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海
【摘 要】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有利于安撫被害人、維護被害人的經濟利益,可以減少被害人家屬的負擔,有利于保證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統一性和嚴肅性,節省司法資源。論文通過對本制度的研究,主張從擴大賠償請求權主體,將賠償的范圍進行合理的、貼合理論與實踐要求的調整,建立國家級社會慈善救濟體制等角度概括了幾個對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付機制的具體完善前景和軌制規劃。
【Abstract】 The system of civil lawsuit compensation attached to criminal lawsuit is beneficial to appease the victims and protect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victims, reduce the burden of the families of the victims, ensure the unity and seriousness of the trial work of the people's court, and save the judicial resourc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larging the subject of the claim for compensation, adjusting the scope of compensation to the requirements of reasonable, mat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social charity relief system and so 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prospect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civil lawsuit compensation attached to criminal lawsuit in China.
【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賠償請求權主體;賠償范圍
【Keywords】 system of civil lawsuit compensation attached to criminal lawsuit; subject of claim for compensation; scope of compensation.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7-0110-02
1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的概念和價值
想要深入探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付機制的缺陷,尋求該體制的完善之路,就需要對其概念及特點開始切入剖析研究,找到該制度的優點與缺點,從而在其原有基礎上繼續擴大優點并針對缺點找出合理的完善方案。
1.1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付機制的內在剖析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付機制的內在涵義,即是指國家的有權機關在解決刑事被告人如何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為了更為便利的管理附著于此刑事訴訟案件上的因為被告人的犯罪行為給受害人造成了諸多物質層面上的損失而產生的補償機制。[1]
1.2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的價值
刑事附帶民事賠償制度于我國訴訟法律體系來說是一個比較有特色而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因為刑事案件受到損害的民事賠付案件能夠得到公平、公正判決的一項重要體制保障或者說是一條捷徑。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付機制的存在價值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得到展現:①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的具體措施有利于安撫受害人的情緒、保障受害人的經濟利益不受侵害;②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可以減少被害人及被害人家屬的負擔;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公、檢、法三機關全面、正確地處理案件;④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既能夠保證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嚴謹性和統一性,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省法院的人力和財力,提高司法資源的利用效率,[2]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司法資源的浪費。
2現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的缺陷
2.1賠償請求權主體和賠償范圍存在的缺陷
2.1.1 賠償請求權主體存在的缺陷
附帶民事訴訟的適格的賠付請求權的主體過于狹窄。如果被害人已經成年且無法定代理人,按照規定應當由其近親屬作為適格主體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賠付請求。但是如果根據刑訴法規定的近親屬范圍(夫、妻、父、母、子、女等)均不存在,受害人的其他親屬例如爺爺奶奶只能另行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賠付其損失,這顯然給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2.1.2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存在缺陷
