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鑫 吳凌子 劉潤萍
基于林業統計數據,對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推行以來我國林業現代化發展的協同度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林業系統現代化發展的協同度不高,但呈現波動上升演變趨勢;林業系統發展的有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產業經濟系統、社會文化系統、建設保障系統、生態資源系統;影響林業現代化協同發展方向和程度的關鍵因素是建設保障系統。
林權制度改革不僅為推進林業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動力,與此同時,發展現代林業也是此輪林改的既定目標之一。林改是農村改革的深化,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從而促進農村發展。而集體林權改革主要是確定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的產權改革,其中包括保障受益權、放話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等方面的內容。通過整理林權制度改革績效評價理論研究、指標體系研究、方法與模型研究與實證研究四個方面的內容,對我國林業以后的改革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集體林權改革的績效評價的前提是科學、合理的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評價結論,才能對實際決策提供良好的建議。集體林權改革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目標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要對經濟績效、生態績效、社會績效等方面做出全面系統的評價;第二,要系統客觀認識各個指標、各種管理措施的作用,發現林業改革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林權改革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按照一定的規則,由相互補充又相互獨立地群體指標組成。集體林權改革績效評價之前,要創建一套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
發展現代林業也是此次林業制度改革的目標之一。通過對林業所有權的改革促進林業系統內部生態資源、產業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保障等系統的發展,提升林業系統的現代化程度。

建立清楚林業經營制度,有利于調動農民造、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林業種植是空氣的凈化器,是土地沙漠化減少的有效控制手段,同時能減少水土 流失,從而增加森林數量,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的生態功能。
明確所有權,確權到各戶,讓農民獲得種植權,能夠激發農民種植林業的積極性,有利于種植林業發展,同時也實現農民增收,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
通過對林業的改革,解決了農村發展問題,促進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也為社會上就業困難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通過明晰產權和登記發證工作,有力地保障了林農的財產。林權制度改革增加了林農收入,吸引了外出經商務工農民返鄉務林創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通過建立支持集體林業發展的公共財政制度,推動了林業的改革,加強林業社會化服務,為現代化林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力、人力和財力的支持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國內的學者對于林權制度改革績效評價做了多方面的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認為:林權制度改革對農民收入增加的積極影響在不同省份表現出差異性;而林權制度改對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的影響暫時還不十分明顯;林權制度改革對農民種植林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也有學者研究認為集體林權改革的績效并不明顯有學者研究提出,集體林發展僅靠將經營權分權到戶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森林對農民而言,只是一種副業。南方集體林區林業的發展,需以森林的科學經營為基礎,重點是對農民對種植林業的生產經營行為的激勵和引導。為更全面的生態資源、產業經濟、社會文化和建設保障做出新的研究方案,當新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推行時,才是對我國現代化林業的發展進行評價的實證研究。
從我國林區林業的發展階段,經濟、生態、社會三個子系統的平衡狀態和相互作用的程度,有學者表明多功能林業系統對生態、經濟和社會之間有協助的作用。根據我國現代林業建設的四大重點即林業生態體系建設、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林業基礎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建設集體林權改革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的方法有系統法、目標法和歸納法。選擇指標的方法主要有理論分析法、專家咨詢法、頻度分析法。
綜上所述,林權制度改革是我國林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的政策,林權制度通過改革對經濟產業、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三個方面,促進林業的發展,提升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而集體林權制度就是在林地集體所有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將集體林業用地的經營權、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農戶,調動農民經營使用林地的積極性。從而增加農民收入,使在打工的農民可以回到家鄉自主創業,同時也保護了國家的資源,使國家資源得到增長,實現雙贏的目的。并為我國生態環境的發展創造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