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美麗的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清澈的流水、翠綠的森林是動物們的故鄉,隨著城市和工業的發展,工業用水和生活廢水的處理、醫療垃圾的廢棄、汽車尾氣的排放、焚燒垃圾的煙霧等對環境的污染情況也不可忽視。很多科學家正致力于和已經研究出了部分新能源產品替代對環境污染大的產品,我們高職院校圖書館人能夠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怎么做?是需要我們思考的一個新課題。
我們大中專院校部分地處郊區,學生網購較多,物流包裝基本都是使用塑料袋和包裝紙箱,師生平時購物通常也是使用商家提供的塑料袋,有的學生就餐打包還是使用老板提供的塑料袋或泡沫盒,偶爾叫的外賣包裝也是塑料盒子,這些紙箱、泡沫盒和塑料袋基本上都是使用一次后就丟棄,每天產生很多垃圾。倡導學生就餐使用食堂提供的消毒陶瓷或不銹鋼碗筷,或者自帶陶瓷或不銹鋼碗筷;師生外出購物時,自帶環保袋,減少不可降解垃圾的產生,愛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把環保的理念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做環保人,過低碳生活,是新時代下我們高職圖書館人工作的當務之急。
我們日常生活中廢棄的塑料袋一般都是被扔進垃圾箱,和各類垃圾混在一起,拉到焚燒廠或填埋場進行銷毀,但是塑料袋在自然界很難降解,其降解對含水率、溫度、特定反應器都有嚴格的要求,商場里標有可降解塑料袋的部分產品其實是可降解材料和不可降解材料的混合體,生產多少塑料,就會有多少塑料垃圾,減少塑料垃圾的環境污染勢在必行。有的同學說,賣煎餅的是用的紙袋,那全換成紙袋就行了?可是紙張來源于樹木,要先種樹,樹苗生長多年后,長大到一定程度,才能伐木、制漿、做紙,周期很長,而且紙袋比塑料袋重很多,考慮到種樹對土地資源的占用、紙張運輸成本的增加,以及廢棄后埋添焚燒的花費等,從全生命周期計算,紙袋所要消耗的資源帶來的污染也不少,用紙袋完全取代塑料袋目前也不太現實。有需求才有商機,在以計劃經濟為主體的經濟鏈條上,市場需求可以調節供給生產,為達到供需平衡,少需求就能夠調節少生產,目前減輕塑料垃圾污染最好的方法仍然是減少使用塑料制品,學生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是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碗筷的集中消費者,倡導減少塑料制品的消費在農村和學生群體中勢在必行,建議外出時自帶碗筷,現在有專門為經常外出就餐人員制作的不銹鋼、陶瓷等便攜碗筷可以選擇。現在的物流包裝也急需改進,建議物流公司盡量使用易降解的材料替代不易降解的塑料袋包裝,用可多次循環使用的材料替代容易損壞而難以循環使用的紙箱包裝,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我們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多來自農村,農村農業生產的一項新技術-地膜覆蓋法,就是用塑料薄膜把田地覆蓋起來,是一種農業栽培技術,具有增溫、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抑制雜草生長,減輕病害的作用,在連續降雨的情況下還有降低濕度的功能,從而促進植株生長發育,提早開花結果,增加產量、減少勞動力成本等作用,但是地膜覆蓋栽培中相應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如多年覆蓋地膜,殘膜清除不凈,造成土壤污染等,地膜覆蓋的方式應該根據當地自然條件、作物種類、生產季節及栽培習慣因地制宜使用,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必須掌握一定條件才能達到早熟高產、穩產的目的,揭膜一定要揭干凈,殘膜應該集中處理,不能到處亂扔,目前農村急需推廣垃圾分類,垃圾分類能夠降低垃圾處理難度,建立基本回收處理系統,建立塑料分類中轉中心,提高回收處理管理和系統技術水平。我們應該在每年新生入校時,定期開展環保講座和環保圖書展覽活動,把學生培養成為新一代環保職業人,把環保的理念帶回農村,減輕污染,保護自然,建設環保自然美好新家鄉,新時代下我們圖書館人為了我們的現在和將來大家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自然環境,共同學習、共同創造、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