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姿彤
摘要:略觀畫史,中國畫最初之意實為“中國之畫”。我們在研究五代山水畫皴法的時候要從歷史、風格、內容、方法及審美意涵。我們應該在熟練運用中國皴法的同時,學會中西結合。這樣既不失傳統精神,又賦予畫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五代;皴法;山水畫
中圖分類號:J2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71-01
皴法,它是一種藝術性的標志,是山水畫藝術的結晶。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自己的軌道,與西方文化是完全不同的,皴法是傳統中國山水畫中山石的格式化畫法,也是區分中國歷代大家個人風格的重要標志。
古人在繪畫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許多種皴法,總結性的歸納為三大類,即點皴類、線皴類、面皴類。
山水畫皴法的運用是經過歷代畫家不斷地實踐得來的,諸多經典的皴法樣式,結合不同的山水自然以及畫面的需求,靈活運用各類皴法,讓皴法完美的展現在中國山水畫中,給人不同的感受,并且使中華文化能夠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各朝代對于山水畫皴法的運用大不相同。魏晉南北朝繼承和發揚了漢代繪畫藝術,呈現出各式各樣的豐富的藝術類型。起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皴法只能少量的用于古墓壁畫做背景稱托之用。
魏晉南北朝是繪畫史論創立創立的重要時期,玄學的興起使得山水畫在形式上擺脫人物畫、宗教畫背景的地位,逐步獨立。玄學導致畫家個性獨立自由并且貼近自然,為畫種的衍生和技法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平臺。
元代是文人地位空前卑微的時期,由于統治階級的等級政策,文人通過科舉進仕的途徑受到種種限制,加上民族抵觸情緒,元代畫家隱居山林,其畫風不沾染一點世俗之氣,元代畫家皴法的使用十分簡略,元代主要代表人物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其中黃公望山水多用長披麻皴,王蒙善用解索皴等。元代畫家側重于用墨,元代山水在畫家的筆下構建出“世外桃源”的感覺。
從“明四家”開始,藝術的商業化也在泛濫,到清代中期“揚州畫派”的花鳥,都標志著審美趣味的擴展和變化,繪畫中用筆用墨不在是造型手段,而是具有士夫氣質的獨立審美符號,與書法筆墨的抽象藝術關系更為密切,對后世的畫壇影響尤為深刻。
中國山水畫有很多種類。斧劈皴,表現火成巖山巖崩潰的部分與突出的部分的主要方法。唐代李思訓所創的“勾斫之法”,就是下筆的時候利落有力,給一種一刀劈落的感覺,然后再迅速向一端掃出,并且使筆痕呈三角形或者梯形,就像刀斧砍斫之痕,所以稱“斧劈皴。斧劈皴最適合用來表現堅硬質地的物體,用筆十分果斷并且畫風給人一種豪放的感覺。
披麻皴,表現土山外觀的主要方法,多用來畫我國南方的山水。是傳統的山水畫最為常見的皴法。因為它的形狀像麻披散,所以稱之為“披麻皴”。披麻皴多求松毛靈活、虛實疏密變化的用筆,有蒼茫混潤的感覺最為好。這種畫法對墨的濃淡,水的多少要求很高,只有親身實踐并且仔細的觀察大自然,這樣才能靈活的運用披麻皴。小披麻皴畫時要求先起輪廓,水墨要求層層遞進,有淡到濃,披麻皴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山水畫上的肌理。
米點皴是北宋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創。適合運用于干濕、濃淡、虛實、大小等各種各樣變化的橫墨點來表現山石的一種皴法,表現山巒蔥郁、平緩時多用米點皴。米點皴山水畫來源于寫生實踐,是對大自然長期觀察的產物,米點皴用飽含水分的密集豎點畫出時,會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它最能表現江南山水那種煙樹迷茫的景象,使他們的畫風不同于其他畫家,別開生面,意趣清新,這種畫風對后世文人畫的發展影響極大,同時也促進了山水畫的發展。
皴法作為一種“程式化”的典型形態,是它的特點。它主要用線條美、肌理美、力度美等各個方面來體現出來,這是就皴法外在的表達形式。
從內部更深層次的了解皴法的美學內涵看,中國藝術采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強調藝術家的審美意象,強調自然與人相互結合,通過外面的世界感受到每個人內心的審美追求,已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它不但有像肌理、力度等形式美,許多空靈的內在美也都蘊含在皴法的形式之中。
五代時期的山水畫是中國繪畫技法乃至繪畫理論的成熟期,山水畫皴法是一個很重要的技法,它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豐富的過程。這是歷代山水畫家通過自身實踐,付出艱辛努力得來的,它推動著山水畫不斷地向高層次發展。既表達了人類對自然充滿創造性的闡釋,也意味著人類不斷提高的審美價值。
中國山水畫畫家應該在熟練運用多種皴法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新想法,是畫面更具有創意性,而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或者也可以吸收外來文化,大膽的借鑒并且學會取利去弊,使我國的山水畫在皴法上取得一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