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摘要:中國的君主專制長達兩千余年,歷代統治者在不斷的加強中央集權的過程中,也深知對于人民思想控制的重要性。而進行思想控制的源頭便是從人們所接觸的文化開始著手。于是有了焚書坑儒這樣暴力的毀滅文化的措施,也有科舉制這樣柔性的逼迫人們去接受統治者意圖讓他們接受的文化。各種各樣的舉措對于鞏固統治者的權利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本文將從古代文化控制的一些實例對古代專制政權進行分析。
關鍵詞:文化控制;專制政權
中圖分類號:JO-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009-02
自公元前221年始,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封建統治,對于下層階級的文化控制是朝代更迭中維護統治長治久安的必要手段。在這歷史悠久的封建社會統治中,統治者為了有效管理國家,采取不同的手段來控制人們的思想以保證其權利的有效運行,維護國家的統一穩定。
縱觀古代歷史,文化控制與各個朝代的皇權統治緊密聯系在一起。從秦始皇焚書坑儒,至清朝的文字獄,中國的下層階級一直受著來自皇權的文化控制,也在不停的與文化控制相抗衡。在這樣的形勢下,加強對下層階級的文化控制成為統治者面對的首要問題。
秦始皇滅六國之后,大一統的封建專制國家建立起來。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時遭到了淳于越的反對,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日:“臣聞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而奉命替秦始皇尋仙藥無果的方士候生、盧生為彌補自己的無能開始詆毀秦始皇,“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這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起因。于是秦始皇聽從李斯的建議,焚燒除農家、醫家、墨家等實用之書和皇宮保留史書之外的“王道之書”、“春秋古籍”,禁止以私學非議朝政。次年又將460余名方士儒生全部活埋。不難看出,秦始皇其實是采納了李斯的法家思想,對人們的思想和文化進行控制。這雖然使先秦的典籍受到了極大的損毀,但從根本上解決了思想的統一和專斷,鞏固了秦始皇的統治。
漢武帝時期,經過休養生息的漢朝已經不適合再采用黃老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而國家必須有統一的思想進行維護。于是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為自身的專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漢武帝要統一思想為何要選儒學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儒家學說最有利于確立皇權的絕對權威。《論語·學而》篇載:有子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儒家強調孝,從孝再講忠,最終目的是教人不犯上,以此維護王權秩序。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對下層階級擁有專斷的權利,達到了思想控制的目的,是對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與深入。之后的兩千多年,儒家思想一直被歷朝歷代視為統治思想。
兩漢之后,佛教傳入中國。佛家思想很快在中原大地傳播開來,其傳播力度之大,甚至幾度威脅到皇權。所以歷史上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周世宗柴榮曾發生過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佛教之所以能夠興起,是因為統治階級的信奉和提倡。起初統治者欲借佛教麻痹人民,鞏固其統治。然而佛教迅速發展,寺院林立,人們“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僧侶甚至直接參與朝政,給國家經濟造成傷害,嚴重威脅到了統治者的根本利益。所以滅佛運動的發生是必然的,在古代專制政體下,統治者是不允許讓危及其統治的佛家思想存在的。歷經四次反反復復的滅佛運動之后,宋朝制定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詔令以及程朱理學的融合奠定了儒學不可動搖的社會地位,讓佛教徹底失去了動搖皇權統治的基礎。其后佛教雖再度興起,也都處于統治者的掌控之下,用以鞏固其統治地位。
隋唐時期創立的科舉制度歷經1300余年,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也是一條通向思想統一的最佳道路。科舉制規定應試者必須就四書五經選題,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不允許自由發揮。這就完全束縛了考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若要求得功名,不得不熟背四書五經并以之乎者也的口吻寫出文章。這樣,就用一種思想去取代了所有人的思考。科舉制度是相對公平的選拔人才的制度,把做官的機會向全社會敞開,經過層層選拔的人才可以進入中央輔佐皇帝,激起了底層民眾極大的讀書熱情。元人高明《琵琶記》所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表現。
科舉制度選拔的人才都經過“四書五經”的洗禮,當他們步入仕途,管理下層民眾時,儒家思想也就潛移默化的灌輸到平民百姓之中,使儒家思想最大程度上變為了全民思想,更好的體現皇權意志,確保了君主專制穩定、有效的運行。
清代文字獄以次數多,規模大,懲處之殘酷著稱于世。在清朝統治的260年間,發生的文字獄案件有170起左右。比歷史上其他朝代文字獄總數還要多。究其原因,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而大興文字獄。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統治,在以視漢族作為優秀正統民族的知識分子心中是有極大的抵觸心理的。黃宗羲,顧炎武等著名學者抗清的言行也對知識分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起初,清朝的統治者還以溫文爾雅之態對待,其后便失去耐心,對知識分子舉起屠刀。最有名的是莊廷罐的《明史》案。《明史》案起于順治十八年(時康熙帝已即位),浙江湖州富戶莊廷鑨購買了故明相國朱國楨未完成的《明史》,召集各方人才,補寫崇禎及南明史事。書中敘及南明史事時奉弘光、隆武、永歷為正朔,不寫清朝年號,還提到清朝入關前的一些不光彩的秘聞,結果被人告發而釀成大獄。此案除首犯莊廷罐和朱佑明二家外,株連極廣,“名士伏法者二百二十一人,莊、朱皆富人,卷端羅列諸名士,蓋欲借以自重。故老相傳,二百余人中,多半不與編輯之役,甚矣,盛名之為累也。”
眾多起案件體現了文字獄的殘酷性,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采取懷柔與迫害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思想統治,這一舉措雖然抑制了思想的發展,使眾多文化典籍遭到破壞,但是在加強中央集權,文化思想控制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中,歷朝歷代的君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文化思想的傳播與控制上不斷摸索,不斷創新。其方式或直接,或間接,或柔性,或暴力。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事情總是在不斷的分離與合并之中進行的,這也印證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國家正是在文明的懷抱中誕生和消亡的。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舉措說明以武力鎮壓不能解決最終問題,將國家利益超越文明利益,這間接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相比之下,科舉制度的舉措要間接、柔性很多,這也是其之所以能存在1000多年的重要原因。而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越是后來,越是到事物發展的最后階段,它最初的本真面目就可能更為清晰。在西方思想傳入中國之后,廣大人民的思想逐漸覺醒,意識到了科舉制的種種弊端,開始呼吁科舉制的改革。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中,專制的統治一直束縛著文化的傳播,但這也未能阻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即便秦始皇號令焚書,也有知識分子將禁書藏在墻內流傳后世;在清朝大興文字獄之時,也有文人志士作出“奪朱非正色,異種盡稱王”的詩句。
盡管人們對于文化控制一直抱著抵觸的態度,歷史上也曾發生過數次思想解放的運動。但是不可否認專制體制對于文化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文化的形成又對專制體制產生影響。即使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已經消失了一百多年,但是儒學思想至今還影響著當代人的價值判斷。這也足以說明歷代統治者在對人們進行文化控制以鞏固專制政權的舉措是十分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