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曉
[摘要]目的對牙周翻瓣術治療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效果進行觀察研究。方法選取我院接收治療的100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均實施牙周翻瓣術治療,對手術前、術后3個月、術后1年臨床效果進行觀察比較。結果 患者治療前PD(5.8±1.1)mm、BI(2.6±0.8)、CAL(6.1±1.2)mm,術后3個月PD(3.2±0.6)mm、BI(1.8±0.4)、CAL(5.2±1.1)mm,術后6個月PD(2.5±03)toni、BI(I.7±0.2)、CAL(5.0±0.7)mm,治療前后數據比較明顯不同(P<0.05)。結論牙周翻瓣術應用于治療重度慢性牙周炎效果良好,具備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牙周翻瓣術;重度慢性牙周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781.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5.117.02
本次研究選擇我院接收治療的100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均實施牙周翻瓣術治療,旨在為重度慢性牙周炎臨床治療工作開展提供必要參考依據,研究內容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時間內我院治療的100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54例,女46例;最小年齡30歲,最大年齡66歲,平均(47.9±2.5)歲。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有效明確本次研究內容后簽署接收研究同意書,所有患者情況均滿足本次研究條件。
1.2方法
對患者采取相關常規治療后實施牙周翻瓣術,做局麻、消毒、鋪巾處理后獲取溝內切口,將黏骨膜瓣翻起,對齦下病變、牙石組織進行清除,然后將齦瓣中肉芽組織進行切除,在選取生理鹽水對創口開展清洗,并對復位后齦瓣予以縫合,最后于對應上牙周塞入治劑。治療完畢后3d內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給予羅紅霉素、甲硝唑用藥,并選取氯己定含漱液含漱,每天3次,治療后7 d采取治劑去除、拆線處理。
1.3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
所有研究對象接受手術治療后,他們治療前、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探診深度(PD)、出血指數(BI)、臨床附著水平(CAL)等指標觀察對比,將全面研究得到的數據通過電子計算機軟件開展統計學處理。
1.4統計學處理
引入SPSS 14.00統計學對數據進行處理,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患者治療前PD(5.8±1.1)mm、BI(2.6±0.8)、CAL(6.1±1.2)mm,術后3個月PD(3.2±0.6)mm、BI(1.8±0.4)、CAL(5.2±1.1)mm,術后6個月PD(2.5±0.3)mm、BI(1.7±0.2)、CAL(5.0±0.7)mm,治療前后數據比較明顯不同(P<0.05),見表1。
3討論
牙周病是人類口腔十分多見的一項疾病,成人失去牙齒大多即是由于牙周病。牙周病發病原因主要為菌斑微生物,因而對菌斑開展有效抑制、清除,是治療牙周病的一條有效途徑。然而,倘若牙周炎發展至較為嚴重水平時,單單應用基礎治療難以解決各項問題,通常應當引入牙周翻瓣術。牙周翻瓣術可經由確保患者口腔清潔、縮減骨暴露面、單單開展一定的牙槽骨外形調整、術后采取抗感染治療等來提升手術成功率。在手術完畢后,應當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口腔知識的認知,引導患者維持口腔日常健康,縮減炎癥的引發。
本次研究結果得出,患者治療前PD(5.8±1.1)mm、BI(2.6±0.8)、CAL(6.1±1.2)mm,術后3個月PD(3.2±0.6)mm、BI(1.8±0.4)、CAL(5.2±1.1)mm,術后6個月PD(2.5±0.3)mm、BI(1.7±0.2)、CAL(5.0±0.7)mm,治療前后數據比較明顯不同(P<0.05)。本次研究結果與孫亮等李慧芳研究得出結果表現一致。
總而言之,牙周翻瓣術應用于治療重度慢性牙周炎效果良好,手術操作便捷,創傷小,具備臨床推廣價值。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