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梅
在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過程中,通過示范推廣抗病優良新品種原種、一二級種,配方施肥、合理密植、高壟雙行栽培、規范種植、綜合防治病蟲害等高產栽培技術措施,提高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使其成為地方的主導特色產業,有力的促進了馬鈴薯產業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首先馬鈴薯實現綠色高產高效栽培以后,產量大幅度上升,由于品質有保障,經濟效益顯著。其次,實施馬鈴薯實現綠色高產高效栽培的種植戶不僅更新了馬鈴薯種薯,增加了收入,而且增強了生產積極性;通過開展生產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種植戶提高了科技意識和生產技能,培養了一批優秀科技種植戶,為地區馬鈴薯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對周邊農戶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動效果,項目示范區屬于移民搬遷村,通過實施本項目,為當地農牧民產業結構調整,以馬鈴薯產業帶動精準扶貧,產業扶貧示范效果顯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另外,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是以馬鈴薯高壟雙行栽培、地膜覆蓋、規格化種植、增施農家肥、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為主,收獲后立即清除土壤中的殘膜,統一燒毀,有效防止對土壤、大氣的污染,從而增強農田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同時生產出健康種薯,改善農產品品質,推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為確保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的效果,提高其生產水平,重點突出優質脫毒種薯推廣、地膜覆蓋及高壟雙行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馬鈴薯低溫霜凍防治、科技培訓等集成示范和技術服務。
1、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示范
統一供種馬鈴薯新品種青薯9號、愛德53、云薯304、中甸紅、迪薯1號等20噸,推廣展示5個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研究總結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集成適合當地種植模式的馬鈴薯高產創建技術,進行區域性、標準化高產技術模式示范推廣,做好配方施肥、農機應用和病蟲害綜合防治,達到節本增效。
2、應用高產栽培集成技術建立高產攻關5畝,平均畝產達2879.74公斤;
3、適時播種
統一整地播種,播前5天灌透水1次,稍干后翻犁曬垡,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3kg撒施防治地下害蟲,掌握土壤宜耕性及時翻犁耙地,敲碎土團,平整田塊,等待播種。播種在11月15—20日。
3、配方施肥達100%
按照區域內耕地養分狀況及馬鈴薯需肥特性,播前畝施有機肥2000公斤,畝施15:15:15復合肥50公斤,集中施用,一次性作底肥,配方施肥達到了100%。
4、馬鈴薯高壟雙行覆膜栽培技術,規范化種植
采用高壟雙行栽培,起壟標準為:壟底寬100 cm,壟面寬80cm,壟溝間距20cm,壟高10cm,單壟雙行播種,壟面播2行,播深8 cm,壟內小行距30 cm,株距33 cm,畝播4000株。播后覆土,并用0.008mm×1000mm的地膜覆蓋,膜邊沿用細土壓實。播種時每塘播種1粒,種薯重50—100g,每畝播種量200公斤左右。
5、田間管理
(1)引苗:馬鈴薯出苗后,在每日日出前或日落后及時破膜引苗,并用細土回填破膜口,以利保溫保濕。
(2)灌溉:依據灌溉試驗資料,采用漫灌方法。出苗前灌水一次,出苗后視田間土壤持水量,全生育期灌溉6次左右。
6、病蟲害綜合防治
在翻犁前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3kg撒施防治地下害蟲;馬鈴薯生育期做好馬鈴薯晚疫病的監測預報,加強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做到病蟲害綜合防治100%。

7、適時收獲
馬鈴薯生育期達到生理成熟時,及時收獲,并清除土壤中的殘膜,統一燒毀。2017年根據市場狀況,科技人員及時向示范片傳遞市場信息,從核心區到輻射示范區按馬鈴薯暢銷情況,收獲日期從4月上旬至6月中旬。
1、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財政補貼少,農民集中培訓場次減少,新技術、新品種示范推廣力度減弱,因此需要加大加快資金扶持力度。
2、需要進一步加大種薯更新力度,根據市場需求,提供市場暢銷品種,加大新品種推廣力度,才能使農民增產增收。
3、創新馬鈴薯栽培,注重高壟雙行和地膜覆蓋栽培,有利于馬鈴薯商品薯提前上市,使農民節本增效。
4、加大技術指導與培訓。根據馬鈴薯生產區域農民的素質、馬鈴薯生產的關鍵環節做好田間指導、技術培訓,搞好檢查、指導、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努力提高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科技含量,以使馬鈴薯產量得到提高、品質得以保障、信譽得以保障。
綜上所述,通過對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探究,加強種薯選擇、規范化栽培、去雜去劣,使馬鈴薯成為暢銷品種,使馬鈴薯鮮薯上市提早,價位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民生產馬鈴薯積極性提高,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的能力提高,提高馬鈴薯生產產值,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