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學萍
年底,幼兒園開家長會,一番總結展望之余,老師還特意布置了家庭作業——要求我們這些當家長的,好好利用春節在家的時間,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最低的標準,是要在下學期開學之前,讓各家的寶貝學會自己剝雞蛋殼。
“我家兒子還不知道雞蛋長什么樣呢!”身旁的一位母親吐吐舌頭,側過頭來小聲對我說:“我總怕煮雞蛋的蛋黃會噎著孩子,到現在還一直只給他吃雞蛋羹。”看得出來,她很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驕傲。
說實話,有關雞蛋的故事聽過不少,這位母親的創意水平也算不上有多高。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細腰母親——她用纖纖手指熟練地剝開雞蛋殼,再用筷子把蛋白一掰兩半,輕輕夾出蛋黃,放在小米稀飯里,搗碎,弄爛,之后才把這一碗黏黏糊糊的作品遞給坐在對面的女兒。一同吃飯的人問她為什么,她的回答是:“這孩子從小嗓子眼兒就小,不搗碎的雞蛋咽不下去。”
現在回頭想想,真是無比同情這個女兒。有這樣一個關注細節的好媽媽,她的嗓子眼兒還真就必須小得很,吃雞蛋的過程也必須苦難重重。否則的話,這位母親又該到哪里去獲得被人需要的價值感呢?到哪里去體驗剝奪他人意志、掌控別人命運的快感呢?
我知道,這樣的話聽起來很刺耳,讓人覺得討厭,也一定會有父母跳出來,替這位母親辯解——她不過是太愛女兒了,怕她出事。我也知道,現實生活中,還有更多的父母(當然也包括祖父母)正在前赴后繼地竭盡心力替孩子解決從吃雞蛋到上學、就業乃至結婚生子的大小煩惱。他們很辛苦,很疲憊,很令人佩服,但也很沒必要。這里我想指出的是:你們是怎樣確定家里的寶貝不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樣吃雞蛋的?有多少類似的擔心,只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或者,你們是否需要制造孩子的苦難,去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
所謂成長,就是一個逐漸離開父母,自己去體驗生活的過程。在成長中,受挫的痛苦不可避免。而挫折與愛同樣都是我們走向成熟的必需養分。在挫折中,我們漸漸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有些危險要學會避免,有些渴望要學會等待,有些無奈要學會面對。簡而言之,我們就是在這些所謂的“苦難”中,認識了自己,也認識了外部世界,體驗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可惜的是,那些看似好心的父母卻不斷隔離孩子與現實的接觸,與孩子搶奪這種親力親為的體驗。
所以,一直都很討厭“溺愛”這個詞。在我看來,這種溺愛根本就不是愛,而是對孩子生命力的掠奪。相信經歷過真愛的人都能理解:愛一個人,是要讓他由于有了你的愛而更好地擁有整個世界,而不是要他整日陷在你的“愛”中,與現實世界越離越遠。
借用尼采的話:真正“活過”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選擇如何經歷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個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經歷。所以,如果孩子的牙齒沒有長出,你可以替他把食物碾碎再喂到他的小嘴巴里,但是,等到他可以享受磨牙的過程,就請親愛的各位父母,收起您的好心吧!
(選自《中國青年報》)
?筠寫作借鑒
這是一篇社會生活評論。題為《還給我認識雞蛋的權利》,實際是以“吃雞蛋”為發端,以小見大地來探討現實生活中的溺愛現象。針對論題,作者由敘及議,著重闡明“挫折與愛同樣都是我們走向成熟的必需養分”,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溺愛根本就不是愛,而是對孩子生命力的掠奪”,并發出了“就請親愛的各位父母,收起您的好心吧”的呼吁,讀來頗具現實針對性。
文章樹立靶子,揭示危害,指明對策,上下文銜接緊湊、一氣貫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且足以啟迪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