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宮曉旭
摘要:本文首先敘述了清澗道情的由來及流傳,然后對道情的內容及藝術特色進行了介紹。最后對道情的生存現狀做了淺要分析。
關鍵詞:陜西“清澗道情”;藝術表現;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58-01
一、清澗道情的由來及流傳
清澗道情屬于我國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嚴格來說屬于曲藝類。顧名思義,道情與道教密不可分。道情起源自唐代道教的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主要是為了宣傳道教教義爭取信徒。具體過程為道教音樂——經席音樂——道教俗講——道教新經韻——道教鼓子詞——敘事道情。《辭海》中對道情的解釋是:“曲藝的一個類別,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處世思想。明清以來,道曲在陜北發展迅猛,以佳縣白云山道觀最為著名。“陜北道情分為“老道情”(南路調)和“新道情”(東路調)。其中“老道情”被譽為正宗的陜北道情,以“道情窩子”的清澗縣為代表,也稱“清澗道情”。“新道情(東路調)普遍被認為是在民國初年由山西林縣的道情班子來陜北演出而帶入,其曲調基本是原來的山西林縣道情,只在語言上有區別。”道情在陜北又稱“鬧紅火”“鬧絲弦”“鬧五音”“鬧會會”等。陜北道情先是以坐班清唱的形式出現,最后才搬上舞臺。
在元明清時期,清澗道情與民間小曲、民間舞蹈雜糅在一起,在鬧秧歌時演出。村民們以村為單位,穿著鬧秧歌的服飾,挨村挨戶進行演出,具體演出的內容包括:民間歌舞、曲藝、戲曲、轉九曲等。道情與民間歌舞和民間歌謠混合到一起,形成了它的第一次演變,成為了一種曲藝形式。民國初期,有臨縣道情藝人落腳清澗,開始傳授道情唱腔和表演。清澗道情戲開始形成。1942年出現第一個業余班社。
二、清澗道情的內容及藝術特色
從藝術表現來看,道情經歷了宋代、元代、清代等各朝各代的發展,道情戲從最開始的說唱、到地攤的坐唱、再到表演化妝、舞臺演出,都是形成系統的漸進的發展過程。道情自身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傳統道情以道教誦經音樂曲牌為唱腔基調,吸收了秦腔等唱腔板式及陜北民間小調形式的地方戲曲劇種。傳統的劇目有一百余本,如《湘子出家》、《打經堂》、《劉秀南陽》、《割肝救母》、《合鳳裙》等。
道情傳統劇本中,有不少反映神仙道化劇的內容,其中《湘子出家》中有這樣的描寫:“懶讀詩書怕為官,一心只想成神仙,命里沒有官宦份,終南應續今生緣。”話說湘子叔叔希望湘子苦讀詩書,考取功名,可是湘子只想著一心修煉成仙,苦習道家思想,逃婚向終南山去,神仙漢鐘離喚眾仙班前來,試探磨練湘子,了卻其俗根,最終位列仙班。又不乏反映民間生活百態的戲,如《合鳳裙》中,梁風英與梅庭宣青梅竹馬,梅庭宣家道中落遭到梁父嫌棄,立志考取功名來迎娶梁鳳英,并以龍鳳裙作為信物,表現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愛情的執著與專一。
清澗道情在劇本方面富有傳統的文學特征,內容多是表現男女感情,探討天地哲學。劇中很多人物形象都出自于道教故事。從框架來看,根據故事情況構建劇本,屬于比較傳統的方式。在道情的表演中,表演內容具有教化和教育的意義。多采用民間俗語。
在樂器及樂隊的使用方面:據老藝人回憶,最早只有三弦、四胡、管子,在民間也叫三大件。隨著演出規模的逐漸擴大,道情的樂隊也發生著變化,在早先的三大件基礎上又增加了笛子、二胡、板胡、嗩吶等。打擊樂有漁鼓、簡板、小鉸鉸、板鼓、牙子、大鑼、小鑼、銀鈴等。目前還沒有能代表陜北道情的固定的特色銅器,大多數用晉劇銅器和秧歌鑼鼓代替,少數也有用秦腔銅器代替的。
道情表現特征:其一,在陜北道情的唱詞,虛詞的運用是它的一大特色。實、虛在演出中遵循“實字要真,虛字要輕。”的原則。意指實詞唱時要清晰、利落。而遇到虛詞時,要輕輕哼過去,自然連貫,否則易與主詞(實詞)相混淆,沒有主次之分。其二,道情節奏獨特,延長音很多,它的自由導致了節拍強弱的變換。形成打破方正節奏的大切分的情形。其三,道情在不斷的演變和發展中吸收了本地區民歌、小調、說書、嗩吶曲等音樂曲調。
三、清澗道情的生存現狀
清澗道情扎根于民間,然而隨著政治經濟體制的改變,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尋找工作機會,道情的傳承體系出現了明顯的斷代、斷層、后繼無人的局面。此外,隨著社會發展,新潮時尚的傳媒手段越來越流行,傳統的舞臺戲劇藝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隨著老藝人相繼離世,加之年輕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和興趣,道情的傳承局勢不容樂觀。盡管,清澗道情在2008年進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但是就目前的時代發展而言,許多老藝人也不再演唱道情,愿意學習的人更是寥寥無幾。道情演出主要是廟會、春節、紅白喜事等場合,因此市場狹窄,再加上受眾群體主要為中老年人,如今,道情的傳承問題已經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