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華
采用傳統的方式對蔬菜進行種植,對化肥、激素、農藥等進行應用,雖然能夠促進蔬菜短時間的增產和豐收,但是殘留在蔬菜上的毒素殘留也將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大量的對化肥、激素進行應用,也會影響到土壤肥力。在本文中,對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要點進行闡釋,并對其實際應用和推廣展開探討。
選地作為無公害蔬菜種植的基礎,在對種植場地選擇上應盡量選擇距離居住地、工業區較遠的區域。若是所選擇的場地在之前種植過其他的作物,就需要進行轉型試栽,時間為3年。針對常規種植場地和無公害蔬菜種植場地需要對兩者進行明確區分,可以通過設置緩沖帶的方式實現,如:河流,也便于后期進行灌溉。除此之外,在對蔬菜進行種植之前,也要對土地進行翻耕和暴曬,同時清除的殘留的枯葉及根茬,其中翻耕的深度應保持在25~40cm之間。
蔬菜種子應當選擇當地良種目錄中的生產品種,對這類種子進行應用,不僅可以達到高產的目的,還具有較強的抗逆性。與此同時,在對種子播種之前,也要對種子進行處理,通過曬種、藥物浸泡等方式,實現對種子的殺菌處理,減少病蟲害發生率。
對蔬菜種子進行播種,應當結合當地的實際氣候特征、蔬菜的品系特點選擇種植方式,必要情況下也可以通過輪作、間作制度的應用,并對茬口進行科學合理布局。其中針對葉菜類蔬菜可以就可以采用輪作制度,與瓜類蔬菜進行輪作;針對深根類的蔬菜就可以與淺根類蔬菜進行輪作。在播種時間選擇上,需要建立在對當地氣候和蔬菜栽培方式準確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選擇,同時也要避開病蟲害高發時期。此外,若是在夏季進行播種,還需要做好防雨、防風工作。
對蔬菜進行施肥,主要是以有機肥和復合有機肥為主,在對化肥進行應用時,需要與土地養分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避免出現過量的情況。同時,重視基肥的應用,在充分尊重“施足基肥、及時追肥”的原則上,將腐熟的綠肥、秸稈等作為基肥,而將腐熟的人畜糞作為追肥,在施肥時也要結合土壤的實際肥力情況和蔬菜的品種特點進行配置,如:針對葉菜類蔬菜,在其生長過程中對氮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在生長期就需要及時對氮進行補充。
對蔬菜進行灌溉,需要結合實際天氣情況、土壤的濕度等進行科學、合理灌溉。針對無公害蔬菜灌溉提倡采用滴灌,又或者是微灌方式,不僅可以起到節約水資源的作用,還能夠直接將水輸送至蔬菜根部區域,促進蔬菜生長。
對無公害蔬菜進行病蟲害防治,是不允許對高毒農藥進行應用,如:甲胺磷、氧化樂果等。為提升對病蟲害的預防效果,可以充分借助農業、物理、化學等防治措施,通過合理化輪作、水肥控制、農用抗生素、微生物農藥、防蟲網等方法進行應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
在對無公害蔬菜進行采收時,應當加強對這一環節的管理和監督,通過采收前禁止追肥、污水洗菜,并且對蔬菜進行檢測,只有檢驗合格以后的蔬菜才能夠進入到市場中,最后再根據蔬菜的品種類型進行包裝。
隨著近幾年我國國民經濟不斷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對生活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綠色農業的發展。我國也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發展政策,然而在實際推廣過程中還需要各級農業組織在其中發揮作用,將頒發和制定的各項政策落實到實處。如:通過成立技術指導小組的方式,下鄉開展工作,同時也要確保資金、技術等到位,針對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和對經驗進行總結,以提升各個項目實際實施的水平。

無公害蔬菜種植與我國發展現代綠色農業要求相符合,同時也能夠滿足現代人們生活需求,為進一步提高農戶對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的認識和應用,也就需要加強宣傳,并對專業化人才進行培養,從農業服務站中挑選優秀人才,并通過構建技術服務隊的方式,深入到田間開展活動,對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進而擴大宣傳效果,也提升無公害蔬菜種植效果。
為進一步推進無公害蔬菜種植產業化發展,就需要借助構建生產基地的方式,對產業鏈加以完善,使之形成較為完善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鏈條。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對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促使無公害蔬菜生產和效益兩者之間形成良性的循環,這也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綜上所述,在本文中,對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進行分析和探討,主要是從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分析展開,對選地和整地、選種和處理、播種、施肥、灌溉等進行詳細的闡述,同時也對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推廣進行探討,通過強化政策扶持、加大宣傳和人才培養以及完善產業鏈等方式,進一步保障食品安全和質量,也推動我國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