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鳳

營林造林工程就是要保證成活率,是一項長久的難題對農業部來說,沒能正確的掌握林木生長的規律和技術問題是主要原因。最基礎的一環,就是提前整地。提前整地可以緩解土地的環境,選取合適的方法、認真、細致的對待林木,科學的管理林木以保證基本的成活率。提前整地在整個造林營林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將詳細論述提前整地在造林中的重要作用。
春天、夏天、秋天都是可以整地的,冬天土壤會處于冰凍期,所以不適合。伏天是最適合的季節,有助于消除雜草,又有助于蓄水。整地一定要是提前的,這時候的土壤已經充分熱化,雜草的根系也已經腐爛,土壤的大量有機質出現,改變了土壤的結構,土壤水分也被調節,極大的保證了蓄水的功能,有效的提高了成活率。
整地的方式分為兩種:全面型整地和局部型整地。局部型整地分為塊狀型整地和帶狀型整地。
2.1 全面型整地
全面翻造林的土壤,這種情況通常適用在平原和沒有風蝕的沙荒地,坡度在十五度以下且水土流失不重的緩坡地區。翻墾土地要講究方法,深度是一個指標,通常是在25cm以上。全面翻墾土地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容易造成大面積的水土流失,所以全面型整地并不提倡。
2.2 塊狀型整地
塊狀型整地僅僅是針對栽植點周圍的范圍進行土地翻肯,這塊地的面積取決于樹種、土壤條件和苗木規格。植被稀少土壤松弛的情況,就要使整地規格適當調小。如果植被多且土壤緊實,就要使面積適當增加。0.3-0.5m的邊長是一般規格。在有穴狀或者魚鱗坑的地區適合用塊狀整地的方法。
1.1 提高土地地溫
地表的石頭、雜草、雜物等被清空后,土地可以完全的暴露于陽光下,加之土壤松弛,更有助于吸收太陽的溫度,地表溫度上升,提早解凍春天的土壤,對種子發芽和幼苗的生長都有一定好處。
1.2 保證蓄水功能
土地被清理和翻耕后,雨雪降落到地表直接滲透進來,土壤中水含量就相應的增加了。整地之后的土會變得疏松,極具滲透性,對于蓄水有很大作用。
1.3 增多土地養分
翻地可使土壤快速熟化,被翻懇過的土地已經改變了它自身的小氣候和物理屬性,風華程度被明顯增快了,腐爛的植物莖葉、小生物的尸體、根系殘體等的分解都被增加,這樣土壤中就有了更多的有機質。
造林地使原來坡地表徑流的成因條件得到改變,是通過水平階、魚鱗坑以及反坡梯田等形式得到實現,這樣水的大量匯集,流量大,流速快的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在整地之后的坡面上會有一些栽植穴和栽植溝,當雨水下來后可以分散聚集,水流得到儲蓄和保護。被整地的土地,滲水性好,容易下滲,又可以避免水分流失。
造林地經過翻懇過之后,土壤的條件會大幅改善,立地條件有所提升,自然降水即可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種子萌發、栽植樹苗都可以利用這樣優越的土壤資源,造林的成活率自然也就得到提升。除了立地條件提升有助于升高成活率,土壤中的障礙物被清除也有助于提升成活率。土質疏松和土層增厚,清除了石頭等物體,林木的根系生長阻力會大大減少,幼苗得以健康成長。實驗表明,提前整地的實驗區要比沒有提前整地的實驗區的林木成活率要高得多。
減少病蟲害是通過破壞害蟲滋生的環境來完成,整地減少了雜草和垃圾,同時也減少了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的耗費,減少病蟲害是營林造林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植物的生長周期中,病蟲害給的威脅是巨大的,通過前期整地可以有效的在最初的環節控制這個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快速加大綠化的步伐,解決成活率問題,改善土地結構。
前期的整地為后續的造林施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機械栽植、植點位置的確定都有賴于此。與此同時,經過了深度的翻懇,土地已經松軟,人工種植的過程里也會省力省時,還使造林的質量有了保證。人工播種在雨季會播種干種子,在秋天播種時通常不用浸泡和催芽。我國的林業有明顯的優勢也有劣勢,我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人力方面的主動性發揮到最大。造林地經過整理后,清除了多余的障礙和垃圾,給施工造林帶來了便利條件,認真的整地和細致的清理使種植、撫育、管理都變得有條有序,勞動力的合理配置,避開農忙時的人手問題是實際生產生活中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造林前整地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在整個造林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關乎林木是否成活,能否健康生長、豐產的關鍵問題,我們要將此問題的重視程度提升上去,充分研究整地的具體問題,在問題中尋找答案,完善知識體系,使營林造林的事業得到長期、持續的、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