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雅(本刊記者)
難事著力、細事入手、長事謀篇,商州區干部的擔當既體現在平常,也表現在對大事難事的態度上
龍山之上,原本700畝光禿禿的山脊,如今披上了一層深藍色的“外衣”。一塊塊太陽能電板整整齊齊排列在山坡上,承接太陽的能量。
此時,大荊龍山30兆瓦光伏扶貧電站進入并網最后階段,1萬多戶群眾將因此直接獲利。
如此重大的項目,能在經濟基礎薄弱的商州區順利推進,源自于干部的敢擔當、能實干。這里的生態優勢,正在加速向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轉化。
在商州,最難啃的“硬骨頭”是脫貧攻堅。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秦嶺深處,9.26萬深度貧困人口的長遠致富之路,拷問著各級干部擔當的“成色”。
“商州區探索出一條長效脫貧途徑,利用太陽光照進行光伏發電,符合綠色、環保、生態主題,又讓貧困戶能靠產業脫貧。”作為光伏項目的“總策劃師”,商州區委書記張盈安說,“實施精準扶貧,關鍵是要產業轉型,發掘資源的利用價值,將資源變資本,以最低投入獲得最高回報。”

貧困戶在家門口學天麻有性繁殖人工授粉 阮世喜/攝
轉變了思路,等于找到了出路。區上專門成立志誠扶貧開發公司,作為實施主體,接受各建檔立卡貧困村委托,負責光伏扶貧電站的建設、運維、管理、收益結算及分紅兌現。
李斌虎從區扶貧開發局局長的位子上,來到了大荊龍山的工地里,任志誠扶貧開發公司負責人。
光伏扶貧項目投資近5億元,5個億是什么概念?相當于商州區近兩年的財政收入。
項目上馬之初,群眾莫衷一是,一些持觀望態度的群眾,等著看結果。
一連串的利好政策相繼出臺,激發了貧困戶的信任和信心。區級財政資金全額配套建設,為每戶貧困戶配套光伏扶貧產業資金1萬元,貧困戶每戶自籌1.4萬元自愿入股參與,四年共收益10500元,第三年到期后退還貧困戶入股1.4萬元股金。
為了讓群眾了解政策、共享紅利,每一個干部都投身到宣傳引導中。“剛開始大家都擔心發多少電,賣多少錢,貧困戶蒙在鼓里,只有干部知道。”腰市鎮副鎮長屈金亮說,“通過公司化運行,發電并網后都有輸入數據,電力局將電款轉到公司賬戶上,減去管理和維護費用,直接將錢打到貧困戶在信用社開的一折通上,賬目公開,一分不差,徹底打消了貧困戶的顧慮。”
與此同時,李斌虎也在積極搭班子、選地址,恨不得天天睡在工地上。在申請審批110千伏變電站時,得知按照以往程序,變電站從設計到報建整個過程需要近兩年的時間。
李斌虎當時就傻眼了,“那豈不是等項目建成,全國都脫貧了?”此時,大荊龍山的電站已經投進去近1個億。
為了推動光伏項目加速進行,李斌虎和區上領導一次又一次到省上多個部門接洽、爭取。商州區的執著感動了省委領導,也打動了審批部門。2017年10月,110千伏變電站特事特辦正式落地商州。
實干帶來了實實在在成效。2017年,商州區光伏發電695萬度,上網電價收益246.38萬元,扣除電站運維費用后全部兌付給了貧困戶。
“預計光伏扶貧項目全部建成后,年可發電6300萬度,實現收入5355萬元,貧困戶戶均年穩定增收2500-3000元 , 2019年 實 現 脫 貧 摘帽。”商州區委副書記、區長李旭光說。
2018年1月2日,60多歲的北寬坪鎮寬坪村村民于軍憲正在香菇大棚基地上伐核桃樹,眼看快要鋸斷的核桃樹就要倒向他,而他卻沒有一點躲避的反應。
剛好路過的“第一書記”張建平一個箭步沖過去,將核桃樹推向另一邊。于軍憲手中的油鋸被倒下的樹樁彈起,直沖張建平飛去,在他膝蓋上生生鋸出一條12厘米長的口子,鮮血頓時涌了出來。
于軍憲安然無恙,張建平疼得暈了過去。
“這幾天村上的香菇合作社即將打菌末,正是關鍵時刻我卻躺下了……”在醫院從昏迷中醒來的張建平,第一時間想起的還是村里撂不開的工作。
細微處見精神,小事里顯擔當。
能不能擔當、敢不敢擔當、有沒有擔當,在對待群眾的一件件小事的態度上就能見分曉。
入夜,村民張軍剛吃過晚飯,就聽見一陣敲門聲。
邢俊帶領村干部、包扶干部站在張軍門前,發現屋里黑洞洞的。剛要離開,張軍打開了門。知道又是來勸自己去敬老院,他沒等大家開口就說到:“屋里好著呢,一個人弄得美美的,我才不去敬老院。”
由于眼睛不好,張軍已經半個月沒有開燈了,吃的是面水糊湯,房子也存在安全隱患,但他就是不肯搬進養老院。這一次,邢俊沒有直接提敬老院的事,而是說:“老伯,我們今天是帶您逛街,給您買新衣服呢。”一聽不是勸自己去敬老院,張軍跟村干部一起上了街。
