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王一博
摘要: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藝術產業的發展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其發展方式與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思想有著密切聯系。藝術產業的實質是經濟活動,是一個以內容生產為核心的工業化生產產業鏈;在這條產業鏈中,藝術生產是基礎,是源頭。當然,人們的藝術生產和藝術產品,只有通過授權,才能進入到藝術產業的范疇。本文簡單論述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中的“藝術生產”與“藝術產業化”的生存關系,闡述藝術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藝術生產;藝術產業化;生存關系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063-01
一、當代藝術和藝術產業的狀況
藝術產業化的發展程度如今已經頗具生產藝術的屬性,只是具體而微。即便如此,藝術產業化也已經超越了之前有關藝術生產的想象。藝術承載著人們高雅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藝術產業化則要“世俗化”,也就是大眾化。藝術產業的觀念已經得到了我們藝術從業者和創作者的普遍認同。因此,藝術的產業化不僅在北上廣等城市如火如荼地展開,而且也在一些二三線的城市露面。藝術產業化,還具有國際化的特點。隨著商品經濟市場的不斷完善,藝術產業也使得藝術商品化、多樣化。藝術產業作為社會產業系統中的一個分支,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二、藝術產業化是當今商品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商品社會的特點就是一切都可以作為商品來進行交易。藝術也是這樣。商品社會發展也影響著藝術品的生產,無論是被復制的藝術品或者原創的藝術品,藝術品都會被組織大批量的生產并標價出售。
馬克思主義認為:當經濟繁榮以后,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之外,審美的需求就會開始發展。因此,藝術品和藝術家也因此而逐步獲得較高的經濟價值;過去傳統藝術那種不可復制和唯一性都要被打破。因為人們的藝術需要與日俱增,這就需要將藝術產業化,進行規模化生產。所以說藝術產業化是當今商品社會繁榮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藝術產業化對藝術發展的影響
首先,傳統的藝術家追求的是思想與靈魂的創作,創作的作品也具有個性與唯一性,這一點與藝術產業化正好是相反的,其藝術創作批量化、規模化、大眾化,因此無論是從產量上還是影響力上都形成了藝術生產和銷售的市場效應,并促進了藝術生產。其次,為了達到藝術產業化的規劃化和集中化,藝術家們就得聚集在一起創作生產,這樣就有利于藝術家們之間相互交流、相互競爭,有利于促進藝術品質量的提高。
有利就有弊,藝術產業化對藝術也有不好的影響。首先,藝術的產業化使得藝術家們不再單純的欣賞藝術的價值,而在意的是它的價格,他們的創作動機更加的名利化。那些沒有經營頭腦的藝術家往往被淘汰在產業圈之外。藝術產業化系統的不斷深化,使得藝術家們走上了藝術商業化的道路,這與傳統藝術家們單純的創作動機恰好背道而馳,為藝術而藝術已經相去甚遠。其次,由于商業化的需求,藝術創作周期縮短,藝術品質量難免下降,古代那種十年磨一劍的內功修煉也將不復存在。藝術生產也被貼上了“重復”、“復制”的標簽。
四、正確理解和運用商業化手段,使藝術產業化實現“雙贏”
藝術產業化,決定了資本對藝術的絕對制約。但是資本與藝術是矛盾的,資本遵循投入產出的金科玉律為追求利益而存在。為了獲利將藝術生產規模化、產業化,而藝術的獨立性、高品質標準,則要求藝術家保持獨特性、個體化,追求自身獨立存在的價值。因此,藝術產業化的關鍵,還是在于藝術家本人。藝術家本人要正確認知資本與藝術的關系:既要借助資本的力量,讓創作規模化;也要保有自己的特色,施展自身的才智創作。
馬克思主義辨證法,也可以應用到當代藝術產業化:規模化生產與私密個體并重;創作數量與創作質量并重。講求審美與實用的契合,講究藝術原創與仿制的良性共存,是藝術產業化應該遵循的標準。
由此可以看出:藝術產業,也是回歸現實,基于現實,很直觀地在給觀眾呈現現實。現在的藝術產業不是藝術家個體的感知,更是藝術家群體的共鳴,也是普通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我們說,藝術來源于生活!或許藝術經過了商業化、產業化后,它終究是要回歸生活的!
五、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必須明確認識到,藝術產業化已是大勢所趨,藝術走上了產業化道路已成既定事實,不可扭轉,順勢而上才是明智的選擇。作為藝術家應該轉變自己對藝術產業化的思想觀念,在走向藝術產業化的道路時依然要堅持自我,保持藝術本身的純潔性。在商業化運程當中使用正確的運作手段,使藝術產業化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