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禹廷
雖然酒店對市民開放已有30多年,但在非一線城市,政府機關和國企會議仍然是不少酒店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前往陌生城市時,怎樣選擇落腳的酒店?對很多人來說,“星級”是重要的參考標準。然而,相同“星級”的酒店,質量卻可能天差地別。
這些令人追悔莫及的星級酒店,基本都是國產品牌,多位于二、三線城市的顯赫地段,動輒冠以“國際”“大酒店”之名,客房自帶1980年代老干部療養院的獨特氣質。國產星級酒店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酒店分級制度的初衷,是讓外賓住進配得上他們身份的賓館。
改革開放以前,普通中國人是無權跨進酒店大門的,只能憑介紹信被安排住進招待所。
到了80年代,來華旅游的外國客流量激增,“涉外飯店”明顯不夠用了。這時,各地開始新建國營或合資的高檔飯店,憑身份把普通中國人拒之門外的那套管理辦法也不再執行。
為制定一套有效接待外賓的新辦法,同時也方便外賓辨識,以免他們誤入普通旅館,1988年,國家旅游局頒布了最早的酒店評星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評定旅游(涉外)飯店星級的規定》。
第一版評星規定明確告知中國旅店行業的從業者:凡是評不上星級的賓館,一律不得接待外國顧客,違反此條的經營者將被“視為違反國家規定”,“依法處理”。
隨著外賓數量持續增長,中國星級酒店的數量也水漲船高,在評星規定實際執行的兩年后,即1991年底,就已經評出了853家星級酒店。
其中,有外資參與、有現代化設計的新建酒店比例很小,大多數都是昔日只接待干部開會的國營大飯店,“加星”后就成了今天的“老干部”星級酒店。
不過,今天旅游網站上被大量吐槽的國產五星酒店,也并非完全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它們大多在90年代以后經歷了改造、擴建,有些甚至是在星級酒店制度問世后新建的。
這些高檔酒店明明沐浴了改革的春風,為什么卻20多年都還改不掉“老干部”氣質?
因為不用改。
雖然酒店對市民開放已有30多年,但在非一線城市,政府機關和國企會議仍然是不少酒店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單從地理布局上,就能明顯觀察到這一現象:有學者統計過,以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為中心的5公里范圍內,星級酒店超過了30家。
那些不幸入住“老干部”酒店后大呼上當的散客,從來就不是它們要考慮的主要消費者。
而且,就算它們想改,大概也改不了多好。在產權方面,雖然大部分國有飯店都在90年代經歷了股份化改造,但據業內人士保守估計,其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還不到30%。
這些尚未轉型為現代化企業的星級酒店,即使模仿了外資酒店的外觀,也很容易因為管理不到位露出服務上的馬腳來。
那個給它們授予星級的監管標準,更不可能成為其改進自己的動力,因為它比這些“老干部”酒店更加落伍。
今天,用來評定星級酒店的國家標準已經過三次改版,現在實行的《旅游飯店星級的劃分與評定》發布于2010年,不再關心酒店是否“涉外”,但它對二星級酒店的要求仍然是“至少50%的客房內應有衛生間”。床單、被套的舒適度,是按照單位面積有多少根紗線來定的;而浴巾重量超過750g算最好。
和中國的情況相反,在英美等國,影響力最大的評星機構不是政府部門,而是酒店協會、汽車協會、旅游雜志等民間機構。這些民間評級機構一般各自為政,甚至在同一個國家發展出多種酒店評級標準。
它們一般執行少而精的操作,像“福布斯旅游指南”雖然影響力遠超美國國界,許多美國境外酒店都以獲其評星為榮,卻仍然堅持每年只評出十幾家“五星級酒店”。相比之下,中國的五星級酒店數量已突破800家。
(楊穎薦自《華聲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