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安

深刻闡述冬小麥越冬死亡的原因,然后又從選種,播期,施足底肥,適時條播,播得適當,適時冬灌,施善苗糞,加強田間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從而預防冬小麥越冬死亡。
冬小麥以其高產,優質,抗病蟲,省工,省時,避災等特點,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已成為我縣農民的主導產業。但由于我縣冬春兩季氣溫相對偏低,溫差較大,對冬小麥苗期,分糵期生長有較大的影響,易造成死苗,致使冬小麥不能安全越冬。
冬天積雪薄,春雪鬧,出現氣溫偏低和負積溫,氣溫過低,會使土壤裂縫增大,凍傷根系,不易越冬,開春氣溫又不穩定,易造成春季晚霜凍害的危害。
冬小麥播種期直接影響冬前形成壯苗和越冬期的安全越冬。播種過早,因氣溫較高而易拔節,植株抗寒力減弱,容易死苗;播種過晚,麥苗因長勢弱,分糵少,根系不發達,植株體內積累的糖分少,易受凍害,越冬死亡率高。播種量過大,使冬小麥作物群體偏大,田間蔭蔽加重,莖桿細弱,導致抗寒性下降,越冬易死亡,播種量過小,則達不到豐產的要求。
目前,冬小麥品種繁多,各品種的抗寒性能不同,如果品種選擇不適宜,苗情差,抵御凍害、病害能力弱,也會因溫度變化,影響冬小麥的安全越冬。
播種深淺是冬小麥安全越冬的關鍵,過淺使分糵節接近地表,易受凍害不易越冬,過深則不利出苗。
未灌越冬小或灌水過早、過晚的地塊,凍害均較重。灌溉越冬水后,土壤經過晝消夜凍會在地表產生裂縫,影響冬小麥根系生長,甚至因土壤產生裂縫而使根系斷裂,植株抗寒力下降。
根據不同的土質選擇適宜的品種。如地勢較低,熱量相對豐富,應以生育期相對較長的為主栽品種,另配一搭配品種;如地勢相對較高,應以生育期相對較短為主栽品種,其它為搭配品種,可有效利用熱量資源,發揮品種的最大增產性能,提高單產。
2.2.1 播期。適宜的播期,可培育壯苗,有效避免越冬時低溫造成的凍害。一般在從9月上旬開始播種,到10月上旬播完,播種過早,冬前生長過旺,造成拔節,易死苗,播種過晚,冬前生長量小,易受凍害,不易越冬。
2.2.2 播量。選擇適宜的播量是控制和協調群體與個體矛盾的關鍵環節,是爭取高產的有效舉措。
由于我縣降雨量較少,氣溫相對較低,播種后灌水造成板結,條播對出苗和根系生長沒有影響,省工、省時,深受群眾青睞。
冬小麥播種深度對冬小麥在越冬期間能否保持抗凍性有重大影響。冬小麥適宜的播種深度為4~5cm為宜,播種后要及時澆水。
適時冬灌可以起到穩定土壤溫度,增加土壤水分的作用,從而提高冬小麥的越冬率。冬灌的時間各地比較一致,一般在立冬前后,即日平均氣溫在0~2℃,土壤晝消夜凍時(11月中下旬)冬灌最好,因此時麥苗已停止生長進入越冬期,灌水不會使麥苗徒長,土壤下層尚未結凍,水能夠滲入土層。因此,冬灌可提高土壤的保墑性能,保證冬小麥安全越冬。
冬灌后待地表黃干時撒施草木灰或農家肥,并用樹梢捆來回拉動,以填補土壤裂縫,起到培土,增溫,保墑的作用,對麥苗越冬有顯著的效果。
2.7.1 嚴禁牲畜踐踏、啃吃,冬前幼苗被牲畜啃吃容易抽出葉心,使冬小麥返青率下降,影響產量,為利于翌年返青,提高分糵數和成穩率,應盡量集中越種植,便于加強管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2.7.2 鎮壓提墑。早春化凍后首先要查墑情,由于經過越冬后土表極易失墑,若干土層超過分蘗節以下會影響生根,這類麥田需在返青期鎮壓提墑,使分蘗節處于濕潤的土層里。
2.7.3 鋤劃不但具有良好的保墑、增溫、滅草等效果,還具有促弱苗轉壯、壯苗穩健生長等作用。各類麥田都應鋤地。劃鋤時要注意因地因苗制宜。對晚茬麥田,劃鋤要淺,防止傷根和坷垃壓苗;對于旺苗和徒長麥田,應進行深鋤斷根,控制地上部生長,變旺苗為壯苗;對鹽堿地麥田,要在“頂凌期”和雨后及時劃鋤,以抑制返鹽,減少死苗。劃鋤要注意質量,做到劃細、劃勻、劃平、劃透,不留坷垃,不壓麥苗。拔節前力爭劃鋤2~3遍。
2.7.4 搞好病蟲害防治。一是選用抗逆性較強的品種;二是播種前用40%辛硫磷乳油4.5kg/hm2進行土壤處理,防治地下害蟲;三是播前用粉銹寧進行拌種,預防病害的發生;四是抽穗期用敵殺死,辟呀霧等防治蚜蟲,搞好冬小麥的黃銹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