看張軍換上了新衣新鞋,心情十分高興,邢俊才湊上去又說:“您不想住敬老院,那總可以去看看吧?”這一看,張軍不肯走了。
邢俊是商州南秦新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現在擔任吳莊村駐村工作隊隊長。他對村干部說:“其實老人是擔心敬老院會虐待他,這一看他就放心了。農村的事說得再好也沒有用,必須找到村民的心結。”
安頓好張軍后,邢俊心里又開始琢磨起另外16名老人進敬老院的事。但是這些老人,情況卻有些特殊。按目前的政策和條件,他們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月尚有280元的低保費,不符合入住敬老院的標準。
可看著這些生活不便的獨居老人,邢俊急在心上,經常和村干部坐在一起為錢發愁。
為了掙夠這些“養老錢”,看到網上低價批發蔬菜的消息時,村里便派老支書張新民帶隊去澄城拉了一車蔬菜回來。十天下來,這些蔬菜賣光了,1萬多元純收入也到手了。
有了錢,村集體對照“五保戶”補助標準,為這些老人補齊剩余的320元。今年9月底,那16名原本被“隔離”在門外的老人,也將進入敬老院安度晚年。
政貴有恒,治須有常。
擔當需要一張藍圖干到底的長遠眼光,也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
沿川一條路,兩邊九道溝。環顧吳莊,57.8%的貧困發生率,讓這個距城區僅20公里的小山村“相隔一道山、貧富兩重天”。
窮家難當!今年,李衛紅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他和村委會主任張栓民說:“不怕窮,就怕窮慣了。咱們先要轉變思路,把信心士氣提起來。”
多年以來,吳莊產業品種一籮筐,產品卻一袋裝,主導產業不明晰,單單中藥材就有20多種。抓住這個問題,李衛紅決定將原來種植的20多種中藥材淘汰掉大部分,重點引導群眾發展菊芋、丹參、土荊芥3個品種。
補“短板”、提質效,發展才更有后勁、更有前途、更能持久。吳莊村編制出綜合發展規劃,確立了以商貿物流集散中心為核心,以中藥材產業帶、農光互補產業園和石龍灣移民新村三大片區為重點,以食用菌、土荊芥等六個基地為支撐的“一核心三片區六基地”發展布局。
當然,不干的話,再好的藍圖也只是一紙空文。
2017年11月,吳莊村第一批種植的菊芋成熟迎來豐收,村民需要把菊芋送到收購企業。李衛紅主導成立的吳莊村實業公司,就為群眾解決了眼前的急事。公司補貼人工費、運費,主動上門收購藥材,統一拉到60公里外的森弗健康養生產業園。“打通產業發展的最后一公里,群眾的信心才能增強。”他說。從2017年至今,吳莊村菊芋種植的面積就增長了500多畝。
今年,利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200萬元資金,李衛紅又把目光對準農家豆腐加工,每月將有10萬元左右的收入,還能提供30多個工作崗位,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為了讓光伏發電項目可持續發展,商州區借助良好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將光伏項目和一、三產結合,探索農光互補發展模式,通過電力和農產品獲得雙重盈利。
電池板下的富余空間建設養菌大棚,不但大幅度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也使群眾多了一份穩定的增收項目,食用菌大棚與太陽能發電“牽手”,迸發出奇妙的共贏。
“香菇喜陰,大棚建在光伏板下面,再合適不過了。”楊峪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周鉑說,香菇在生長過程中要避免陽光直射,只需要少量散射光,還需保持良好通風環境。兩者優勢互補,是一次性投入、長年見效的好項目。
現在的大荊龍山上,除了一塊塊光伏板奪人眼球,還有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花朵在夏日競相開放。沿著蜿蜒的小路爬上山頂,就能看到光伏扶貧電站的全貌。
未來,這里將是一座集光伏發電、農業種植、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太陽能小鎮。

阮世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