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改革辦調研組
“造什么,賣什么”“武功造,賣全國”,已經成為武功電商的獨門絕技
近年來,武功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緊扣域情實際,上下聯動互動,聚力實施電商扶貧新舉措,電商銷售額由2014年 的 3.6億 元 增 加 到 2017年 的25.1億元,健步走出了一條具有借鑒和推廣價值的電商扶貧新路徑。
武功地處關中平原腹地,總面積397.8平方公里,人口45萬,耕地42萬畝,全縣有貧困村7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571戶11666人,貧困發生率3.04%,屬省定貧困縣,如何找準脫貧攻堅攻克貧困的突破口,如期達到脫貧和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成為擺在全縣各級干部面前的重大實踐命題。
正視貧困現實,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深入實地調研,面對面與基層干部交流,心貼心征求群眾意見,發現農村在脫貧攻堅中還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短板和問題。一是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土地承包到戶后一家一戶碎片化的分散經營,難以適應千變萬化大市場的需求,農產品價格的過度波動,使農民只能解決溫飽難以增收致富。二是農產品資源豐富,但要么“有品牌、沒規模”,要么“有規模、沒品牌”,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三是單一的農業生產經營,導致就業渠道單一,群眾增收致富的門路狹窄。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困擾和制約著農業農村的發展,而且直接延緩了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
面對縣情實際,武功縣委、縣政府多方比較,廣泛論證,依托區位交通、產業基礎、文化底蘊、人力資源四大優勢,大膽探索、科學決策,聚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在財力拮據的情況下,每年至少投資500萬元。堅定不移地把發展壯大電子商務作為破解農民增收難題的主抓手,唱響“中華農都,電商新城”口號,提出了“一年有勢頭、兩年有看頭、三年有突破”的發展思路,明確了“造什么,賣什么”“武功造,賣全國”的營銷模式,創造生活消費新需求,搭建三產融合新平臺,開辟農民增收新渠道,構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引擎,優化提升農業效益、帶動農民增收新載體,注入經濟發展新動力,探索出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規模化擴張、全民化創業、精準化扶貧”新路子。
電商扶貧是一項頗具創新性的系統工程。武功縣委、縣政府秉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四化”聯動,聚焦難題發力,立足經濟轉型升級、全民創業就業,在創新開展電商扶貧上,采取了一系列相互配套、富有成效的措施。

店主與淘寶客戶交流溝通 張建成/攝
破解瓶頸制約,扶持貧困戶發展電商事業。縣上著眼貧困群眾需求,盡力破解服務、技術、資金等制約因素,推出一系列扶持貧困群眾發展電商的優惠政策。免費服務進戶。重點落實了為貧困戶購置電腦、接通網線、幫助策劃包裝農產品、裝修網上店面、代辦營業證照、上傳產品照片、提供網店貨源、代為發貨“八個免費”,最大限度地降低貧困戶發展電商費用。投資220萬元,實施了“互聯網+精準脫貧信息惠農工程”,為全縣所有貧困戶全部免費安裝了廣電網絡電視、接入了電信寬帶、贈送了4G手機、應用了農技寶應用平臺,僅此一項就為每戶貧困戶節省投資1萬多元。積極推進“智慧鄉村”建設,投資1500萬元,實施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完善產品策劃、美工等專業配套服務,延伸了電商扶貧的觸角和效應。網點服務入村。在占全縣貧困村51%的39個貧困村建設了電商服務網點,拓展農產品上行業務;組織網絡銷售服務隊伍,開展助力脫貧代銷活動;對應貧困村特色產業發展,實現電商企業對接包銷。貸款服務到家。縣上在就業創業小額擔保貸款中,專門切出一塊設立電商小額擔保貸款,對開辦網店、從事網貨生產的貧困戶和帶動脫貧效果明顯的網店創業者,優先給予一次不低于7萬元的貸款。2017年累計發放電商小額擔保貸款847萬元,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發展電商產品、做大電商產業的資金制約,激發了貧困戶依托電商脫貧的主觀能動性。
