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要:宋太祖趙匡胤承上天之命,一統天下,建立大宋王朝。經過勵精圖治,北宋初期出現了盛世的局面,而這一盛世局面的產生顯然是君臣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其統治過程中,也時刻彰顯著宋太祖高超的馭臣之術。本文擬將通過研究宋太祖與部分文臣武將的關系,來加深對其馭臣之術的認識。
關鍵詞:宋太祖;馭臣之術;恩威并恃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27-02
一、對武臣的駕馭
(一)解除高級將領的兵權
自唐代鎮兵擁立留后,積習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國擅於將、將擅於兵的局面。宋太祖由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這是五代兵士擁立皇帝的第四次。由不斷的兵變產生出來的王室,終於覺悟軍人操政之危險,遂有所謂“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戎武出身的趙匡胤,深知武人干政的危害,不僅可能威脅自己的統治,甚至有可能被取而代之。為了解開自己的心結,宋太祖向宰相趙普尋求解決之道。而趙普的一番話讓趙匡胤心頭之慮消散不少。
史料記載:“建隆二年初,上即誅李筠及重進,一日,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亂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無復言,吾已喻矣。”
為了奪取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宋太祖設了一場鴻門宴,席間趙匡胤將自己的煩惱與顧慮告知了眾將。以石守信為首的禁軍將領看出了宋太祖的心思,第二天皆稱疾罷官,于是趙匡胤趁此將其兵權收回。
“庚午,以侍衛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忠武節度使高懷德為歸德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侍衛都虞侯、鎮安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皆罷軍職。獨守信兼侍衛都指揮使如故,其實兵權不在也。殿前都點檢自是亦不復除授云。”
宋太祖解除高級將領兵權后,給予了這些將領很豐厚的獎賞,并與一些將領結為兒女親家以示安撫。
在解決了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后,宋太祖并未停止收兵權的腳步。開寶二年,宋太祖同樣又是以設宴的方式,解除了王彥超、武行德、楊廷璋、白重贊等人所掌握的地方兵權。之后,授予行德為太子太傅,從義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彥超為右金吾衛上將軍,重贊為左千牛衛上將軍,廷璋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這些所授予的官職都是一些虛銜,真正的地方實權已被宋太祖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宋太祖通過設宴,在杯酒談笑間,兵不血刃的就解除了中央和地方高級將領的兵權,消除了這些在軍中有威望的將領擁兵自立的隱患。從而鞏固了自己的君權統治。這些將領雖然被罷除兵權,但卻得到了豐厚的物質獎勵,并可以在地方安享晚年。宋太祖也并未像漢高祖一樣,為了鞏固君權,殘殺開國功臣集團,反而卻彰顯了皇恩浩蕩。這些高級將領也因此感謝皇帝的不殺之恩。
(二)對守邊將領的寬縱
與對禁軍將領的態度相比,宋太祖對守邊將領多采取一些寬宥的方式來對待。
郭進是宋太祖十分寵愛的一位邊將,因為郭進治軍有方,部下整肅,每與北漢交戰,都能克敵制勝。上時遣戍卒,必論之曰:“汝輩當謹奉法,我猶赦汝,郭進殺汝矣。”
太祖此言一方面表明郭進治軍甚嚴,更深的一層是太祖幫助郭進在軍中樹立威嚴。當有下屬上訴郭進時,宋太祖并未治罪于郭進,而是對身邊的近臣說:
“所訴事多非實,蓋進御下嚴甚,此人有過,畏懼而誣罔之耳。”
于是將上訴之人交于郭進自行處置。由此可見太祖對郭進的寵信之重。還有一則史料可表明郭進的受寵之大。
《長編》中記載:
上嘗命有司為沼州防御使郭進治第,廳堂悉用?瓦,有司言惟親王、公主始得用此,上怒曰:“郭進控扼西山逾十年,使我無北顧憂,我視進豈堿兒女耶?亟往督役,無妄言。”上寵異將帥類此,故能得其死力云。
太祖為郭進置府邸,使用的都是皇家宗室的級別,可見對郭進的寵愛。也正為皇帝對郭進的恩寵,才使得郭進打仗身先士卒,為天子守備邊疆。太祖因此可以放心南征,而無北顧之憂。
邊將李漢超在鎮守關南的同時,做了諸多不法之事,民怨頗多。史載:
人有訟漢超強取其女為妾及貸而不償者,太祖召而問之曰:“汝女可適何人?”曰:“農家也”又問:“漢超未至關南,契丹如何?”曰:“歲苦侵暴”曰:“今復爾耶?”曰:“否”太祖曰:“漢超,膚之貴臣也,為其妾不猶愈于農婦呼?使漢超不守關南,尚能保汝家之所有乎?”責而遣之。
又暗中派人告訴漢超速還人和錢財,“朕姑貫汝,勿復為也。不足于用,何不以告朕耶”。
宋太祖對于民眾的上訴,不僅沒有降罪于李漢超,反而卻苦口婆心的勸說起來上訴之人,并將其遣返。對邊將的縱容和姑息已到了這般地步。
與李漢超事件相似,驍武指揮使董遵誨也因做了不法事遭到了上訴。正當董遵誨惶恐不安等待降罪時,太祖卻說:
“朕方赦過責功,豈念舊惡耶?汝可勿復憂,吾將錄用汝。”
此外,還將遵誨母親從幽州接到遵誨身邊,遵誨因此感激而泣。而作為對皇恩的報答,遵誨盡心盡力守衛通遠十四年。
宋太祖之所以縱容姑息邊將,實則是從大局考慮。為了實現先南后北的統一大業,須確保北境的安寧,在無北顧之憂的前提下,宋太祖才能安心率大軍進行南征。而給予邊將諸多的寬宥和莞榷之利,是為了讓將領感受皇恩,并通過實際守邊行動來報答君王。
正如錢穆所說:
“然守將之控制西北者類多久任。郭進守西山凡二十年,李漢超守關南幾十七年,董遵誨守通遠幾十四年。其余十許年、八九年不可悉數。所部莞榷之利悉與之,軍中事許從便宜。邊臣皆富于財,得養募死士。蕃寇每入,多致克捷。以此無西北之虞,得以盡力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