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敏
摘要:姚名達是民國著名目錄學大師,古典目錄學成就突出,且吸收西方目錄學思想,形成其現代目錄學思想,這昭示目錄學從古典向現代轉變,時代意義明顯。當代國學大師饒宗頤一生筆耕不輟,研究范圍涉及多領域,且自小跟從父親研究目錄學,有目錄學著作《潮州藝文志》、(憷辭書錄》、《詞集考》,三本目錄學著作均從獨特角度校讎整理編寫,其編排思路研究與與姚名達的理論相通、繼承、發展。姚名達對目錄學理論闡釋多,饒宗頤目錄學實踐多,從實踐中找思想,然后對比出饒宗頤目錄學思想中,探尋出目錄學當代化的規律。
關鍵詞:姚名達;饒宗頤;目錄學;當代化
中圖分類號:K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006-02
一、引言
(一)姚名達及其目錄學
姚名達是現代目錄學中一座避不開的大山。姚先生人品學品俱優,他投筆從戎誓死抗日,最終為國捐軀;三十八年中,姚先生寫下《目錄學》、《中國目錄學史》、《中國目錄學年表》其中《中國目錄學史》水平最高,思路和材料均數上乘。浙東幾位史學家的年譜也有賴于姚先生整理才得以保存。
姚名達的目錄學理論承上啟下,中西結合。他整理了中國古典目錄學思想,提煉出其中精華作為其目錄學思想的基礎,而針對中國古典目錄學中的瑕舛,姚名達從西方目錄學思想中吸取精華,以科學的治學態度把中西方目錄學思想進行了研究和思考,這也奠定了中國現代目錄學的基礎,對之后學者的目錄學治學方略有了基石般的作用。
姚名達是現代目錄學的奠基人,饒宗頤的目錄學成就在建國后得到井噴式增長,饒宗頤的目錄學實踐大多在現代目錄學的基礎上進行,如今本文以饒宗頤的目錄學實踐作為研究對象,從其代表性目錄學著作《潮州藝文志》、《詞集考》、《楚辭書錄》以及敦煌文獻的整理實踐中總結目錄學發展規律。
(二)饒宗頤及其目錄學
“南饒北季”是對饒宗頤最準確的評價,與季羨林齊名的饒宗頤,少時學從其父饒鍔,親自整理潮州地方目錄志“潮州藝文志”一舉得名。2003年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對饒宗頤的學術成就做了總結,1000萬字的學術心血是饒宗頤一生學術實踐的見證,這也是近年來對饒宗頤之學問總結最完善的版本。其中目錄學和敦煌學的結集是筆者關注的焦點。
饒宗頤目錄學思想大多源于中國古典目錄學,上至劉向、劉歆父子的《別錄》、《七略》、班固《漢書藝文志》,近至余嘉錫、姚名達,他屬集大成者。“天嘯樓”是廣州最著名的私人藏書地,也是饒宗頤家族承續之地,十萬余卷古籍藏書為饒宗頤編寫《潮州藝文志》提供豐富資料;饒宗頤的目錄學實踐包括區域文獻整理總結,詩詞匯集考證,古籍整理校讎,這些工作都為后世學者研究奠定基礎。
二、古典目錄藏書世家的現代分類法應用
饒宗頤的《潮州藝文志》遵從古典目錄學藝文志體例,藝文志體例源于班固《漢書·藝文志》,此書以劉氏父子目錄為基礎,取名“藝文”,如其序中言:“今取其要,以備篇籍”,分類首創《詩》、《書》、《禮》、《樂》、《易》。
《潮州藝文志》全書共二十卷,在分類上仍舊以經史子集為主,四部共為十七卷,其中經部三卷分九類,史部四卷分十四類,子部三卷分十三類,集部七卷分四類。但外加兩卷則是饒宗頤全面目錄學觀點的體現,其中糾集潮州外籍人士之關于潮州的學術著作為第十八編,訂偽和存疑各為一編。
經史子集分類法從是隋朝始便應用于典籍分類,即使是集目錄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總目》,也受政治影響在學術上并未全面體現一國之學術。姚名達之目錄學分類標準中,運用大量史料和西方分類法,其注重的訂偽和存疑之精神,這點饒宗頤與之相通。
而就潮州而言,饒宗頤在傳統分類法上將外籍學者著作單獨列出,且將校讎學中的訂偽和存疑單獨列出,著錄文獻過程中的問題和失誤分為“存、佚、缺、未見”,這種分類屬于首創,體現了饒宗頤在目錄學上講究“史料全”和“客觀嚴謹”。
《潮州藝文志》首開編纂地域藝文志先河,饒宗頤將天祿樓里外書尋遍,編出潮州地區的文獻系統。古典目錄書籍大多是在皇權操控下進行,所以編纂思想是為維護皇權統治;而《潮州藝文志》編纂時從學術角度出發,建一地之文獻寶庫,此內涵是對藝文志內涵的豐富。
《中國目錄學史》有言:“學者欲通曉古今,洞識所學,乃不得不各自就其本科目錄作徹底之研究”,此思想從西方目錄學中汲取,將自稱學科之書籍由本門專家學者編纂成專科目錄。此思想還僅是就學科而言,各地域有其獨特文化,古籍流傳版本和當地典籍有其自身規律。
饒宗頤是國內最早一批做地方藝文志的學者,學者們根據各地域典籍做的研究成果也充分體現地方特色,與地方方志構成文獻資料雙壁;姚名達“專科”解放了目錄學“整塊吞咽”的誤區,編纂地域專科目錄著作,這是對專科目錄內涵的延伸。
