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夜飲
張 說
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
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
唐玄宗開元初,張說為中書令,因與姚崇不和,被貶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后以右羽林將軍檢校幽州都督。都督府設在幽州范陽郡,即今河北薊縣。這首詩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詩中描寫了邊城夜宴的情景,頗具凄婉悲壯之情,也委婉地流露出詩人對遣赴邊地的不滿。
開始二句“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描寫“夜飲”環境,渲染氣氛。正值秋深風涼之時,在幽州邊城的夜晚,風雨交加,吹動樹林,只聽見一片凄涼動人的蕭瑟之聲。這一切,形象地描繪出了邊地之夜的荒寒景象。詩人“夜飲”是為了要驅走這惡劣環境帶來的悲苦,宴會還沒有開始,從著力渲染、暗示中,已經給“夜飲”罩上了一層愁苦的陰影。
第二聯“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緊承首聯對環境的描寫,自然地進入“夜飲”,抒發詩人的感嘆。詩人說,正是在這風雨寒冷的夜晚,我們在寬敞的廳堂中擺開了“夜飲”的筵宴,但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又豈能忘卻自己的衰老和內心的悲傷呢?“能忘遲暮心”一句以問句出之,將詩人內心的郁悶之情婉轉地表露了出來。這種遲暮衰老之感,在邊地竟是那樣強烈,揮之不去,即使是面對這樣的“夜飲”,也排遣不了啊!
第三聯,隨著宴會開始,并逐漸進入高潮的時候,詩人的情緒也隨之興奮起來,詩情也有了亮色:“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會之間,軍士們舞起劍來,那矯健剛勁的舞姿,慷慨雄偉的氣魄,令詩人為之興奮。舞劍是為了助興,增加席間的歡樂氣氛。一個“宜”字,傳出詩人對劍舞的欣賞。但接著吹奏起胡笳時,那嗚嗚的聲音,使席間短暫的歡樂頓時消失,而充溢著一片悲涼的情調,詩人的心情也隨之沉重起來。塞上本來就多悲涼之意,與詩人的遠戍之苦、遲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為心靈上的沉重負擔,詩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來。這一聯在豪壯中寓悲涼,在跌宕起伏中展現出詩人難以平息的滾滾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聯。
“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這十個字鏗鏘有聲,似乎將愁苦一掃而光,轉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邊城作將為樂、為榮。實際上這最后一聯完全是由上面逼出來的激憤之語,他將對朝廷的滿腹牢騷,隱藏在這看似感激而實含怨懟的十字之中,像河水決堤似的噴涌而出,表現了他思想上的強烈憤慨和深沉的痛苦。它與首聯的悲苦的邊塞荒寒之景,恰成對照,相得益彰。
全詩以景起,以情結,首尾照應,耐人回味。詩歌在語言上遒健質樸,寫景之語,并無華麗之辭,與邊塞情調極為相稱。遣詞用字也十分精當,對寫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