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藏
周令
花鳥能夠以物寓意,進而委婉傳達畫家內心深處的情懷,因此自古以來,花鳥畫就是中國畫的重要領域。明早期宮廷畫師林良創寫意花鳥畫派之先格,到了明中期,吳門畫派陳淳的寫意花鳥畫更是到了“疏斜歷亂,淡墨敬豪”的境界。明晚期,徐渭以驚世才華超越了前人技藝。自成一家。這之后,大寫意水墨花鳥圖逐漸成為中國畫史上可與潑墨山水畫相抗衡的大流派。
《水墨葡萄圖》是徐渭大寫意水墨花鳥圖的代表作,畫幅雖歷百年墨色稍退,但依然煙嵐滿紙,淋漓酣暢。圖中所作為一株葡萄,葡萄藤主干從畫幅上方斜曳而出,分兩支直貫而下,左上角有題詞落款,其略帶傾斜的取勢強化了葡萄的走勢,看來狂放恣肆,酣暢灑脫。
徐渭以狂草入畫的技法最為著名。在《水墨葡萄圖》中,徐渭以草書筆法將藤條隨意拖出,氣脈連貫,一筆而成。其筆觸激情奔越、隨心所欲,把葡萄藤盤環連綿的神態刻畫得淋漓天然。雖有前人嘗試以書法入畫,不過能到這般任乎性情、狂放自由的境界,徐渭是第一人。
舍形悅影,是徐渭繪畫的另一種境界。徐渭不屑于細描臨摹,《水墨葡萄圖》中的葡萄與畫葉都是潑墨涂抹、隨意點擢,枝葉連成一片,不勾葉脈,果實也只是一串墨點,水與墨淋漓模糊,一片晶瑩透亮,像背光投影下的物象,只有模糊的輪廓而無細節。這種“舍開鄉悅影”的方式有很強的主體性,在徐渭看來,畫物要得神韻,就不必依照原形,而是有自己的感悟創造。比起外形,徐渭更注重內心的本質。
徐渭曾說觀古人畫如冷水澆背,陡然一驚,殊不知后人觀其畫作也是如此。第一眼看到《水墨葡萄圖》時,只覺此圖畫幅雖不大,氣勢卻席卷天地,用筆狂放,于水墨流漓間自成一番灑脫境界。徐渭在畫幅上方以老辣恣野的字體題了一首七絕,卻完全改變了整幅圖的意境。詩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毙煳家簧部?,他天資聰穎,卻多次參加科考不中,后又因發狂殺妻入獄。出獄后徐渭靠賣字畫為生,生活極其潦倒直至孤獨離世。徐渭以無人采摘的葡萄自喻,其命途多舛的一生于此畫中也只掀起了殘破一角罷了。
科舉制拋棄了徐渭,于是這位不應時運的天才徹底走向了“反叛”。在繪畫上。他以幾近癲狂的筆觸抒發情感,大刀闊斧、直抒胸臆,改變了傳統文人畫曲徑通幽以寓情感的方式。這等狂放畫風背后自有其哲學思想。徐渭后期推崇心學與禪學,心學主張:一切求諸自我,以心為核心。強調自我意識與張揚個性。而徐渭晚年畫作中的癲狂肆意,更多則是出于對人生、苦難的領悟與超越,其放縱筆法間所顯露的,是洞察世事后不為外物牽制的自由與禪意。
遺產
樵風
青田石雕,是指以青田石為材料雕制而成的中國傳統工藝品。青田石產于浙江省青田具,這里歷來被人們稱為“中國石雕之鄉”。青田石雕以秀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享有“在石頭上繡花”的美譽。
青田石與壽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石”。根據出土文物可知,青田石雕早在六朝時就已經問世。浙江博物館內藏有六朝時的青田石雕小豬四只,小石豬造型古樸粗獷,線條簡練。形神兼備,藝術上可見漢、魏風貌。
到了唐代,從龍泉雙塔內發現了吳越國時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這說明其時青田石雕創作題材和技藝有突破性的進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藝。運用“因勢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發揮青田石自身優勢,開創了“多層次鏤雕”技藝的先河。清代,青田石雕作為江南名產屢被選作貢品。民國初,隨著遠洋商貿開通,青田石雕遠銷英、美、法等國,并在巴拿馬博覽會上榮獲銀獎。
青田石溫潤如玉。卻有著比玉更豐富的色彩,更奇妙的花紋,自然界幾乎把所有的色彩都潑灑在青田石里,使其品類多達100余種,有燈光凍、蘭花青田、封門青、黃金耀等等。青田石色雅、質潤,軟硬適中,是所有石料中最宜受刀之石。
一件青田石雕作品的形成。需要經過相石、打坯、修細、封蠟、拋光、潤色等道道工序,其中的雕刻手法又有圓雕、鏤雕、高淺浮雕、線刻等,可做到細如發絲,薄如蟬翼,令人嘆為觀止。青田石雕以青田石為主要原料,構思因材命題,打坯就勢造型,雕琢依色取巧。封蠟力求薄勻,創作傾向守實而尚意,使一塊塊似璞如玉的石頭上,游出了金魚,飛出了仙鶴,結出了葡萄,長出了谷穗,不愧為“天下第一雕”。
青田石雕不僅成就了惟妙惟肖的藝術品,更是篆刻藝術殿堂里的“印石之祖”。明代中葉,大篆刻家文彭,偶以青田石做印材,替代金屬、牙骨印材之用,有意無意間引發了一場篆刻用材的大革命。青田石結束了20個世紀的銅印時代,而代之以文士為主體,流派紛呈的石章時代。用青田石制印章,篆刻時走刀利落順暢,印章久用不損邊鋒,印油不易滲入印體,故青田石成了歷代篆刻家首選石料,被譽為“石中君子”。
青田石雕受世人青睞,不僅因為雕藝精湛,更因為它的載體青田石的名貴。一位詩人題詩贊青田封門凍石道:“閱盡封門億萬春。修成正果賽黃金。女媧遺石今猶在,玉潔冰清似佳人。”欣賞青田石雕如同欣賞一幅國畫一般,入景于目,入情于心。經大師之手后,一塊石頭所呈現出的豐盈生命狀態與靈動神韻,令人暗自驚嘆。
建筑
記九
林語堂先生曾這樣解讀美秀美術館:“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身處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終了,藝術在哪里開始?!?/p>
