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琳
增強和穩定村集體經濟收入是當前農業農村工作一件大事,直接關系到全體村民利益保障,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物質基礎。確保農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由于村委會屬于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不在政府財政預算之內,無固定的運作經費來源。村干部和聯防、保潔、管理等人員的工資報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決支付。人員工資的及時足額到位,對確保村里工作人員思想穩定、提高工作積極性、維護農村社會安全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弱,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從全縣村集體自有收入調查情況上看,村集體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集體林采伐凈收入、村集體資產資源出租轉讓收入、投資收益、煙稅返還凈收入、土地轉讓凈收入、存貸款利息和上級(非項目建設)補助收入等可由于村自主支配的收入。
據統計,2017年村集體林采伐(3年平均)凈收入1013.65萬元,占總收入9.7%;村集體資產資源出租轉讓收入1504.12萬元,占總收入14.4%;投資收益242.14萬元,占總收入2.3%;煙稅返還凈收入670.33萬元,占總收入6.4%;土地轉讓(3年平均)凈收入6077.6萬元,占總收入58.2%;存貸款利息628.86萬元,占總收入6%;上級(非項目建設)補助收入355.45萬元,占總收入3.4%。

1.以人為本,建設強有力的村級班子。有沒有一個敢于創新、富于開拓的強有力的村級班子,有沒有一個敢于創業、善于管理的好班長,是決定村級集體經濟能走出多遠的關鍵。要拓寬選人用人渠道。采取公開招聘、異村交流、下派任職等形式選拔懂經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進入村級班子,選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實用性、收益性發展項目,穩定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才能解決辦事難的問題,才能為群眾興辦各種福利事業,提高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基層黨組織才能贏得群眾信賴,凝聚力、戰斗力才會不斷增強的發展意識。鄉黨委、政府要經常組織村級班子成員進行思想意識、管理知識的培訓,學習結構調整、市場經濟、金融等方面的知識,以及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提高他們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同時,要制訂政策解決基層干部福利待遇、醫療養老保險等切身利益問題,解除后顧之憂,使之全身心投入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2.因地制宜,選準集體經濟發展的好路子。在選擇發展路子時,要本著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實事求是的原則,避免跟風上、盲目投資現象。一是興辦村級集體企業,走特色農業興村的路子;二是興辦第三產業,對符合條件的村,可大力發展旅游餐飲、娛樂等服務業;三是經營集體土地和物業,對林地合同到期的,在簽訂承包時,合同條款中要加入“林地使用費”。要發揮城區優勢,開發或共同開發建設倉儲設施和商住樓等二、三產業載體,對外出售、租賃,走物業經營的路子;四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生產,村委會可以在技術、貯藏、加工、銷售等環節上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培植集體農業生產基地,走特色農業、服務農業、規模農業的發展路子。
3.規范管理,確保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村級集體資產是廣大農民多年來辛勤勞動創造積累的成果,必須從村級財務、經濟收入、資金支出、固定資產管理等方面入手,規范財務管理行為。首先,要嚴格村級財務預決算制度。要按照“統籌兼顧、增收節支、量入為出、略有結余”的原則,編制好年度綜合財務收支預決算,定期向全體黨員、村民代表通報,在公開欄公布,并分別上報上級有關部門備案。其次,要嚴格村級經濟收入管理制度。對于群眾最為關心的土地征用費、拆遷費實行專項核算、專項管理,對每宗土地征用補償款的發放情況進行審核,單獨核算,上墻公布。對各類經濟收入的管理,要通過財務會計核算,不準坐支,嚴禁私設“小金庫”,一經發現按違反財經紀律嚴肅處理。對各類村級承包、租賃等經濟活動,要簽訂規范的書面合同,不采用口頭協議。重大經濟合同的簽訂必須經鄉司法所或法律顧問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