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紫娟
摘要: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助于優化文化發展環境,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全社會的文化凝聚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國家文化軟實力;完善;提高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91-01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內在凝聚力、生命力、影響力以及發展力。公共文化服務是現代政府公共服務的組成部分,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它既可以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又可以加快文化改革創新,凝聚發展合力,增強全社會的文化凝聚力,擴大國家影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提供良好的文化條件和強有力的精神支持。
一、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奠定堅實制度支撐
文化的發展是建立在新舊體制的變革和創新上的,因此,要想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以文化事業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實現文化事業發展和持續繁榮,從而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1.深入推進公共文化體制改革,要完善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力度。一方面,要從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際入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管理制度和協調機制,讓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部門形成合力,統籌推進,協調并舉,切實增強公共文化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2.深入推進公共文化體制改革,要建立財政保障長效機制,全力助推公共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將文化建設作為公共財政保障的重點,加大對公共文化事業的財政資金投入,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保障,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能力。著力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大辦文化民生,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確保公共文化活動順利開展。比如,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等更多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實施文化消費關愛工程,保障低收入群眾和農民工等特殊群體享有基本文化服務的權利。另一方面,要注意創新公共文化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加強公共文化財政監管,尤其是公共文化專項資金的監管,最大限度的減少資金浪費,提升公共文化資金的使用效益。
3.深入推進公共文化體制改革,要完善公共文化人才供需銜接機制和選拔考核機制,加大公共文化人才精神、物質雙重激勵,著力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制定系統的人才培養計劃,大力選用和培養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能的公共文化人才,壯大公共文化人才隊伍,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為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法制建設,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需要相應的文化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我們要注意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法制建設,加快公共文化建設立法進程,讓文化法制建設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保駕護航。具體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完善文化法律法規制度。就法律建設層面而言,要制定和健全《文化產業促進法》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法》,進一步修訂《著作權法》以及《文物保護法》等,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法律制度體系;就行政法規建設層面而言,要制定和完善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管理條例、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文物保護地方性管理條理等,改善公共文化建設法治化水平,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撐。
2.明確各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責任和義務。公共文化服務是現代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能,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法制建設過程中,進一步規范和界定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職責和義務,認清法律法規出臺的背景、意義以及核心要義,增強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提升政府文化治理能力。
3.學習貫徹和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陣地,借助傳統平面媒體、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移動終端等新興媒體,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掀起《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學習熱潮,讓社會公眾了解依法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從而為公共文化服務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加快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內在的發展動力
文化產業是影響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要想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公共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從戰略上高度重視和加快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從而增強我國文化總體水平和競爭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
1.樹立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意識,拓寬發展渠道,既要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干作用,又要積極引導民營企業、非營利性組織、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迅速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模,繁榮文化事業。
2.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制定文化產業發展鏈,優化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確保文化產品和要素的合理流動,實現對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對那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并鼓勵實力雄厚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進行兼并與重組,打破行業壁壘,加強資源整合,培育文化產業領域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促進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突破文化發展中的“瓶頸”約束,提高文化產業整體資源配置效率和產業集聚度,從而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持續、健康以及快速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實力。
3.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實施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重大文化項目建設,建設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肥沃的發展土壤。
4.堅持文化消費與生產協調發展的原則,創新商業模式,擴大文化消費,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增加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和供給資源總量,根據各個群體的不同文化需求,提供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提高大眾文化消費水平,推動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內在發展動力。
四、調動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群眾既是公共文化服務對象,又是公共文化主體。要想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只有這樣才能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所以,政府部門要注意創造有利條件,運用多種手段,調動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意識和積極性,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使之成為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成為公共文化的建設主體和服務主體,從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提升。具體包括:
一是要注意完善群眾參與機制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制度,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不斷地激勵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提高群眾參與意識和能力。二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群眾監督機制,設立群眾意見專欄,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鼓勵人民群眾盡情表達自己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看法以及建議,政府結合民眾多元化需求展開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活動,從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質量。三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網、廣播電視網等新媒體,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提高文化傳播能力,從而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享受現代公共文化服務。
五、結語
總之,加快構建和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有效手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主要內容,更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