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義無反顧、敢作敢當”的正氣"/>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汪 瑛(特約撰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什么樣的工作環境塑造什么樣的干部,可以商州為例

環秦嶺公路自行車賽
近年來,商州區涌現出了一批勇于實干、敢于擔當的好干部先進典型。他們中職級有高有低,年齡有大有小,工作平臺也不盡相同,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作為、務實肯干。
好干部的成長,一定會有適合其生長的好土壤。三位干部的履職故事,可以印證商州干部的新狀態。
8月23日,商州區劉灣街辦三十里鋪溝道路干凈,河水澄清,映襯得沿途村舍更加整潔。車子拐過幾道彎,在一塊兒較大的平地前停下,這兒原來是一家采石場。
河對岸被削了一半的山頭靜靜矗立,山石裸露。商州區林業局局長張雪平眉頭緊皺:“腳下堆放砂石的這些地方可以恢復耕種,可是那些開采過的山體沒有辦法人工恢復植被,只能靠自然恢復。”
2016年上任伊始,張雪平就遇到了棘手的開山采石專項整治工作。黝黑的皮膚,清瘦的面容,說話聲音不高,但雙目炯炯有神,說到關停采石場,他顯得有些激動:“得虧及時整治,否則環境破壞面更大,留下的后患更深。”三十里鋪溝內原來有六家大型采石場,去年以來陸續被關停,現在只剩下一家了。
“過去,這里砂山林立,攪拌機整天轟隆作響,大車來回不斷,對林山和周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如今,關停整治后進行了復耕復綠,這才慢慢恢復。”附近一位村民說,采石場關閉前后變化巨大。
砂石開采之地,往往是植被和天然林共生的環境,一經破土采挖,植被和林木遭到破壞,生態便會惡化。2015年初,省上下發了《關于深入開展開山采石專項整治切實加強采石場管理的通知》,2016年,商洛市政府就切實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也做出了明確要求:加強林地管理,嚴格執行征占用林地審核審批制度,對于“兩岸三線四區”重點區域的采石、開礦、取土等占用林地項目,一律不予報批。
當時商州區內有大大小小30多個采石場,分散在沿江岸線,經年累月、利益糾葛、盤根錯節。作為責任人,張雪平明白,要在較短時間內取締關閉這些場地,極其不易,他決定從審批關口下手:生態紅線內所有采石場開采到期后,不再辦理林地占用許可證。
2017年3月的一天,十幾家采石場老板聚集到商州區林業局群體上訪,其中一位老板站在樓頂揚言:“今天不給個說法,我就從這樓上跳下去!”張雪平將來訪人員讓到會議室,從省上相關政策到市上文件,從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到開山采石對當地環境的破壞對子孫后代的影響,從個人的眼前利益到整個區域的長遠利益……跟這些老板聊了整整一上午。
“政策是給大家制定的,也是給我制定的,不是我與大家關系不好不給審批,今天我簽了字,將來群眾就會罵政府。”一番話,讓在場的人悻悻而回。
張雪平說,那段時間,自己的壓力很大,不少親朋好友打招呼,希望他能網開一面延長某個采石場的林地使用期限,或是讓某個采石場進行整治而不要取締關停……朋友打電話約飯局,他一次沒去過。“那個飯好吃難消化呀!”張雪平搖搖頭笑著說:“沒有吃過哪個場子一頓飯,我也叫不上那些老板的名字,啥時候心里都是踏實的。”
開山采石整治工作以來,很多人都覺得張雪平沒有人情味、難說話得很,老同學說他當了局長拿架子,他只是微微一笑。“不能辦的事不能簽的字,不管是誰,哪怕是我的親兄弟姐妹,那也不行。”
商州區大趙峪街道辦事處劉河村三組組長劉歲舍,多次以組集體名義非法轉讓林地150.55畝,讓他人用于挖取坡渣。張雪平知道后,要求森林公安局依法處罰。2016年,劉歲舍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1.5萬元。
“通過從嚴整治,我們向違法違規者釋放出生態保護嚴肅性的信號,目前已初步遏制了亂采的勢頭。”張雪平說。
