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的知識分子一定要接好愛國、奮斗的“接力棒”,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愛國奮斗中實現個人價值
我叫史維祥,今年90歲了,是黨齡近70年的老黨員,西安交通大學的西遷老教授。去年11月底,我們一些西遷老同志在學習十九大報告時,有感而發,向習近平總書記去信,建議在新時代的知識分子當中弘揚“愛國、奮斗”精神。這封信發出以后很快就得到總書記的回復;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里,總書記又提到了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們,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前段時間,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省委又作出安排部署,這體現了黨中央和省委對廣大知識分子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
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62年前,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根據中央的西遷指令,把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到西安。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交大西遷,全校師生員工積極響應,思想高度統一,遷校工作十分順利。幾千名師生在《歌唱祖國》的歌聲中,手持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專用火車票,乘坐“交大支援大西北專列”由上海遷往西安,開啟了扎根黃土地的生活,盡管條件艱苦,但在那個熱氣騰騰的年代,為建設祖國出一份力,是當時所有年輕人心目中的至高理想。
哪里有事業,哪里有愛,哪里就是家。交大西遷是中國知識分子科技報國、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中國電機之父”、錢學森的老師鐘兆琳先生遷校時已經50多歲了,周恩來總理考慮到鐘先生年事已高,就不必去西安了,但他克服困難,毅然隨校西遷。他經常說,不把西北開發建設起來,中國就沒有真正的繁榮昌盛,支援西北是每個教師應有的責任,一定要克服困難負起責任來。臨終前他叮囑孩子,要求去世后把骨灰安放在他獻出一生的黃土地。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他們的精神始終激勵和引領著一代代交大人扎根西部,艱苦創業,為建設大西北發揮了義不容辭的先鋒作用。
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心同向。62年來,交通大學這棵大樹已在西北深深地扎下根來,在一代代交大人的奮斗中,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西安交大培養了26萬名畢業生,其中40%留在西部地區奮斗,成長為各個行業的中堅力量,培養的34位兩院院士中,有近一半留在西部工作。陶文銓院士師承陳大燮、楊世銘等西遷老教授,先后獲8項國家三大獎。郭烈錦院士是西遷教授陳學俊院士的學生,目前已是我國能源動力多相流及氫能學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這都是在西部大地上奮斗出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來信的重要指示中說,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今年5月28日,我有幸在人民大會堂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總書記在會上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這些話都講到了我的心坎里。我們雖然老了,但新時代的知識分子一定要接好愛國、奮斗的“接力棒”,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在國際核心技術領域取得更大突破,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愛國奮斗中實現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