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雯 閆絢 魏亞軍
摘要:泰山文化是整個中國文化歷史上一個縮影,與之相伴而生的泰山古建筑群落,至今都對世界建筑設計的發展產生著巨大影響。本文將對泰山周邊古建筑群落的代表性建筑進行比較分析,指出泰山文化在其周邊建筑群落設計中的影響。并由此結合中國現代設計環境所面對的現實,引起對泰山古建筑群落審關價值的重視及保護。
關鍵詞:泰山文化;建筑群落;建筑環境;融合
中圖分類號:TU-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94-01
一、前言
在世界建筑史上,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鮮明、影響廣泛的中國古建筑,歷來以建筑群體靈活的組合關系、跳躍的空間層次及形態豐富的組合構建而見長。中國人思想意識中“天人合一”開倡導的自然與人相結合的觀念,不是刻意的追求表面的形式,而是遵循人與自然、建筑的和諧統一。泰山古代建筑群已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群體審美特征的杰出代表。
二、泰山古建筑群與泰山文化
(一)中國文化史的局部縮影一泰山文化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泰山作為乞求報答寰宇的地點,傳聞在太古有72君封泰山,當我們邁入階級社會,封禪的一系列活動又戴上了“君權神授”的顏色。
宋真宗以后,歷代帝王的封禪活動中,遺留下大量歷史古跡,同時產生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在很多的人文景觀中眾多文人騷客的名言都成為泰山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寫照,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贊嘆,杜甫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就千古絕句。泰山以她宏偉的身形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與中華民族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互相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其文化系統,囊括了封禪文化、文人登山文化(含詩、文、碑刻)、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景觀文化等等。
三、泰山古建筑群落的特色
(一)善擇基址,因地制宜
在歷史的長河流轉過程中,帝王封禪制度使得泰安城受到民眾的禮神、文人騷客得游歷,經濟文化也逐漸發展起來,并漸漸地形成了山不壓城、城不占山,而又“山城一體,的獨特格局。在古代中國的主要哲學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張“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并在泰山的古建筑群也產生了協調和整合與自然這一思想的影響下。通過對周邊自然環境利用與結合,因自然之勢,加以人工治理,形成泰山古建筑群落的基本形制。
1.歷史——泰山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建成于泰山文化形成之初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古代文人曾多次提起此處,三國魏曹植寫到“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岳間”,唐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閥”的吟詠,可見泰山建筑文化存在的歷史久遠性。
2.地理——泰山王母池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獨特地理位置,座落于飛虬嶺下,東傍梳洗河,北臨虎山水庫,屬于泰山名勝帶“麗區”。王母池建筑群歷史悠久,經歷代重建和修繕,融合了我國古代文化與精神,因此備受歷代文人的喜愛。王母池面積不大,但它是泰山寺廟中保存最久、保存最完好的水池。據記載,即使在泰山持續干旱的年份,水也從未枯竭。
從整個庭院看,中心軸線清晰,建筑清晰明了,布局清晰。道觀便安臥在青山綠水之間,臺基的設立使其倚勢而立,不可不稱其為人工構筑物與自然環境完美體現的典范!
(二)位置選擇和建筑結構的創作上,靈活多變
1.泰山的建筑群落大都位于景觀壯麗的南坡,這與其封禪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在從紅門到岱頂長達10公里的天梯兩側,從泰山的自然風景與人文觀念出發。這10公里的天梯在序列空間位置的安排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
2.斗母宮整體形制組合較為自由,主要以磚木結構為主,多為歇山頂,另有部分硬山與懸山頂。院落分為前、中、后三院,以中國傳統畫卷的形式分階段的領略泰山文化和建筑形式的文化。正殿西側是錫山門。屋檐下有一對石雕,雕刻精美,玉石光滑,鐘鼓的兩層在門的兩側分開。
在泰山雨季,“飛龍澗”將在地面上形成三疊瀑布。當夜幕降臨時,月亮懸在空中,三個水池的景象映照著月亮,俗稱“小三潭印月”,冬季亦會形成三疊冰掛可謂“雄中藏秀”。人工建筑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相映生輝。內部綠植秀雅,不乏歷史悠久之碑刻、名泉和古樹,更增添環境之優雅,文化內涵之深厚。
四、結語
泰山文化不僅是整個中國文化歷史上一個縮影,與之相伴而生的泰山古建筑群落,至今都對世界建筑設計的發展產生著巨大影響。它把宏觀構思上的整體和微觀藝術處理,互相滲透,將自然與人文的融合達到極致,而我們作為新時代建筑設計的從業者,也應當好好思考如何應用這些歷史文化中的優良經驗,為現代建筑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