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韞嘉
744年夏天,44歲的李白在洛陽。
744年夏天,33歲的杜甫在洛陽。
順理成章地,他們相遇了:一個名滿天下,一個初出茅廬。據說兩人一見如故,設想兩人在茶館相遇,那茶館老板可能都睡著了也沒見客人出來。兩人相差十一歲,再加上當時的地位懸殊,本不大可能沒有一點隔閡。但是李白一點也不端著架子,杜甫也沒有一味低頭稱頌。
李白:“我們兩人既然如此志趣相投,不如秋天約了一起去游玩吧?!?/p>
杜甫:“好啊好啊。”
杜甫可以說是非常開心了。李白是誰?那可是他的偶像??!
秋天很快就來了。兩人如約在梁宋一帶會面,順便認識了高適等人。大家一起吟詩作對,每天過得充實快樂。
杜甫是怎么形容兩人的情誼的呢?“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這是他在《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一詩中提到的。與這首詩同時寫成的,還有李白的《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
他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某天晚上李杜兩人都大醉,鉆進同一床被子里就呼呼大睡。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李白一時興起想起一個叫“范十”的友人,要和杜甫一同去拜訪他。
杜甫排行老二,李白有時稱呼他“杜二甫”。
李白:“杜二甫杜二甫,我們去找范十玩吧!”
于是兩個人手拉手踏上了尋找范十居所之路,騎著馬晃晃悠悠往城北走,走到荒郊野嶺,馬都不識路了。李白一急,跳下馬來往前鉆,不料鉆進了蒼耳叢中:“城壕失往路,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為蒼耳欺?!?/p>
粘了一身蒼耳的李白跌跌撞撞找到了路。杜甫見了李白這副模樣,憋笑憋得肚子疼:看在我那么崇拜你的份上,我不提。范十則心直口快,一開門見到李白:“入門且一笑,把臂君為誰?!彼牙畎滓粩?,第一句話就是:
“哈哈哈哈哈……你是誰?怎么這副樣子?你來干什么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李白郁悶了:“我可能有個‘假的好朋友。”
然后三人敘舊、飲酒、吟詩……杜甫一生最珍貴的友誼,就是這“不愿論簪(zān)笏(hù),悠悠滄海情”了。
兩人交情再好也是要分別的。最后一次見面后,杜甫還要繼續他的仕途,李白也不會一直待在一地,于是,臨別前李白寫下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經此一別,據說兩人再未相見。這一對最閃亮的朋友分開了,卻都沒能走上坦途。
杜甫在與李白相識后,他的風格有點兒被李白“帶偏”了,走起了他不怎么常用的浪漫主義風格:“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睂Χ鸥碚f,李白可能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他對李白的崇拜充溢在字里行間。
在他寫給李白的詩中,有贊揚李白的: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p>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p>
也有憐惜他的: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p>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p>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p>
還有單純對他的思念: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信今何如?!?/p>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p>
其實,李白對杜甫的感情不比杜甫對他的淺。李白當然也有贈給杜甫的詩: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p>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p>
只不過數量上確實少了許多。
也不怪李白不念故友,后來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轉衰,他實在是沒有心思去想念友人了。傳說62歲的李白跳入池水撈月而亡,而杜甫見證了整個唐朝歷史的轉折過程。那個憂國憂民的杜甫,曾經和李白一同年輕過的一面終于被滄桑掩蓋?!叭簟薄叭齽e”等,成為了杜甫的名篇。
然而杜甫一生,至死也沒有出人頭地過,是后人發掘出了這樣一位偉大的詩圣。
一個是“仙”,一個是“圣”,這樣的組合,讓他們成為唐詩中閃亮的雙星——“李杜”。
李杜的結局都是應了杜甫的預言:“寂寞身后事,千秋萬歲名。”
明星或許離開了地球,卻仍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繼續閃耀,并且會永遠閃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