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古人認為一切藝術的美,乃至于人格的美,都是趨向玉的美,既內部有光彩,是含蓄內斂的光彩,這種光彩趨于極致,極致的絢爛極致的平淡。
關鍵詞:真;善;美
中圖分類號:B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271-01
在五千年文化長河中,中國美學思想不只存在于哲學先賢的著作中,也在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中(詩人、畫家、戲曲家等)也留下了痕跡。在他們留下的詩文理論、繪畫理論、戲劇理論、音樂理論、書法理論中,也包含著豐富的美學思想,這其中不乏美學思想的精華。
縱觀中國各門各類的傳統藝術詩詞文學、戲劇戲曲、繪畫、雕刻、音樂、建筑等不但有自己獨特存在的體系,而且各門類中相互影響,相互包含,其間有很多的相通或相同之處。
先秦時期的哲學思潮發展十分活躍,許許多多的哲學家誕生于這一時期,在他們思想的發展、交鋒、碰撞、融合的過程中,不可能不談及到關乎“美”的問題,也不可能對于藝術不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感悟。尤其是“道法自然”為代表的道家,其中莊子喜歡用藝術做比喻借以說明闡釋他的思想和觀念。孔孟之道對于美學也有他們獨特的認知,孔子曾用繪畫來比喻“禮”,用雕刻來比喻“教育”,孟子也對美下了定義。
《禮記·樂記》則提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美學思想體系。從單純的文藝中我們也許對于這些古代先賢的美學思想了解的不夠具體、不夠深刻,我們應該適時的結合古代的藝術作品(包括工藝美術品、繪畫、書法、雕塑、建筑、民間藝術等)進行研究和分析。
結合漢朝的詩詞歌賦和民俗文化來研究漢代墓室壁畫、畫像磚和畫像石;結合《楚詞》來理解湖南長沙馬王堆戰國時期楚墓鐘出土的帶有神秘色彩的《人物龍鳳圖》和《帛書圖像》。這種結合研究是必要的,一方面是因為古代勞動人民創造藝術品時不單單表現藝術造詣的高超,也會表現他們的藝術構思和關乎美的理想(表現自己)。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美學思想一個轉變的關鍵,這個時代的顧愷之、謝靈運、鐘繇等人的作品,對于隋唐以后得藝術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謝赫的《古畫品錄》等等為之后的文學理論和繪畫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的美學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這一時期中國人的美感和美學理念發展到一個新的階層,表現出一種更好更美的境界,既在藝術表現中,要著重表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對于文字的雕琢。
中國向來喜歡將“玉石”作為美的理想,玉石之美即“在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美,這里所提到的平淡并不是枯燥乏味??梢赃@么說,古人認為一切藝術的美,乃至于人格的美,都是趨向玉的美,既內部有光彩,是含蓄內斂的光彩,這種光彩趨于極致,極致的絢爛極致的平淡。這種美學思想換個角度來看不正是藝術中存在的關于“真”、“善”、“美”的關系問題。藝術在外的裝飾性是藝術中關于美的那一部分,但藝術的存在不僅僅是要滿足美的要求,而且還要滿足思想層面的需求“寓善于美”。
中國畫在總體而言是十分注重線條,中國的建筑雕塑也像中國畫一樣不注重物體的立體性。而是注重線條的流動性,因而中國繪畫帶有一定的舞蹈的意味。這點我們可以從漢代的石刻(包括畫像石畫像磚)和石窟壁畫(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形象)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有的線條并不一定是客觀實際上所存在的線條,而是畫家腦海中對于畫面整體的構思、和畫家本身的意境所要求的一種內在的有節奏的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理論家謝赫在他的《古畫品錄》中所提出了有關于繪畫的“六法”,成為了中國繪畫思想和藝術思想的指導原理,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們。
氣韻,是宇宙萬物關于“氣”的節奏與和諧,繪畫有了氣韻,欣賞者就能從中感受到音樂感。六朝山水畫藝術家宗炳常對著畫山水畫奏樂,“欲令眾山皆響”,這說明了山水畫中有關于音樂的韻律。其實也是畫家微妙的音樂感覺的傳達。
再看“生動”,作者提出這一美學范疇都是有緣由的,在他所生存的那個年代,無論是繪畫、曲藝、舞蹈、雜技,個個都是飛動的。畫家喜歡畫游龍、畫飛鳥。
所以“氣韻生動”不僅僅是作者提出的一個美學要求,而是一個對于那個時代以來的藝術實踐的一個理論概括和總結。“氣韻生動”要求藝術家要進一步表現物象內在的生命,這是繪畫創作的最高目標,也是進行藝術批評的主要評判標準。
為了在藝術創作是達到“氣韻生動”,達到對表現物象的核心的“真實”,藝術家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便是顧愷之在他的《論畫》中所提到的“遷想妙得”。它所強調的是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作品不僅僅要描寫物象的外形,也要表現物象的內在神情和本來面貌,這是需要依靠心靈的體悟才可以完成的。
因此美與美術的獨到之處在于其在外表現形式和內在的節奏韻律,它所表現的“生命內核”該是生命最深處的“動”(謂之生命的本原),是至動而又極富有調理的一種獨特的生命情調。