美秀美術館是小山美秀子委托貝幸銘所建的私立美術館,它坐落于日本著名的陶藝之鄉——信樂町的桃谷之中,整體分三層,實用面積共9241平方米。它不僅遠離都市,更特別的是建筑8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從遠處眺望,美術館的房頂與起伏的山脊相接,完美地融入群山的律動中,它隱蔽于山林,和自然保持著應有的和諧。這別出心裁的設計一方面應歸功于日本的自然公園法:建筑最高處不超過13米。屋頂面積不超過200平方米。因此,建筑大部分都要藏于地下。當貝聿銘初次來到桃谷時,就為這里絕美的境界所折服,由此他生出了設計美秀美術館的初衷:他要創造一個與自然完美融合、避世隱遁的“桃花源”。
美術館的所在地是一座高高的山脊,三面都是陡峭的山坡,人要進入,就必須經過一個狹窄的山谷,攀登而上,可這樣修路勢必會破壞自然。這時,貝聿銘想到了《桃花源記》中漁人初入桃源的場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于是他有了靈感,從山坡另一邊開鑿了一條隧道。又在山谷中造一座吊橋,由隧道和吊橋將人緩緩引入美術館,營造出了一種浪漫的戲劇性效果。
從長長的隧道走出,美術館豁然呈現于眼前。美術館分為南館與北館,建筑外部皆采用玻璃與鋼的現代幾何構造,墨綠色的山巒與玻璃建筑構成了一幅奇異而和諧的畫卷。美術館屋頂的設計靈感來自于日本江戶時代的農舍,貝聿銘對其進行了簡化與抽象,用許多三角形的玻璃天窗構成了極具特色的側面,讓人想起日本寺院的輪廓。這樣的設計使人站在美術館前,就立即生出一種莊嚴的朝圣之感。
走進正廳,室內明亮舒展的空間使人頓覺疏朗。首先呈現在眼前的是一面展現景色的巨大落地窗,窗外綿延的山巒承托著的三棵赤松,像極了一幅宏大無比的山水屏風畫作。身處館內,幾何構成的屋頂形態讓人感受到空間的穩定和簡明的結構,陽光從玻璃屋頂延伸至石灰巖的壁面,柔和的光線與大面積的落地窗,讓人仿若置身于自然,頓時產生出不可思議的開放感。
在美術館中,光線與材料的運用是設計的主題之一。美術館的墻壁及地板都采用了由法國出產的Mangy dore石灰巖,這種石材可以醞釀出比大理石更為溫和的氣氛,自然地將銀灰色的空間框架、木紋的天窗、室外的綠意等各種顏色調合。日光透過不反光的玻璃與原木質感的鋁制遮陽板,柔和地照射在地板、墻面上,使空間流動起來,渲染出安靜祥和的東方意境。
方言
清心
“騫頭毛延壽”,是新疆值得玩味的漢語方言。
新疆漢語是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不斷碰撞、融合的成果。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漢宣帝時,首次在西域設都護府,都護是西域屯田的負責人,設都護府后,官員們到西域上任,屯田士卒的組織也健全了,新疆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漢語人群。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去西域取經的僧人數以千計,這使得漢語在西域語言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唐代掀起了“胡風熱”,漢族與少數民族熱衷學習對方的文化,“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藩王能漢語”。清朝統一新疆后,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移民。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支援邊疆建設,各行各業勞動者奔赴新疆,形成第三次大規模移民。由此奠定了現今新疆漢語的現狀。
由于與中原漢語一脈相承,新疆方言中也存在著古語詞,大約有三百個,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惡水”(泔水)“被臥”(被子)“差池”(差、差勁)“業障”(可憐)等等。另外,當地老百姓的歷史知識多由戲劇和說書得來,故很多俗語常以歷史名人為典故,豐富了方言的文化內涵,其中值得玩味的俗語有“騫頭毛延壽”。
“騫頭毛延壽”,意思是“愛管閑事,愛出風頭的人”,也叫“騫頭鬼”。比如:“這家伙是個騫頭毛延壽,不該管的他也管”。
毛延壽的故事婦孺皆知,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付,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毛延壽是漢元帝時代的宮廷畫師,由于王昭君不交賄金,毛延壽故意丑化其畫像,致使昭君未入選。后來匈奴王呼韓邪向漢朝要求和親,漢宮將“丑女”王昭君送出。在昭君即將出塞時,元帝才第一次看到昭君,發現她才貌雙全,但木已成舟,無法挽回。事后元帝追究此事,查出系毛延壽所為,毛延壽的性命也就難保了。
從毛延壽的故事看,并沒有“愛管閑事,愛出風頭”的含意,但因多事而自找倒霉的含意還是有的,后來在新疆轉為現在的意思?!膀q頭毛延壽”中的“騫頭”又作何理解呢?按詞意分析,“騫”(qian),有高舉、飛起之意,“騫騫”,意為“飛翔的樣子,恣意放肆的樣子”,所以“騫頭”這個詞大約也有點自鳴得意,愛出風頭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