據介紹,商州區丹江沿線、河道兩岸20家采石場已在近兩年被陸續關停,只剩下十家。根據相關部門要求,到2020年,商州區內采石企業要控制在七家。“下一步,我們將合理規劃布局采石點,一方面符合環保要求,另一方面也能滿足市場需求。”
2018年春節過后,商州區對之前的駐村工作人員進行了調整,大多數駐村干部回到原機關單位,不用再城里鄉下兩頭牽掛、來回奔波了。然而,李濤卻做了一個讓人吃驚的舉動——向組織遞上了一張《駐村申請書》:請求繼續駐村并擔任“第一書記”。
李濤是商州區民政局優撫股股長,2016年被派駐到金陵寺石灰窯村擔任扶貧駐村工作隊員,2017年底,被評為“脫貧先鋒”。
說起申請繼續駐村的原因,李濤很坦然:“工作以來一直在機關單位,在石灰窯駐村時,認真學習了扶貧政策,熟悉了農村工作,和農民也有了感情,對駐村扶貧工作剛剛有了認識和一點經驗,就此放下怪舍不得的。加之家里沒啥負擔,孩子上大學了,老人身體很好,自己可以安心到村上工作。”
4月20日上午,商州區駐村扶貧工作會議召開,會上宣布了新一批駐村工作人員,李濤被安排到大荊鎮口前村擔任“第一書記”。“組織還是照顧了我,這里離城里只有30多公里,交通相對方便。”李濤說,當初自己申請的是最艱苦最偏遠的村子。
當天下午,沒等組織部門送,李濤就只身來到口前村,放下行李,便讓村干部帶自己到村里走訪。一下午跑了前嶺、龍山幾個小組,看見沿路有村民來回擔水,李濤上前詢問,原來是自來水管道出了問題,水塔蓄不上水了,周圍的20多戶村民只能自尋水源挑水吃。他連夜趕回城里,向局領導匯報。“飲水是個大事,尤其是夏天到了,更應該注意安全飲水。”
經過一番爭取,李濤所在的區民政局和另一家單位同意共同出資5萬元修復村上飲水工程。“把原來的管道換了,6月底問題就解決了。”李濤說,施工過程他親自做監理,如今這幾個組的自來水管道起碼能管一二十年,他還打算近期將供水設施升級為自動化上水。“盡個人所能為村上辦事,哪怕辦成一件小事,心里也高興。”
口前村在大荊鎮面積最大,有810戶3070人,其中在冊貧困戶244戶876人,貧困率發生低于10%,屬于非貧困村。“貧困村有‘四支隊伍’聯合包抓,有工作隊長統領,非貧困村只有‘第一書記’和鎮上的包村干部,人員少力量弱。”村支書馬立紅介紹。
這一點李濤也頗有體會,村上干部除了村主任,其他人員幾乎不會操作電腦,在貧困戶錄入工作過程中,他總是打頭陣,經常通宵加班。雖說離城里不遠,但他一直堅持吃住在村上。“駐村駐村,就得踏踏實實住在村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群眾就不信任我這個書記了,沒有信任還咋開展工作,我是組織派來的,不能給組織抹黑。”李濤憨笑,用手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鏡。
協助抓好“兩委會”班子建設,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是駐村“第一書記”的重要職責。李濤進村不久,就遇到了村“兩委會”換屆。口前村由三個村合并而成,情況復雜,村里有以小組抱成團的,也有以家族抱團的。候選人提名階段,李濤每天與選委會成員一起,挨個小組跑,宣傳換屆知識、選舉工作的重要意義和主要程序,讓群眾了解選舉各個環節需要注意的問題、要把握的方向、該堅持的原則。
5月21日,口前村委會院內,鄉親們陸續趕來參加投票。李濤發現,一部分群眾左顧右盼、猶豫不決,他當場決定再設一個投票間,將不識字,或因其他特殊情況不能自己填寫選票的選民集中到一塊兒,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并委托工作人員代寫選票。
見此狀況,現場有人立刻站起來罵罵咧咧、發泄情緒,李濤上前勸其遵守秩序。“你個外來人,算個什么東西,憑啥管我們村上的事?”對方說著向李濤揚起了拳頭。
李濤冷靜地介紹了自己的身份和單位,并稱自己是當兵出身,挨幾下拳腳算不了什么。一番言辭擊退了試圖破壞選舉的人。當天的選舉結果出來,現場響起了掌聲。
“李書記還真是個漢子,敢于站出來,敢講真話講正義。”村民之間交換著對李濤的看法,村“兩委會”換屆選舉工作順利完成,沒有出現一例上訪。
幫殘疾戶調整低保辦理高齡補貼,給失火人家送被褥爭取救濟,為爭地畔子的兩家化解矛盾……李濤說自己一天有忙不完的事情,但很充實,也有成就感。
