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樹學
1.1 現代農業生產導致面源污染受關注程度低、治理難度大農業面源污染是我國影響范圍至大的污染類型。它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造成的水體、土壤、生物的污染,具有污染程度、危害程度最高,治理難度最大的特點。各類面源污染及其衍生污染,并不局限在農村地區,其可以滲透入水循環、大氣循環、食物鏈等渠道,因此可視為影響最大的農村環境污染。研究表明,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化肥、農藥和地膜的過度使用。
1.2 鄉鎮企業和畜禽養殖場導致的點源污染是健康危害的直接污染
鄉鎮企業是農村工業化的主力軍,其作為農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為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過去的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鎮工業,缺乏高技術含量,基本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現了農村工業化。這種工業化所導致的危害已凸顯出來,目前,我國鄉鎮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斷攀升,占比達50%以上,污染物處理率偏低,這已成為農村環境保護面臨的重大問題。同樣,由于禽畜養殖業從分散的農戶養殖轉向集約化、工廠化養殖,畜禽養殖場所帶來的大量的畜禽糞便造成了農村環境污染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許多集約化畜禽養殖場與村民的聚居點常處于一個水資源循環系統之中,未經處理的畜禽糞便往往造成對水源的污染,影響農村居民的健康,因此可以說集約化養殖所產生的污染危害并不低于鄉鎮企業。在珠三角地區有很多鄉鎮企業都分布在河流附近,由于處理污水成本很高,很多鄉鎮企業沒有建設或運行污水處理設施,而是直接排入河道之中,造成河流嚴重污染,甚至影響到了城市居民用水安全。
鄉鎮環境衛生污染在有些地區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秩序安定與否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各地頻發的污染事故導致的群體性沖突充分表明了這種隱患。環境維權群體事件增長迅速,自1996年以來,這類事件以29%的年增速困擾中國,且對抗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群體。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其影響表明:“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對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民福利改善的阻礙將日趨明顯。不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就不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

3.1 完善鄉鎮環境污染防治立法以實現善治
我國目前的《環境保護法》,側重防治工業污染和城市環境保護,對農村的環保問題缺乏專門規定。專門的農村環境保護法,在內容上應對農業的發展、自然資源的利用中產生的環境問題進行規范,對有關污染嚴重領域方面出臺具有可操行的條款,從而對農村環保發揮規范和調節作用,改變農村法律環保立法薄弱的狀況。廣東省農村出現的一些新環境污染問題沒有依法得到及時有效處理,嚴重影響了廣東省農村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因此,在國家出臺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之前,為滿足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需要,廣東省要先行一步,利用地方立法權,制定本省農村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在這基礎上再逐步制定一系列行政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進而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
3.2 加強鄉鎮環保法律知識教育
目前,法律意識不高,相當一部分農民的法律知識不健全,對農村環境污染的了解也不夠,更沒有對農村環境污染的后果產生深刻的認識。當出現污染后不能利用法律武器有效維護自己的權利,由于缺乏法律援助機構,農民也很難得到法律救助。掌握相關法律知識是守法的前提,守法除了要依法承擔并履行義務,還要依法享有并行使權利。這就需要加強對農民的環保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培養農民的法律思維方式,讓他們在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同時學會使用環保知情權,參與環境問題的監督和決策。按照我國《大氣防治法》的規定,公眾環境知情權的實現是基于政府的“事后通報”,公眾無法在事發前日常生活中得到環境信息的現狀。通過教育普及環境知情權,利于農民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身的利益,為農村的環保付出自己的行動。此外,在農村還應設立專門的環境問題法律援助機構,幫助農民解決由于環境權益而引發的利益糾紛,保障農民環境信息的知情權,滿足農民維護環境權益的訴求。
3.3 增強環保部門執法的權威
目前我國環境行政體系中,各環境執法部門之間存在相互制約和重疊的關系,環保部門統一監管無法實現,甚至監督執法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涉和阻撓,地方環保職能部門并不積極履行執法職責,“環保靠口號”是目前體制下環境執法困境的客觀寫照,另外,我國環境立法對環境違法的行政處罰的罰款額度遠遠低于企業治理污染的成本,難以對企業產生威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