①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的主要缺陷是精神損害賠償的缺失。從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及相關司法解釋有關規定來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付請求范疇僅限于因為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引起的物質層面上的損失,并不包含精神損害需要賠付的部分。這顯然同制定附帶民事訴訟賠付機制的立法目的相違背,嚴重縮小了附帶民事訴訟賠付的客體范疇。②關于附帶民事訴訟的賠付范疇,應當從以下幾點重點理解:第一,其范圍是指由于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即要求該損失的事實與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事實之間存在必然的關聯性,這是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中允許受害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賠付請求的重要前提之一。第二,關于賠付范疇與因果關系的劃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賠償的范圍可以說是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直接造成的損失,但是這種損失并不僅僅局限于受害人所遭受的直接的損失。
2.2 賠償標準及賠償義務主體存在缺陷
2.2.1 賠償標準存在缺陷
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所得的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的數額是不一致的,我國傷殘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僅以戶口標準作為賠償標準的法律規定存在缺陷。法院判決時考慮戶籍標準的不一,造成同案不同判的結果,嚴重危害了法院的權威性。
2.2.2 賠償義務人范圍過于狹窄,存在缺陷
當被告人已經成年并且沒有個人財產的情況下,被害人的賠償款是拿不到的。而其他國家和地區還規定賠償責任人包括如保險人以及國家相關行政部門,例如,臺灣地區設立了區域預算或區域基金,為受害者提供一定數量的資金,而且在民間還設立受害者保護協會,為受害者提供庇護,幫助申請社會救濟服務。
3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的完善
3.1 賠償請求權主體及賠償范圍的完善
3.1.1 擴大賠償請求權主體范圍
針對我國當前的附帶民事訴訟賠付機制的完善,首先應當完善對于附帶民事訴訟賠付的適格請求權主體的范疇。
筆者認為不應當將該請求權的主體范圍局限于刑事訴訟法層面上的“近親屬”的范圍。既然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屬于一種特殊形式的民事賠償制度,就應當將“近親屬”的范疇擴大至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近親屬”的范圍,使得附帶民事訴訟賠付體制規定的近親屬的范疇與民事法律中所規定的近親屬的范疇相統一起來。其次還應當增加有撫養、扶養、贍養義務的相關人員作為賠償請求權的主體,因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使得被害人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導致本來應當由被害人撫養、扶養、贍養的人員現在沒有人照顧他們的后續生活,對他們造成損失,因此他們應該有權利提出附帶民事訴訟賠付的請求。
3.1.2 擴大賠償范圍
對于擴大賠付范圍的立法建議,最主要的應當是在于增加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支持。對于一些暴力型犯罪,給受害人造成的精神上的折磨遠遠大于物質損害的,如果不能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就難以降低該類型的犯罪率,難以降低犯罪成本,繼而給更多的人帶來災難。在確定精神損害補償的具體數額時,有的人會擔心放大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不利于權力的監督與控制,但是可以制定一個與量刑標準一樣的機制加以規范。另外對于精神損害的補償并一定就局限于將精神上受到的傷害進行量化然后用金錢來估算價格,也可以將賠禮道歉等行為納入到精神損害的補償范疇中來,使刑事附帶民事賠付機制更加豐富多彩,更加貼近生活、富有人性化。
3.2 賠償標準及賠償義務主體的完善
3.2.1 統一賠償標準
目前施行的傷殘鑒定標準在理論和實踐中分歧較大,應當在符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制定統一可行的人身損害鑒定標準,筆者的意見是人身損害傷殘鑒定標準應當與職工工傷傷殘鑒定標準相一致。
3.2.2 擴大賠償義務人范圍并建立相應的救濟制度
賠償責任的承擔主體可以分以下幾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被告人被判處緩刑并且具有勞動能力的情況下,被告人可以勞動所得工資除留下基本的生活費用和其他必要費用例如贍養老人等費用,其他費用應該償還被害人及其家屬。由于被告人分期支付賠償款導致被害人及其家屬生活困難的時候可以啟動國家代替被告人先行賠付被害人及其親屬,被告人向國家分期支付國家預先代其支付的賠償款。第二種情形是被告人被判處有期徒刑沒有工資可以支付被害人及其家屬。可以安排被告人在監獄中勞動并獲得一定的工資,其工資除預留基本生活費和必要費用外支付被害人及親屬的賠償款。被害人及親屬生活困難的可以先由國家墊付再向被告人追償。第三種情形是被告人被執行死刑。這種情況下被告人無財產同時被執行死刑無法賠償被害人及親屬情形應當啟動國家賠償,由國家代理被告人補償被害人及親屬的損失,或者成立社會慈善組織等方式救濟被害人及家屬的損失。
4 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的綜述
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賠償制度,經歷了從支持傷殘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到不支持傷殘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的一個過程,是一種司法倒退的現象,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本文從完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的四個方面,分別論述了如何完善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賠償制度,構想的建立國家補償制度和社會慈善救濟制度在現實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希望司法機關能夠引起重視并試點,以期望國家補償制度和社會慈善救濟能在全國范圍內實現。
【參考文獻】
【1】劉金友,奚瑋.附帶民事訴訟原理與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