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司坤 馬俊 本報特約記者 武彥
近日關于“張小平離職影響中國登月”的文章刷爆微信朋友圈。文中引用一篇蓋有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公章的公文內容稱,該所研究員張小平個人離職加入民營航天企業,直接影響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研制,甚至影響載人登月計劃。中國民營航天企業剛剛起步,究竟該如何看待中國航天人才的流動?
這篇題為《張小平參與我所型號研制情況》的公文顯示,張小平曾是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員,離職前任副主任設計師職務,曾在至少四個型號的發動機研制中承擔著重要作用。但該研究所直到他離職之后才發現,“張小平個人的離職對這四型發動機的方案論證及研制工作均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27日晚間發表聲明稱,2018年3月,張小平向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提出辭職申請。該所雖然進行了多次溝通和挽留,但其離職意向堅決,“并在單位未批準的情況下自行離所”,對保守國家秘密和單位技術秘密帶來較大隱患。該所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由于急于達到讓其回所脫密的目的,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有報道稱,該所“優秀的骨干較多,此事對全局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引起熱議的不僅是國有航天企業的選人用人機制,同時不少網友也對民營航天企業高薪挖人的現象展開熱烈討論。有人認為航天人才也應該遵循市場規律自由流動,但也有人擔憂民營航天企業近年的大規?!巴诮恰毙袨椋赡軙_擊國家重大航天計劃,甚至造成國有航天機構與民營企業之間的對立。
中國航天專家黃志澄2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前現實情況是,要完成國家的戰略航天任務,無論是衛星火箭還是載人航天,主要還得依靠國家隊,但民企可以補充國家隊不能做到的地方。航天科技集團的宇航部部長尚志最近提到,航天科技集團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建設商業航天的共同體。黃志澄表示,對于國企來講,一方面要加強體制內的改革,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以開放的心態來包容和支持這些民企。關于具體的人才流動,雙方應該面對面地協商,切忌吵成一團。業內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雖然民營企業待遇更高,但由于中國重大航天項目主要由國家隊負責,不少技術骨干正是看重這點,愿意投身其中掌握核心技術和積累經驗,這也不失為個人發展的另一條途徑。
黃志澄表示,美國在航天領域的情況與中國有較大不同。美國對于知識產權有嚴格的界定,如果跳槽的員工從一家公司帶走知識產權,“老東家”完全可以到法庭起訴,而且大都會勝訴。因此美國技術人才跳槽去新公司一定是創新的,所從事的技術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樣的,即所謂的“人可以走,但技術帶不走”。而中國航天領域在相關知識產權問題上還沒有特別清晰的規定。
業內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于中國航天人才基本都來源于國家隊,如果在所有航天領域的知識產權問題上都嚴格設卡,中國民營航天恐怕很難發展。事實上,美國當年也存在同樣的情況。SpaceX公司等美國私營航天企業能夠快速發展,其實是得益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無償技術支持,但這個政策出臺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我們不能簡單照搬美國那套做法。▲
環球時報2018-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