大序小序對于總結學術源流和縷清學術脈絡有很大功能,《潮州藝文志》去序的程式化,將案語功能發揮到極致。案語內容多涉及版本和卷數,或介紹作者,這些內容從時間之維度進行,同一作者之書目,按面世前后排列,并且每一時期作者的情況均被分布在其對應時期的書目之下;這種將序的功能案語化做法,既簡潔又便于閱讀。
姚名達遵從“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古典目錄底子,而目錄學發展到建國后,這一傳統依舊在西方目錄學思想圍攻下存留下來,饒宗頤將校讎與解題合并,溶解于序之中,擴容了目錄學內涵和手段。
《潮州藝文志》繼承了古典目錄學中的解題,擴充了解題內容,除去姚名達提倡的傳統解題中的作者信息、學術思想之歸屬和發展、評涉典籍之得失外,更是加重其版本之流傳脈絡、著書的前因后果、書中的訂偽和存疑部分,此種解題法更符合現代目錄學的做法,是實踐層面是對古典目錄學的發展。
三、文學創作實踐對文體內部分類的細化感知
集部分類與往往與文學創作實踐密切相關,《隋書·經籍志》中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四庫全書總目》中集部分為:楚詞、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詩詞類創作從隋唐后得到井噴式發展,成為目錄學書中重要部分。
姚名達采用西方目錄學精髓“分類法”來研究詩詞類目錄,從歷史編纂的維度側向衡量,多角度對詩詞進行分類。饒宗頤本身有詩詞創作實踐,《詞集考》集中展示了他在集部分類細化方面的才華。
饒宗頤是詩詞創作大家,創作實踐和單篇研究詩詞的文章多;其論文集《文轍》中論及諸多從古至今的詩詞大家,從詩詞本身出發結合作者事跡,將詩詞評論寫的禪趣和樂趣并存;《選堂詩詞集》是其詩詞創作實踐;饒宗頤諸多周邊創作,例如題畫詩、書評詩、詩評詩均被收錄于《人間詞話平議》、《選堂賦話》等作品中,《詞集考》更是他在詩歌目錄學方面最突出的實踐。
詩詞類著作增長速度在唐朝之后呈次方上漲,中間因為詩評家和當時時代背景影響分為各種流派,且各朝代有其輝煌的文體。傳統總集像《全唐詩》《全宋詞》,以一個朝代為斷點對詩詞進行研究和整理,并且以彼時代最耀眼文體結集,例如《全唐詩》中主收唐詩,對詞的關注甚少,唐宋中間的亂世五代十國的詩詞成就并未呈現,宋元之間遼金政權的詩詞也為系統見于筆端。饒宗頤的《詞集考》中將明朝之前的詞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結集。
《詞集考》內容上以朝代為單元,按照詞的不同流派和類別進行編排,同一類別之下的詞人再按照時間的前后進行梳理,對于考證年代不詳的置于最后,便于今后學者的考證。傳統集部分類方法上加一外編,分為三類:《詞評類》、《詞樂》、《詞韻類》,從內容、曲調、韻腳三方面進行了整理收錄;別集類中分三大類:《唐五代詞集考》、《宋代詞集解題》、《遼金元詞集考》;對于詞收錄較少的時代做了匯集和考證工作,對于詞發展輝煌的宋代重點做了解釋;總集類在朱彝尊《詞籍考》基礎上增加近人創作詞集古籍。《詞集考》考證過程中充分運用版本學和網絡資料庫,梳理每一類別的發展源流過程中參照手頭和網絡資料庫中各版本,編排思路科學而全面。
《中國目錄學史》中提出八條目錄分類標準,其中推崇按照版本源流和學科內部規律進行劃分;饒宗頤精通詩詞,《詞集考》從資料完整度上無可比擬,按詞的內容、韻腳、曲牌進行分類,也體現了分類精度前無古人,此點繼承姚名達目錄學思想精髓。
四、主流文獻研究成果的系統化傾向
《楚辭》的研究一直是主流文獻的重點,歷代研究《楚辭》古籍浩如煙海;最初目錄書籍將《楚辭》歸在文集,因其地位和書目與日俱增,后漸漸從文集中獨立出來,單獨成冊;例如《四庫全書總目》的集部中,楚詞類冠列之首。
饒宗頤是當代楚辭文獻版本大家,其論著有《楚辭書錄》、《楚辭與詞曲音樂》、《楚辭地理考》,其中《楚辭書錄》首創楚辭文獻系統概念,將楚辭上升到學科目錄類,建立“楚辭學”。
姚名達師從梁啟超,其目錄學思想重解題而輕全面,論及目錄學編目:“與其詳列篇目,不若精傳解題”;民國時期目錄學中西融合趨勢明顯,姚名達在此學術環境下能堅守目錄學中解題這一核心,功莫大焉,姚先生目錄學思想精微,為饒宗頤之后的目錄學系統化奠定基礎。
《楚辭書錄》中將元朝之前的所有關于楚辭典籍,不論在冊的還是佚亡的一并記錄,圍繞《楚辭》創作的騷體、翻譯等著作均收錄,這些版本之間的流傳關系也一并縷清。《別錄》和《拾補》中增加了楚辭類論文和海外文獻,橫跨古今中外的楚辭文獻系統在饒宗頤之手建立起來。
總集側重于研究楚辭類文獻,列為目錄側重對文獻進行解題,而文獻系統從古今中外四個層面對文獻進行整理,且重在全面,將歷史上出現過的楚辭類文獻均列為目錄,此種治學更利于后代的跟進研究,為楚辭學科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