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英 唐 傲 劉猷紅
新時代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快,轉基因技術也同樣得到快速發展,作為一種新興技術,轉基因引起了全球對它的關注,現在轉基因作物已經在很多國家地區進行種植,其優點非常顯著:可以有效降低資金的投入,有利于保護環境安全,有效保障糧食的供給等等。但由于科學工作者過度關注對于轉基因技術的研發,而忽略了對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進行普及和傳播,導致社會上廣大群眾對它也存在一些誤解,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轉基因技術的傳播,推廣和普及。
我國農業的發展也越來越趨向于現代化農業的方向,得益于育種技術,大大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更加穩定和可持續。早在5000年以前,人類就知道保存優良種子,以利于下一年進行播種,收獲好吃的糧食,這就是育種的最早開始。18世紀,人們又慢慢發現雜交育種的優勢,開始將兩個優良的種子進行雜交,從而創造出新型作物品種。轉基因作物育種是一種新型的育種方法,從這種育種方法中,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的雜交育種是將具有優良性狀的基因進行聚合,選擇育種則是作物性狀基因自然突變,誘變育種則是人們對于突變基因進行選擇。而轉基因技術實現了高度的基因整合,并且是大范圍內的整合優良基因,實現轉基因作物的發展。傳統技術只是實現了近緣屬種之間的基因轉移,而如今隨著作物的育種目標提高,優質的種子資源越來越匱乏,品種的更換周期也逐漸縮短,傳統育種技術已經無法滿足要求,轉基因技術解決了這些問題,隨著這項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應用,實現了更加高效,更加快速的把目標基因導入作物中,可以這樣說,轉基因技術是傳統育種技術的更好傳承和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的農業資源越來越少,人口數量越來越多,所以社會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必須提高我國農業收益,提高我國的糧食產量,同時注重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加大轉基因技術的運用,種植轉基因作物,這樣不僅有利于響應我國制定的轉基因政策和綠色創新理念,更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業存在的不足之處。社會公眾對轉基因的認識不夠全面,多數人是因為沒有接觸過,自然會對它存在誤解,對它不放心和難以接受;同時轉基因作物的特征又比較復雜,它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無法讓公眾直接看到明確的結果,再加上轉基因科研人員沒有普及和傳播其詳細情況和知識,出現公眾不理解的情況是正常的。基于這種情況,我國中央發布相關文件,詳細明確的對公眾進行有關農業轉基因的普及和傳播,并把轉基因的研究和科普同安全管理相關聯起來,同時已經把轉基因的科普傳播作為以后的重要推廣工作之一,所以這個任務自然就必須由從事轉基因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來重點落實,積極確定出讓公眾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有關轉基因的科普知識,利用媒體方式進行廣泛傳播,包括報紙、電視、微信、微博和講座等等,積極培訓更多的科普專家,一起普及轉基因知識,通過舉辦開展這些科普活動讓社會公眾都能及時改變對轉基因的誤解,深入了解轉基因的相關內容,早日讓社會公眾接受它,并廣泛應用這項新型技術,推動社會的進步,推動經濟發展。
自轉基因技術研發以來,也對其實現了商業化,人們對轉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性和環境安全性問題一直爭論不休。隨著人類對現代生物技術認識的不斷深入,各國對轉基因技術的監管也在更新。美國、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等轉基因作物種植大國以及中國、歐盟和澳大利亞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轉基因技術安全體系,加強對轉基因作物和產品的研發,包括田間試驗、生產、商業化釋放、轉基因產品的進口以及擴大公眾知情權這些方面都進行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特性以抗除草劑和抗蟲性為主。我們把這類叫做第一代轉基因作物,它們可以使作物免受蟲害、雜草和病害,我們大大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和作物的損失,實現農作物的高產量和高效益;第二代轉基因作物則是依靠自身特性進一步提高作物產量。目前,轉基因作物育種的重點已經從第一代產品轉向提升抗旱、抗澇、抗寒等適應能力為代表的第二代產品。這種多基因疊加的復合性狀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依靠先進的生物技術手段,培育出新型轉基因品種,大大增加農作物的產量。近年來,轉基因技術已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這項技術在全球都得到了青睞。我國政府通過大力支持和科學家們的努力,轉基因技術注入新的動力,大力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因此,轉基因作物有相當樂觀的發展前景,它將是一項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