開辟務工崗位,吸納貧困戶電商就業創業。縣上通過組織貧困戶發展電商,在農村出現了“父輩精耕細作+青年網絡營銷”的新熱潮,貧困戶父子店、夫妻店、姊妹店等網絡小店遍地開花,創造了種類多、數量大的就業創業崗位。招商引資開拓就業崗位。縣上把招商引資企業安排一定數量貧困戶就業作為一項剛性要求,寫入招商引資合同,開拓了一大批就業崗位。今年引進的鮮惠通全球供應鏈有限公司與順豐旗下四川物聯億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武功建設的農產品倉配一體化西北基地倉項目,縣上根據企業用工需求,確定安排50名貧困勞動力進廠務工。協調企業提供就業崗位。縣上及時收集企業用工信息,協調企業優先吸納貧困戶進廠務工,增加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針對電商企業勞動密集度高、用工需求多的特點,實施“電商扶貧就業工程”,先后為貧困群眾安排就業崗位1263個。銜接聯系推薦就業崗位。縣上發動鎮村干部,注重宣傳組織,強化與電商企業的銜接聯系,積極推薦有勞動能力、愿意從事電商事業的貧困戶,參與企業物流配送、倉儲、包裝等工作,既增加了貧困人口工資性收入,又激活了貧困戶依靠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
培育特色產業,打牢貧困戶電商增收根基。縣上通過實施電商扶貧,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豐富電商產品,不斷夯實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根基。建基地培育電商特色產業。縣上重點培育發展帶富能力強、扶貧效果大的陜西福瑞特綠色循環經濟園、海鋈皇嘉高新農業示范園和占地6.5萬畝的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等優質農產品基地23個,包裝設計了“米豆兒”手剝大瓜子、“馬欄紅”蘋果、“十六御”“艾果”獼猴桃干等38個特色產品,打出了武功電商產品品牌,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注入了新活力。抓產業發展電商特色產品。縣上按照電商發展和市場需求,依托農村一二三產融合項目,組織引領貧困群眾發展農業特色產品,全縣有144戶貧困戶先后發展了黃桃、花椒、瓜蔞、黑柿子等特色電商產業。積極幫助貧困戶提高農產品、手工藝品商品化程度,幫助代開網店或代銷產品。依托陜西美農特色農產品種植項目,依據貧困戶所在區域和土壤情況,推薦種植彩色小麥和優質紅薯,由電商企業統一包銷,增加貧困家庭經濟收入。長寧鎮焦胡村20戶貧困戶種植黃桃150畝,掛果當年產出黃桃20萬斤,由美農公司高出市場價0.2元全部包銷,戶均實現銷售收入5萬元。普集街社區普西村貧困戶吳娜娜,夫妻雙雙殘疾,無經濟收入來源,在縣上的支持幫助下,創辦了壹諾草鞋編織廠,通過網絡平臺代銷產品,年銷售收入50萬元以上,從社保兜底戶一躍成為脫貧創業示范戶。
武功縣從2013年12月起發展電商,經過四年多的探索實踐,全縣累計招引電商企業216家,物流快遞公司87家,開辦個體網店1200余個,建成“智慧鄉村”小店和農村淘寶網點300余家,發展微商2800人,電商日發貨量8萬多單,日交易額500多萬元,從業人數達到3.5萬人,農民人均增收576元,其中受益貧困人口達3500人以上,1500名貧困人口借助電商實現脫貧,目前呈現出“規模擴張、全民創業、助力脫貧、效果凸顯”的強勁態勢。
催生了扶貧產業發展。電商信息靈活,傳播速度快,能夠化解農村與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該縣農村電商的發展,最鮮明的標志是直接對接大市場、引進新品種,催生了扶貧產業發展,倒逼農產品邁向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生產之路,形成了40大類2000多種特色農產品,通過線上營銷走進大市場,打通了“菜園子”對接“菜籃子”的通道,筑牢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根基。
增加了貧困群眾收入。電商具有無可比擬的投資小、見效快、收益多的個性特征,僅需一根網線、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可享受“坐在電腦前掙票子、待在家里面做買賣”的快捷和實惠。該縣農村電商的發展,最突出的成效是增加了貧困群眾收入,線上銷售的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線下賣出的農產品價格,蘋果、獼猴桃在當地售價分別為2—3元、3—5元,而線上銷售高達5—8元、10—15元,僅農產品價格一項,就為貧困群眾戶均增收5300多元。
擴大了貧困人口就業。電商是促進創業、擴大就業的有力抓手,有著創業門檻低、創業形式活、創業崗位多的特點。該縣農村電商的發展,最直接的收獲是擴大了貧困人口的就業,四年多來,全縣共有1230多名農村貧困青年從事電商物流、快遞及開辦網店,1560多名農村貧困勞力到電商企業務工,人均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實現了一人做電商、近期能脫貧、遠期全家可致富的目的;270多戶貧困戶發展電商配套產業,有力推動了貧困群體以創業帶動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