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衣食住行的要求越來越高,其中對綠色、安全、營養價值高食品的需求尤為迫切,因此綠色食品的發展和研究是當今我國最熱門的行業。水稻是國人食用量最大的主食,綠色優質高產水稻的研究、種植和推廣是優質水稻占領市場的必然途徑,本文對綠色水稻種植推廣路徑進行分析和探討,幫助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通過矮桿品種和雜交稻的培育實現了糧食產量的兩次飛躍,但這兩種水稻的大面積培育和種植在帶來糧食豐產的同時,也引發大量肥料、農藥的投入,不僅增加稻農的勞動成本和資金成本,還導致水、土資源的大面積污染,病蟲害日趨嚴重,賴以生存的水稻種植與生活環境沖突尖銳,綠色水稻的研究是在這種情形下啟動的。綠色水稻的研究主要在提高水稻的畝產、稻米品質、降低水稻對水量的需求、抗干旱、抗倒伏、天生抗病蟲害等方向上進行突破,最近十年我國科學院已經獲得多項研究突破和重大進展,如今已經培育出可以投入種植生產的稻種,需要稻農配合種植,需要向市場進行宣傳推廣。
綠色水稻在化肥、農藥、用水、耕作等方面需要按照規定的技術標準進行操作,稻農按照標準進行耕作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畝產,有效減小稻農在化肥、農藥、灌溉水方面的資金投入,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綠色水稻對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小,保證水稻的安全性,在人們對綠色、安全飲食越來越重視的當下,可以迅速占領市場,打造口碑,形成較高的經濟效益,大幅度增加稻農的經濟收入。有關部門在推廣過程中要根據當前水稻種植的現狀和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推廣,從成本節約、利潤提高、市場占領的角度上吸引更多的稻農加入種植行列,建立種植實驗基地,用實際產量來增強稻農的信心。
2.1.1 抗病蟲害
傳統水稻種植中,因大量化肥的投入,使原本對水稻危害相對較輕的稻曲病、條紋葉枯病、紋枯病等病害爆發頻發,傷害量增加,對水稻產量和品質造成巨大損傷;傳統種植過程中為了防治蟲害,稻農投入大量農藥,農藥的使用殺死害蟲天敵、增加害蟲耐藥性,導致近些年蟲害爆發劇烈程度遠勝之前,農藥的投入沒有達到續期效果,還增加了稻農的生產成本,田內殘留的農藥破壞生態環境、威脅人類健康,得不償失。國家科學院新研制的綠色水稻天生具備抗病蟲害的性狀,投入種植后可以有效降低農藥的使用量,降低稻農生產成本,減小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1.2 降低對化肥的依賴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我國傳統水稻種植過程中,化肥使用量遠高于其他水稻種植國家,化肥投入量超過土地容納強度,導致土地肥力退化、水體富營養化,不僅增加了稻農的生產成本,還嚴重破壞了土地和水系的生態環境。綠色水稻對化肥依賴性很低,不需要大量化肥的投入,可以有效降低稻農在化肥上的投入資金,增加了單位產量上的利潤,還可以有效降低對水土的破壞,修復水土環境,改善稻田附近生態,為稻農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2.1.3 節約水資源
我國傳統水稻種植中耗費大量水資源,對于長期缺水地區負擔沉重,畝產難以提高,綠色水稻抗旱能力較傳統水稻更高,對水量的需求量降低,減小稻農耕作工作量,減小干旱對畝產的影響,還節約了大量的水資源。

綠色水稻種植技術較傳統水稻有很大區別,推廣初期稻農有退縮或畏難情緒非常正常,有關部門要在水稻產區附近建立示范基地,歡迎附近稻農參觀、學習。根據綠色水稻種植期間的參觀,和從專業人員處接受的種植知識,再加上收獲季節的畝產情況,可以讓稻農切實體會到綠色水稻種植的潛力和優勢,用實際行動讓稻農相信綠色水稻會給他們帶來的利潤,配合宣傳、講解工作,吸引稻農跟隨學習綠色水稻種植技術,種植綠色水稻,推動我國綠色農業的發展。
綠色水稻種植推廣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僅要靠技術人員建立示范基地,近距離進行宣傳、講解和示范,還需要當地政府配合一定的政策引導。當地政府要正確認識綠色水稻對稻農、對當地經濟、對產業口碑的益處,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去鼓勵稻農種植綠色水稻,用補貼、獎勵的方式降低稻農嘗試新領域時的經濟壓力,激發他們對綠色水稻種植的積極性,為綠色水稻種植打開市場。
綜上所述,綠色水稻的研究、種植和推廣是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縮影,只有水稻兼具安全、綠色、營養價值高、經濟等多種優勢,才能占領更廣闊的市場,成為廣大水稻消費者餐桌上的健康飲食。綠色食品、綠色農業的發展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多領域科學技術人員共同研究,需要稻農的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從政策、市場等方面給予優質產品充分的宣傳和優惠,推動其占領市場,才能取得預期成效,為人民健康飲食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