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捷
摘要:一種工筆重彩的佛教繪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的一個典型,具有很高的文化地位和研究開發價值。本文通過分析唐卡元素的藝術裝飾特點,結合藏醫藥的民族特色,論述將唐卡運用在藏醫藥包裝上的益處。一方面將藏族唐卡文化運用在包裝上顯示發揚其民族特色,另一方面藏醫藥也會因唐卡包裝給人以民族性視覺感受,相輔相成對文化傳承具有良好的影響。
關鍵詞:唐卡;藏醫;藏藥包裝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54-01
一、唐卡的概述
藏族是中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唐卡作為藏族文化中著名的一種宗教藝術品,是藏族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原意為“平坦寬廣”之意,唐卡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個畫種,具有鮮明的藏族特色。
唐卡興起于松贊干布時期,相傳藏族的第一幅唐卡,就是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制而成的。到公元十四世紀以后,藏族繪畫逐漸步入了成熟階段,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完整的繪畫技法和造像理論。唐卡藝術真正開始流傳和興盛大約是在明朝。唐卡內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態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歷史和民族風情的畫面。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畫法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為主。它品種多種多樣,除彩繪唐卡與印刷唐卡外,還有刺繡、織錦堆繡、繹絲、貼花及珍珠唐卡等。唐卡一方面是宗教用品,另一方面它是一種繪畫藝術,它包含著一個民族的文化。
對藏族唐卡藝術持有繼承觀點的藝術家認為,唐卡藝術是為宗教文化服務的,對于全民信教的藏民族來說,完全摒棄唐卡藝術是不可能的,而就唐卡藝術本身作為一種民族藝術來說,摒棄也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當然唐卡藝術也不應停駐不前,而應在保留唐卡藝術的傳統形式下表現新的內容。但是,有些藝術家認為內容發生變化,形式必然會相應的發生變化。只要在素材和內容、技法和材料、畫境和意味都具有濃厚而獨特的本民族色彩,才是唐卡藝術發展的最好方向。包裝不止是對一個產品具有保護作用,而且具有廣告和宣揚文化的作用,將唐卡文化運用在包裝上,創新了唐卡的形式,讓它的流傳不僅限于畫布上,還能夠通過大眾購買此類包裝產品而達到傳播。
二、唐卡在藏醫中的運用
唐卡中有一種藏醫藥唐卡——門唐,是藏醫藥學中具有鮮明民族色彩的醫學教具掛圖,類似于現代醫學院校教學用的解剖掛圖。這一系列唐卡既是醫學經書的圖釋,又是醫藥教學掛圖,還是具有審美意義的美術作品,歷經歲月,成為世界醫學寶庫中絕無僅有的瑰寶。
根據藏傳佛教密教的理論學說:宇宙是由火、風、水、地、空五大要素構成,也就是說:世間萬物皆依此五大產生。其中有成熟能力為“火”;有運動、不腐爛的能力為“風”;具結合能力,作用物質集合不散的能力為“水”;有堅實、可依靠的能力為“地”;有周遍無礙、容納的能力為“空”。五大要素有相對應的五大色,這五大色即:赤、黑、白、黃、青。藏醫同樣認為,一切藥物都來自五源,即土、水、火、風、空。土是藥物生長的依靠和根本;水是藥物生長所必需并使其潮濕;火是藥物生長之熱能;風是藥物活動和運行的動力;空是藥物生長發育所必需之空間。而藥物的六味,即甘、酸、苦、辛、咸、澀,也來自這五源的不同結合,這與唐卡的五大色本質相同,可根據這五源衍生出的不同色彩的結合表現出藥物的生長特點。
三、唐卡運用在藏醫藥包裝的意義
藏藥是在廣泛吸收并整合了中醫藥學,印度醫藥學和大食醫藥學等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時間所形成的獨特的醫藥體系,迄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是我國較為完整、較有影響的民族藥之一。藏藥產業是我國西藏自治區政府確定要大力發展的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之一。藏醫藥文化代表著一個民族在醫學方面的貢獻,在中西醫發展迅速的時代,這一醫學可以被很多其它醫藥所取代。從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角度來看,同樣不易被保存并傳承的唐卡文化,作為一種藝術品,依附于藏傳佛教而存在,只是被藏族人民當作是寄托精神靈魂的一種物化形式。讓現代人通過運用在包裝上的藏醫藥唐卡更容易地了解藏醫藥、相信藏醫藥,或許能夠使藏醫藥學和藏醫藥唐卡得到更好的被保護與傳承。
將唐卡運用在藏醫藥包裝上不僅對唐卡這一藏族民間繪畫文化進行保護與宣揚,又因為其具有很強的民族性,繪制于藏醫藥包裝上可以明顯的突出藏族文化,出售的醫藥用品會更具其民族特點,對藏醫藥的民族特點有很好的標識作用,此外,藏醫藥的價值與唐卡文化相結合,通過可以售賣的實物包裝來宣揚唐卡文化,也是對唐卡文化傳播發揚有益的方面,兩者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