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9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游客是北京的最新式經濟武器 2017年初韓國決定部署“薩德”系統,中國迅速做出有力反擊,除了限制韓企、取消韓娛樂明星演出,還采取一種新措施:限制游客。之后幾個月,韓國旅游業遭重創。這是中國首次成功大規模利用旅游來打擊一個經濟體。從中可一窺未來。10年時間,中國已從亞太地區的小角色成為最重要的游客來源國。在日本、泰國、新加坡或巴厘島,中國人如今是最大入境游客群體。
中國擁有控制出境游客的獨特能力,這賦予北京一種全球舞臺上未曾見過的新形式軟實力。中國已開始使用這種施壓工具,今年針對的是帕勞。今后可能是日本、印尼、菲律賓或其他與中國有地緣政治爭端的國家。中國出入境旅游市場的特點,決定了外界對這種工具鮮有反制措施。
與美中加征關稅的有形產品不同,出境游客并無可替代者。這里涉及兩個因素。一、民主國家限制國民旅游的能力有限得多。若無徹底禁令,比如美國曾對古巴實施的那種,別國無法阻止游客赴華。二、到中國的外國游客較少。由于獲簽證較難、成本較高及污染等問題,中國的崛起并未令其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人數仍較少,2004年到2016年僅增長約30%。相比之下,出境旅游人數增加4倍多。這意味著,外國游客并非中國城市或地區經濟的重要動力。這令中國旅游業處于不易受到報復的獨特位置。分析人士說,若中國實行貿易限制,也許能就此告到世貿組織,但旅游很難界定。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出境旅游市場,隨著該國二三線城市日益富裕的居民加入出游熱潮,未來增長不可限量。目前他們多前往中國近鄰地區,但隨著足跡不斷擴展,更多國家易受沖擊。法國、意大利、奧地利,都正迎接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
尚不清楚旅游是否會成為北京施壓技巧武器庫的常規武器。有一點值得注意,盡管中國政府并未控制獨立游客的目的地,但另一種趨勢或影響他們的選擇。比如最近圍繞中國家庭受到瑞典警方粗暴對待的新聞在中國社交媒體瘋傳。不難想象,未來若出現類似事件,會傳播開來并產生切實影響。▲(作者尼辛·科克,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