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向權 韓建民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但在整個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農業始終處于滯后的狀態。在涉及到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上,仍然存在許多阻礙因素,限制著農業人口、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出發,全面的進行論述,并在不斷的嘗試與探索中尋找突破口,實現農業經濟的騰飛。
在農業發展進程中,進行必要的規劃,有著明確的指導意義,是對于整體方向性的指引。在我國,農業人口眾多,其中大多數仍然處于相對貧困的狀態,導致城鄉收入差距十分明顯。
具體表現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農業人口素質偏低等系列問題上。盡管在政府的角度,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的落實情況,但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其發展程度仍然處在艱難的攻堅階段。
所以,為了更好的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從各地的實際條件出發,充分結合我國農業的發展情況,因地制宜的搞好當地農業發展。在尊重客觀規律與農民實際需要的方法指引下,大力加速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發展,以鄉村戰略核心思想為依托,切實的制定科學規劃策略,杜絕建設中的形式主義與不負責行為,真正使“三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讓農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在我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0%以上,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貢獻著基礎力量,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占有資源較為單一且總量較少。
為了更好的實現鄉村的振興戰略,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的十九大精神,并貫徹《農業法》內容。對于相關的惠農政策強化認識,建立并形成一整套長效、穩定的農業發展投入機制,在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引導下,盡可能的增加當地農業財政支出,并不斷擴大其比重,做到與發達國家10%的水平接近。
通過資金、項目的大量投入,逐步完善我國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生產與生活的不同領域實現鄉村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在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的進程中,真正做到“三農”問題的切實解決,將鄉村的發展條件上升到新的高度。

農業人口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是開展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忽視的客觀問題。在我國,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農村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傳統農業生產對于人員素質水平的要求不高,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使得鄉村人口進入了低素質水平的惡性循環,在社會環境中的競爭力也相對薄弱。
為了實現全面的鄉村振興戰略,必須以科技力量為支撐,努力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并將其與經濟的增長掛鉤,體現出勞動者素質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通過人才,實現科技的創新、儲備與轉化,強化科普力度,通過技術培訓、知識下鄉等方法,使農民的技能水平、個人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另外,應加強農業科技教育資金的投入,使科技成果在人才的催化作用下,更快的轉化為資金優勢,調動農業人員的生產積極性,培養出一批具有技術、素養、管理、誠信的綜合水平的新型農業人才。這樣才能有效完成整體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各項內容,拉動鄉村經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促進農業向著節約型、智慧型、循環型方向不斷前進。
鄉村的法制建設工作,是落實發展戰略的重點、難點,必須在農民素質水平培養的配合下展開。第一步,要從方法上強調“一事一議”的制度,并注重“四好村”的假設工作,使涉及農業較深的縣、鄉和村級單位嚴格做到政務內容的全面公開,并有效協調其中各項的工作關系。其次,在制度上強化村級直選制度,整合村級單位的職能部門,縮減政務的同時,減少農民的負擔,合理條件下,嘗試進行鄉鎮自制方案,加強地方的民主化建設工作,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發揮政策法規的基本作用。第三,在社會資源分配,這類敏感問題上,真正做到從農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出發,將其生活疾苦作為頭等大事進行改善,優化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條件。以此,實現“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使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落到實處。
在“五個統籌”的思想指引下,加快農村人口的轉移速率,刺激城鎮化發展進程。在鄉鎮企業等社會資源的帶動下,以循環經濟、旅游經濟、勞務派遣、生態農業等多種方式,幫助農業人口直接參與到鄉村的現代化建設中,為其提供平等的就業環境,實現城鎮化進程與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步,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
城鄉一體化建設,是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工業反哺農業的指導下,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同時,在法制建設、科技普及、經濟投入的配合作用下,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實現對“三農”問題的根本性解決,發揮出整體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作用,推動我國農業持續、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