“把村上的主導產業發展起來,增收才有穩當路子,村民也才有盼頭。”李濤在駐村日記上給自己定下目標。
挨家挨戶做思想動員,一趟趟到食用菌公司和光伏公司聯系,幫助貧困戶辦理產業發展手續,如今,178戶貧困戶認領了光伏項目,一年就能拿到3000元的收益。
“李書記來給我們幫了大忙,有這樣的駐村干部,我們心里很踏實,村民也打心眼里佩服。”馬立紅對這位“第一書記”由衷服氣。

吳莊村新建成的幼兒園今年秋季開始招生 梁生樹/攝
李濤說,中藥材項目要見效,最少需要三年時間,他將在這里扎根,做好扶貧這件事,親眼看見村上的產業見效,那時候才可以離開。
沿312國道穿過秦嶺隧道,就到了商州區牧護關。一字排開的黑色大棚一眼望不到邊。趙永健跳下車,一頭鉆進大棚里,“這都能摘了,咋還不趕緊采?”蹲下身子,看著一朵朵水靈的香菇,如同看著心愛的寶貝,趙永健滿臉笑意。
“這幾天價格美得很,供不應求,趙哥,我們想再建幾個大棚。”基地負責人趙艷看著趙永健。“先把眼前的這幾件事做好,冷庫建設、更換環保鍋爐要加快進度,擴大規模是遲早的事。”說完,趙永健起身去看冷藏庫。
趙永健,高級農藝師,商州區第十八屆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2012年5月至今任商州區特色產業發展中心主任。2017年,商州區將食用菌產業定為扶貧主導產業,趙永健結合本區實際,擬定食用菌產業指導意見,并提出了種植反季節香菇的想法。“香菇一般都集中在秋冬季節,夏季因為溫度較高,菌菇成活率低。可是我們這兒土地少,要提高利用效率,就得想轍。”
交通、水源、海拔、氣候、自然環境都是發展反季節香菇必須要考慮的因素。牧護關緊鄰312國道,最高海拔為1460米,屬黃河流域,夏季平均氣溫約26℃,正適合夏季生產香菇。想到這里,趙永健激動地一夜沒睡著,第二天便去找鎮上干部商量。基地規劃、流轉土地、對外招商……2017年底,秦關村食用菌基地建起來了,300個鋼架大棚拔地而起。
趙艷的公公王斌,當初并不想帶著家人入這個行當,“各地都在種,擔心銷路問題,另外,覺得種植業很勞人,時間長了堅持不下去”。
趙永健帶著王斌和其他種植戶從河北到河南,從山東到浙江,讓他們親眼看看外地食用菌的發展勢頭和市場行情,并向他們打包票:“賣不掉了來找我!你們掙不了錢我臉上無光,你們沒有收益我心有愧。”這下,王斌才打定主意。
從基地的選材用料,到菌棒的購買,趙永健都一一過問。僅今年春季,王斌的香菇基地銷售額就達到20多萬元。王斌樂道:“沒想到老了老了,還大干了一把!”
在趙艷看來,趙永健不僅是她和基地的引路人,還是免費的技術員。“遇到任何問題就找他,他能來就來了,來不了就在電話里給我們出主意,有他在,我們心里瓷實。”“我是個公務員,但我認為自己更是個服務員,給你們做好服務我才有成就感。”趙永健接過話茬。
2017年3月以來,全區和各鎮辦組織舉行食用菌栽培技術村級培訓會、現場培訓會、產業扶貧政策解讀培訓會等各種培訓會20多場次,培訓種植戶及企業生產管理人員1000多人次。開始是請專家來搞講座或現場培訓,后來就變成趙永健講了。技術要領、關鍵環節,他有說不完的秘籍。
去年冬季,香鋪村平菇種植戶在短短一個月里經歷了驚心的價格過山車,同樣一箱平菇,起初賣到120元,幾天后七八十元,一周后跌到五六十元,30元、20元、10元……價格一路大跌,種植戶懊惱不已,他們到產業中心找趙永健要說法,還有的竟然在電話里對他開罵,趙永健一邊耐心地向大伙兒解釋大雪天氣交通受阻,導致市場價格下跌,一邊在網上聯系商家另辟銷路。對那些仍不放心的種植戶,趙永健拍下胸脯:“如果兩天內再沒有客商來,我就到商鞅廣場擺攤吆喝給咱們賣平菇!”
截至目前,商州區有食用菌產業扶貧基地65個,62家企業(合作社)簽訂三方協議,共發展香菇、平菇、真姬菇、杏鮑菇等食用菌4500萬袋,帶動全區18個鎮辦174個村13200戶貧困戶,帶動企業(合作社)為貧困戶兌付分紅資金1290萬元。
嘗到甜頭的村民周正富說:“趙永健是我們的貼心人,有了這樣的帶頭人,我們一定能夠拔掉貧根,摘掉窮帽。”
“今年新建了7個基地,我每個星期都要齊齊跑一遍。”趙永健說,他把食用菌產業當做自己的事業來做,全國食用菌搞得好的地方,他都去過。他有一個設想,在未來的兩三年內,在商州舉辦一次全國食用菌高峰論壇,讓商州食用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