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顯花
我國馬鈴薯種植活動逐年增多,這能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馬鈴薯種植的過程中,為提高馬鈴薯質量、增加馬鈴薯產量,應合理控制種植密度。本文首先介紹種植密度與馬鈴薯農藝性狀間的關系,然后介紹種植密度與馬鈴薯產量間的關系。
馬鈴薯種植的過程中,應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馬鈴薯生長周期,導致不同生長階段的生長周期受影響,最終會降低馬鈴薯質量,減少產量。受種植密度影響,馬鈴薯出苗率一致遞減,或者一致遞增。隨著種植密度的減少,馬鈴薯主莖數目相應減少。
適中的種植密度會大大增加馬鈴薯產量,主要原因為:種植間距合理控制能夠更好保證通風效果,加快馬鈴薯養分吸收速度,同時,有機物合成能夠得到有力支持。此外,馬鈴薯蒸騰效率會大大提高;種植密度適中,能為馬鈴薯生長提供充足陽光,這意味各個生長階段均能得到光合作用,這對馬鈴薯健康生長有促進作用,同時,有利于提高馬鈴薯產量;馬鈴薯種植密度合理,說明馬鈴薯地上生長空間較廣闊,這能為馬鈴薯健康生長提供良好條件。
種植密度非合理控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方面即種植密度過低,第二方面即種植密度過高,由于土地資源有限,意味著馬鈴薯種植數量固定。對于種植密度過低導致的減產,主要是因為種植密度低于規定的平均水平,最終會導致總產量減少;對于種植密度過高導致的減產,主要是因為馬鈴薯種植間距較小,雖然能夠增加產量,但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光合作用、通風,同時,還會對養分吸收起到制約作用,不利于馬鈴薯生長。

由于馬鈴薯品種多樣,不同品種對土地耕種間距提出了不同要求,對耕種方式有差異化標準,其中,喜肥品種適宜的耕種方式主要為淺翻深松寬壟式,這種耕種方式能為養分補給、吸收提供便利;較強耐陰寒能力品種適宜的耕種方式,即結合土地生長情況,以及地勢特點,同時,觀察馬鈴薯自身生長情況以及肥力效果,選用精準耕種技術,這不僅能夠挖掘馬鈴薯潛在生長能力,而且還能偽科學種植提供依據,確保馬鈴薯生長需求被及時滿足;抗旱能力較強的品種,最適宜的耕種方式即壟作、平播平作等,該種植方式能在維持土壤水分的基礎上,有效抑制其他類型疾病,大大降低疾病發生幾率。
影響馬鈴薯種植密度的因素有多種,常見因素主要有品種、生長條件、土地環境等,因此,具體種植時應結合土壤實際情況,優選適合的馬鈴薯品種,確保種植密度控制的適宜性。例如,麗薯6號種植最適宜的區域即云南地區,適宜的種植密度為3400~4100株/hm2。
通過試驗組織、試驗結果分析的方式,掌握馬鈴薯種植適宜密度,以及不同種植密度對馬鈴薯主莖數、產量的影響,這對馬鈴薯種植業持續發展、馬鈴薯產量增加有促進作用。
馬鈴薯品種為墾薯1號,馬鈴薯質量大約在51~74g之間。試驗區域主要選為東北地區,該地區土壤為黑鈣土,年平均氣溫在0.8℃,年平均日照2576h,土壤養分有機質主要有速效磷、速效鉀、堿解氮等。
馬鈴薯播種方式設置為整薯播種、雙行種植,其中,壟長、壟寬、壟臺高分別為 4.6m、1.2m、75cm,行距依次為14cm、21cm、24cm;株距依 次 為 14cm、21cm、24cm;種植密度分別為121205 株/hm-2、90905 株/hm-2、72705 株/hm-2。
比較分析相同行距不同種植密度主莖數、產量比,其中,馬鈴薯開花期間確定主莖數;成熟期間測定產量。最后數據處理的過程中選用 Excel2003,單因素方差分析選用SPSS20。
相同行距不同密度影響主莖數:14cm行距下,種植密度越高,主莖數隨之增加,種植密度為121205株/hm-2時,主莖數為40.72個·m-2;21cm行距下,種植密度越高,主莖數相應增加,種植密度為121205株/hm-2時,主莖數為38.82個·m-2;24cm行距下,種植密度與主莖數仍呈正比例相關,種植密度為121205株/hm-2時,主莖數為38.25個·m-2。對比分析可知,不同種植密度對主莖數有不同影響。
相同行距不同密度影響產量:14cm行距下,種植密度越高,產量隨之增加,種植密度為121205株/hm-2時,產量為4.38kg·m-2;21cm 行距下,種植密度越高,產量相應增加,種植密度為121205株/hm-2時,產量為 4.26kg·m-2;24cm 行距下,種植密度與產量仍呈正比例相關,種植密度為121205株/hm-2時,產量為4.15kg·m-2。對比分析可知,不同種植密度對產量有不同影響。總結可知,種植密度為121205株/hm-2時,生產種薯適宜性較強,并且小于21cm行距馬鈴薯產量最高。
綜上所述,馬鈴薯種植影響因素較多,綜合考慮各影響因素,合理控制種植間距,了解不同種植間距下,馬鈴薯農藝性狀以及馬鈴薯產量。最后通過試驗的方式探究馬鈴薯適宜種植密度下,最高生產效率,這能為馬鈴薯種植戶提供參考。除此之外,掌握馬鈴薯種植技術,最終馬鈴薯產量會大大增加,馬鈴薯質量能夠得到保證,以此增加馬鈴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