法現選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本社區醫院治療內耳眩暈患者40例,隨機分成實驗組20例、對照組20例,對照組進行碳酸氫鈉靜脈注射,實驗組進行碳酸氫鈉靜脈注射聯合地塞米松鼓室內注射治療,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聽力檢測及眩暈程度。結果實驗組患者聽力檢測及眩暈程度檢測結果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內耳眩暈的治療中,可采取碳酸氫鈉靜脈注射聯合地塞米松鼓室內注射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地塞米松;碳酸氫鈉;內耳眩暈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5.82.02
內耳眩暈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臨床表現為:眩暈、耳脹、耳聾、耳鳴等,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臨床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但手術治療有較高的喪失術耳聽力風險,而單純的藥物治療沒有良好的療效,為此我院在本次調查中采取了碳酸氫鈉靜脈注射聯合地塞米松鼓室內注射治療,并對本方法進行總結分析,詳情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現選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本社區醫院治療內耳眩暈患者40例,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例,實驗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22~75歲,平均(48.5±13)歲,對照組女8例、男12例,年齡23~76歲,平均(49.5±1.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碳酸氫鈉(生產廠家:白云(南昌)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4047)靜脈注射治療,每150 ml的生理鹽水溶入劑量為5%的碳酸氫鈉,一般用量(60~100 ml)每天一次,六天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兩個療程,實驗組進行碳酸氫鈉靜脈注射聯合地塞米松鼓室內注射治療,碳酸氫鈉劑量和療程和對照組相同,患者采取仰臥位,患耳朝上,取劑量為2%的利多因5ml對患者進行局部浸潤15 min的麻醉,在顯微鏡的使用下對患者的耳道進行消毒,取劑量為2.5 mg的地塞米松(生產廠家:國鑫(邢臺)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0019),使用眼科注射針頭注射于鼓膜前,患者保持頭部呈斜上角45°,保持時間不得少于30 min,同時要避免講話和吞咽,使藥物能夠長時間的保留在鼓室內,每隔一日進行地塞米松注射一次,四次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兩個療程。
1.3療效觀察和評價
對比和分析兩組患者的聽力檢測結果。顯效:患者聽力檢測高于或等于15/dB、有效:患者聽力檢測高于0/dB低于14/dB、無效:患者聽力檢測低于0/dB。
對比兩組患者的眩暈程度。根據患者眩暈分值評價患者的眩暈程度,控制為0分、基本控制為1~40分、部分控制為4l~81分、無控制為高于80分。
2結果
2.1對兩組患者聽力檢測結果對比
實驗組患者聽力檢測結果為顯效:12例、有效:7例、無效:1例,對照組患者聽力檢測結果為顯效:6例、有效:9例、無效:5例,對照組患者聽力檢測結果低于實驗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眩暈程度對比
對照組眩暈發作次數高于實驗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內耳眩暈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有資料表明本病屬于免疫類疾病,其中包括:病毒感染、內分泌障礙、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反應、淋巴吸收障礙、淋巴液過多等,在臨床治療中主要以改善患者內耳循環及促進患者水液循環、吸收,調節患者神經功等,常見的治療藥物為碳酸氫鈉,本藥物可以治療患者酸中毒,對血中的碳酸根水平進行增加,從而達對微循環改善、內耳小動脈痙攣解除的作用,對患者耳蝸血流量進行加大,從而達到組織缺氧得到緩解的作用,地塞米松屬于激素類藥物,具有抗過敏、抗炎、抑制免疫等作用,但全身性的使用地塞米松存在不良反應,局部鼓室內注射使用,可與患者內耳激素受體相結合,從而生產激素一受體復合體,達到改善缺氧、內耳缺血情況,對滲透壓、淋巴內外離子的濃度起到平衡作用,并能夠減少積水的程度,對患者眩暈情況進行改善,碳酸氫鈉靜脈注射聯合地塞米松鼓室內注射治療,治療效果良好。在本次治療中也發現,實驗組患者聽力檢測及眩暈程度檢測結果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以上表述,在內耳眩暈的治療中,可采取碳酸氫鈉靜脈注射聯合地塞米松鼓室內注射治療,其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